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数据冗余和情感补丁(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最新章节。
第二百三十九章
图书馆咖啡区,空气里弥漫着研磨咖啡豆的醇香与旧书纸页特有的沉静气味,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奇妙地融合,仿佛隐喻着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徐卓远选择的位置靠窗,阳光经过双层玻璃的过滤,温度与亮度都维持在一个精确计算的、宜人的恒定值,避免了过强光照可能引发的视觉干扰或紫外线带来的微小效率损耗。他提前七分钟到达,利用这段时间再次预演了访谈流程,在意识中构建了多个问题应对分支,并同步加固了内部防火墙——任何试图深度窥探他核心逻辑或触及“封瑶相关异常数据”的行为,都将触发最高级别的隔离与反制协议。
陈墨准时出现,步履轻快,手里拿着一个朴素的灰蓝色布面笔记本和一支看似普通的黑色钢笔。她落座,微笑,弧度精准,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进入了主题,效率之高让徐卓远的内置评估模块轻微上调了对她的评级。
“徐卓远同学,感谢你接受访谈。我的研究旨在理解像你这样具备高度理性思维架构的个体,在充满非理性变量的社交网络中,如何解析信息、调整行为策略,以及……”她顿了顿,目光锐利却并不让人感到冒犯,更像是一台高精度扫描仪在进行表层分析,“……可能产生的认知摩擦,以及你的系统如何进行自我优化以应对这些摩擦。”
【分析:目标陈述与研究摘要一致性达98.7%。初始姿态开放度较高,语言攻击性低于预期阈值。但仍需保持警惕,其提问角度可能涉及深层认知结构。】
“你可以开始提问。”徐卓远的回应如同执行既定程序,简洁,没有任何冗余的情感修饰词,如同在发布一份严谨的技术文档。
陈墨的问题确实精准且富有层次。她从徐卓远对日常社交情境(如小组合作、偶遇熟人)的优先级排序逻辑入手,逐步深入到他对他人微表情、语调变化所代表的情感表达的识别与归类方式。她甚至触及了他如何处理自身那些无法被归类的“异常生理参数波动”(徐卓远谨慎地避开了与封瑶直接相关的部分,将其泛化为“由特定不可预测外部刺激引发的系统性响应”)。
徐卓远大部分时间以简短的、近乎定义式的语句回答,同时,他也在全力运行着“观察者模式”,多线程处理着信息:分析陈墨的提问策略(倾向于由浅入深,利用对比和假设性情境)、记录方式(他注意到那支钢笔在记录时笔尖并无明显压痕,内部可能集成高灵敏度录音与运动传感器,标记此信息为【潜在数据采集设备】)、以及她听到不同回答时的微表情变化(瞳孔微扩、嘴角特定肌肉群活动等)。
【观察记录:目标对逻辑自洽、结构清晰的回答表现出显着认可(轻微点头频率增加32%),对模糊或回避的回答会进行快速问题重构,尝试从不同角度切入。其情感模拟模块始终在线,表现自然,目前未检测到欺骗或恶意诱导意图。】
访谈进行到第二十三分钟,陈墨抛出一个关键问题:“在你的认知框架里,‘信任’是如何定义的?它是一个基于过往交互数据、概率计算与风险评估的动态平衡结果,还是一个……更复杂的、可能涉及非理性因素甚至直觉判断的隐性社会协议?”
