第117章 桥断了,路才开始(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荆棘中的常春藤》最新章节。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动桌上那本烧焦边缘的旧日记。

远处,一辆电车叮叮当当驶过,载着归家的人。

而在某条街角的艺术治疗中心,一块新的海报正在张贴。

黑白底色,中央是一道断裂又延伸的桥,下方写着一行小字:“共情不是吞噬,边界才是慈悲。”

只是此刻,林野还不知道。

林野站在艺术治疗中心的讲台上,灯光柔和地洒在她肩头,像一层薄纱。

台下坐满了人,有曾给她写过信的读者,有因《荆棘摇篮》而走进心理咨询室的陌生人,也有小舟姐姐带过来的艺术疗愈小组成员。

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拼贴画——无数断裂的手与连接的桥交织成河,标题是:“共情不是吞噬,边界才是慈悲。”

她没有拿稿子,只是轻轻靠着讲台边缘,目光扫过一张张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人眼神炽热,带着期待;有人低头攥着笔,仿佛在等一句能救他们出深渊的咒语。

“我曾经以为,”她开口,声音不响,却穿透了整个空间,“只要我把痛写出来,你们看了,懂了,就能不重蹈我的路。可后来我发现,很多人不是想走出牢笼,而是想把我变成新的牢笼门锁——以为抓住我,就能证明自己没被抛弃。”

台下有人轻微地动了动,像是被刺了一下。

这时,一个年轻女人突然站起来,眼眶通红:“那你现在是不是看不起我们?我们这么需要你,你却说‘我不是解药’?你不救我们了?”

空气骤然凝滞。

林野看着她,那张脸让她一瞬间恍惚——那是十五岁的自己,在母亲撕碎日记那天,站在客厅中央,嘶喊着“你们为什么不听我说”。

那种被世界孤立、只能抓住一根稻草的绝望,她太熟悉了。

但她没有退让。

她直视对方,声音沉稳而清晰:“我搭了桥,但路要你们自己走。否则,我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被钉在十字架上。”

话音落,全场寂静。连风铃都停了。

几秒后,不知是谁轻轻吸了口气。

接着,前排一个戴眼镜的女孩缓缓举起手,声音微颤:“……我想试试自己走。”

像是某种连锁反应,陆续有人举起了手,不多,但足够真实。

林野轻轻呼出一口气,心口那道银痕微微发烫,却不再痛。

它像一枚勋章,标记着溃败与重生的分界线。

当晚,她回到公寓,窗外月光如洗,静静铺在地板上。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范晓芸的母亲发来的短信:“她醒了,第一句话是‘别让姐姐知道我拖累她’。”

林野盯着屏幕良久,指尖轻轻抚上心口。

银痕安静地伏在那里,像一条沉睡的河。

她忽然笑了,眼角却有些湿润。

她打开录音笔,按下录制键,声音轻得像自语,却又坚定如誓:“从今天起,我的痛,归我。我的光,也归我。”

而在城市另一端的病房里,范晓芸躺在雪白的床单间,手心紧攥着一张湿了角的转介单。

她盯着天花板,呼吸还带着虚弱的颤抖。

然后,她慢慢抬起手,拿起床头的电话,指尖在按键上迟疑了几秒——

终于,她拨了出去。

听筒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嘟——”。

她闭上眼,轻声说:“您好……我是范晓芸,我想预约一次心理咨询。”

几天后,一封邀请函静静躺在林野的邮箱里。

“非暴力家庭论坛·年度分享会”,主办方写道:“我们诚挚邀请您作为特别嘉宾出席,与万千家庭共话爱与成长。”

她点开附件,看到发言名单时,目光一顿。

几位“模范家长”赫然在列,简介中写着:“以严格成就孩子人生”“用鞭策唤醒沉睡天赋”。

窗外,暮色渐沉。

远处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无数未熄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