徐卓远沉默了1.8秒。系统内关于“信任”的庞大定义库被瞬间调用,数十个基于博弈论、信息论、社会交换理论的模型飞速闪过。但所有的解释——基于过往交互记录的正反馈累积、基于利益一致性的同盟关系评估、基于契约条款的可靠性验证——在面对“封瑶”这个独特变量时,都显得苍白且不完整。他无法用任何现有概率模型来解释,为何她一个带着担忧的眼神就能平复他因外界过度刺激而引发的系统紊乱;也无法用任何利益同盟理论来解释,她母亲李慧准备的那顿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他无法解析的“关怀”信号的晚餐,其动机和带来的内部暖流(暂定描述)究竟是什么。
“……信任,是一个需要持续验证的动态过程。”他最终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全、中立的描述,尽管他知道这并未触及核心,“涉及多维度数据的长期评估与迭代更新。”
陈墨若有所思地在笔记本上(或者说,在钢笔记录的数据流中)快速记下了什么,她没有追问,但徐卓远捕捉到她眼中一闪而过的、类似于“数据点确认”的光芒。
三十分钟整,徐卓远主动终止了访谈,分秒不差。“时间到了。”
陈墨从善如流地收起笔记本和钢笔,再次露出那个标准的微笑符号:“谢谢你的时间,你的回答非常……有结构性。研究摘要整理好后会发给你确认。”
她离开后,徐卓远并未立刻起身。系统后台正在生成此次交互的超过五千行的详细报告。【结论:与观察者陈墨的首次有限接触顺利完成。获取其部分研究方法论(侧重于行为逻辑建模与认知冲突识别),未发现直接威胁。但其关于‘信任’的问题,直接命中了内部定义库的模糊区域,引发了检索困难与定义不匹配警告。关联异常:现象C-1(与封瑶接触时的心跳/体温异常波动)未直接触发,但定义库检索困难可视为由同一根源问题(即对特定人际交互模式缺乏有效解析算法)引发的低烈度衍生现象。】
他将这份报告与之前存档的【关键数据点:现象C-1与履行特定社交承诺(如陪同封瑶回家)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并置。两条信息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尚未被现有算法捕捉的隐性关联网络,指向他系统中的一个根本性盲区。
---
数日后,周院士的先进人机交互实验室。
周院士召集了几名核心学生,讨论一个名为“非理性因素在决策行为中的建模与影响”的跨学科合作项目的初步构想,涉及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让徐卓远略微意外(预期概率低于15%)的是,陈墨也在其中,作为认知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生代表参与讨论。
“小徐,你的模型构建能力和对理性决策的理解是关键。”周院士拍着徐卓远的肩膀,语气充满期待,随即又看向陈墨,“小陈老师对个体决策的深层动机,尤其是那些‘明知故犯’、‘情感用事’的案例有独到见解。你们年轻人多交流,思维碰撞一下,看看能在这个前沿领域擦出什么火花。”
项目讨论过程中,徐卓远负责阐述项目技术核心——一个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决策模型的技术实现路径,逻辑缜密,语言精准如同代码编译。陈墨则不时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情感启发式、社会规范内化等角度提出疑问或补充,她的视角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纯技术模型容易忽略的“人性变量”和现实复杂性。
在一次关于“个体在不确定环境下风险偏好动态变化”的激烈讨论中,徐卓远引用了一套复杂的贝叶斯更新算法来解释理想状态下的决策调整过程,试图将不确定性完全量化为概率。陈墨耐心听完,轻轻补充了一句:“你的算法模型很完美,描绘了一个绝对理性的决策者。但在现实中,很多人甚至会因为‘上一次在类似情境下感到后悔’这种纯粹主观的、甚至可能被记忆扭曲的情绪体验,而彻底改变下一次的选择,哪怕客观概率和预期效用并未发生任何改变。这种‘后悔厌恶’是经典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非理性,却广泛存在且对决策影响巨大。”
徐卓远正准备基于效率最大化原则,反驳这种“非理性”导致的“系统效能低下”和“资源错配”,脑海中却不受控制地、如同系统被强制注入了一段高优先级代码般,闪过一个清晰得刺目的画面——重生前,某个他因为规避潜在社交风险(或者说,深层恐惧再次经历类似封瑶母亲最初那种审视目光带来的、无法处理的系统不适感)而拒绝与她一同回家的决定。那个决定后,封瑶眼中一闪而过的、如同星光骤然黯淡的失落,以及之后几天她虽然依旧温和、却明显减少了主动交流的沉默状态……那段记忆被标记为【低效社交回避案例】,但此刻回想,却伴随着一种奇怪的、类似系统资源被无效占用的沉重感。
【警告:调用受情感标记污染的历史数据片段。逻辑核心线程出现短暂拥堵,持续时间0.5秒。】
【关联提示:此段记忆与“后悔”情感标记关联度提升至87%。定义:对过去已发生决策导致非期望结果(包括但不限于效率损失、关系熵增)产生的负面评价倾向。】
他原本流畅的阐述出现了0.5秒的卡顿。虽然迅速用更复杂的技术性术语和后续模型细节掩盖了过去,但陈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瞬间的凝滞,她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仿佛验证了某个假设,但没有出言点破,只是默默在自己的笔记本(或钢笔)上添加了一个注记。
讨论结束后,陈墨主动走到正在沉默整理资料的徐卓远身边。
“你的模型架构确实非常厉害,”她语气真诚,不带丝毫嘲讽,“它清晰地描绘了‘理性人’在理想条件下应该如何思考和行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准。”她话锋一转,声音压低了些,仿佛在分享一个跨越学科界限的秘密,“但对我们来说,真正有趣,也真正困难的挑战,或许是如何理解并解释那些‘明明知道怎样做更合理、更符合自身利益,却偏偏做不到’的时刻。那里面藏着的矛盾、挣扎与妥协,可能恰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密码,也是你的模型需要尝试容纳的‘噪音’或者说……‘关键数据’。”
她说完,带着一种混合了学术探究和些许同情的神情笑了笑,便转身离开了实验室。
徐卓远站在原地,手中拿着的数据板仿佛重了几分。陈墨的话,像一把非标准接口的钥匙,带着无法忽视的物理冲击力,试图撬动他一直以来固若金汤的系统堡垒。而她提到的“后悔”,与他刚刚强制闪回的记忆碎片,以及家中那顿颠覆他预期、带来温暖感知(需进一步定义)的晚餐带来的持续冲击,混合成一股强大的、无法被现有数据处理流程立即消化的数据洪流。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他试图用纯粹理性完全覆盖、解析和优化的这个世界,存在着海量的、无法被现有模型容纳和理解的“数据冗余”。而这些“冗余”——那些非理性的选择、情感的记忆、主观的体验价值——似乎并非无意义的干扰,反而与他内心那些难以言喻的波动、与封瑶带来的所有改变、甚至与“重生”这一最大异常事件本身,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他尚未入门理解的复杂系统。
【系统日志:检测到核心认知框架受到结构性挑战。现有模型对“非理性决策驱动力”、“情感记忆对当前决策的影响权重”、“主观体验价值量化”等关键概念解释力严重不足。】
【新任务生成:扩充核心定义库,开发能够兼容并解析非逻辑变量的新算法框架。数据来源:持续观察封瑶(最高优先级),分析陈墨提供的心理学理论与行为案例,以及……重新评估、解析自身那些被标记为“异常”、“受污染”或“低效”的内部历史数据。】
【状态:紧急。此任务关乎系统对现实世界的适应性与稳定性,优先级调整为:最高。】
他抬眼望向窗外,夕阳正为校园镀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晕,这种色彩曾被系统简单归类为【波长约580-595纳米的光线组合】,此刻却似乎触发了某种新的、待分类的感官记录。封瑶应该刚结束下午的课程,按照近期形成的模式,很快会发消息问他晚上想吃什么,或者分享一件课堂上的小事。一种陌生的、类似于“期待接收新数据包”的情绪参数,悄然在系统底层生成,虽然暂时无法准确定义其效用和来源,但他并未像过去那样,将其直接归类为“干扰噪声”而强行清除。
或许,修补与这个世界的连接,不仅仅需要更新关于“家”和“亲情”的静态定义,更需要一场对自身认知系统的彻底重构与升级,为其打上能够理解并处理那些“冗余”数据的、“情感”的补丁。而这一次,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和防御,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寻找、去解析那些能够解释“心跳乱码”和“决策悖论”的、隐藏在非理性背后的逻辑。
新的探索,已然在他的核心代码中悄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