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龙凤胎(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栀兰和她的儿女们》最新章节。
八八年的秋天,48岁的嘉渝去世了。两年前,他得了肌无力,在牡丹江住了几次院也没治好,最后还是走了。
留下了二弟妹和九个孩子,大闺女21岁,最小的两个是双胞胎,一儿一女,刚刚三岁。
听到噩耗,栀兰如遭雷击,她眼前一阵发黑,差点摔倒在地。栀兰扶住桌沿,让自己跌坐在椅子上,泪水瞬间夺眶而出。
她脑子里一片混乱,一会儿是嘉濠生病住院的场面,一会儿是前年去嘉渝家看到的情景,往事一幕幕浮现,像潮水般涌来。
自从栀兰和嘉濠在东北安家,嘉渝一共来过四次。
公公他们刚来东北的时候,嘉濠打电报叫嘉渝过来,想把他们弄过来在东北一起安家。老人也在这边,将来兄弟姐妹们能互相照应,有个大事小情也能一起商量着办。
嘉渝来到之后,见嘉濠和栀兰条件还很艰苦,老人和三弟三妹已经够拖累他们了,他不忍心再给他们增添负担,便婉言谢绝了嘉濠的好意,他说在老家有房子,有点地,怎么也还能过得下去。
他当时还说,等以后条件好了,再过来投奔哥哥也不迟。可这一等,就等来文化大革命,就再没机会了。
十年以后,嘉渝在林口县的一个农村落了户,他把家刚安顿下来不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来到栀兰和嘉濠二队的家。
正值农闲,嘉渝住了一个月。兄弟两人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喝着热茶,一边聊着家常。嘉渝在他哥三个当中,最善言谈,说起话来总是带着几分幽默,让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嘉渝是木匠出身,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随身背着工具。他见栀兰他们来东北这么多年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跟嘉濠两人上山砍了几根水曲柳和黄菠萝拉回来。
哥俩先在屋里盘了一个大火炉,把圆木锯成木板。架在火炉上烘着,屋里弥漫着木头的清香。
嘉渝一边翻烤着木板,一边列出用料,叫嘉濠去买回来,什么明胶呀,黄粉呀,珠红呀,清漆呀,孩子们都是第一次听说过这些名字。
他跟嘉濠两个人一头一个,熟练地拉着墨线,然后从中间把线捏起来拉紧,突然一松,“啪”地一松,一条笔直的黑线就清晰地印在木板上了。
几个孩子第一次看见这么好玩的东西,都争着去帮着扯线。他们才明白,不管是什么样的木头,只要弹上这条墨线,都能锯成横平坚直的木板。
这让几个孩子大开眼界,都围着嘉渝看得入神,连刨子里飞出来的成卷的刨花,他们都捡起来当宝贝似的攥在手里。
木板全部刨平之后,嘉渝和嘉濠两个人拿着笔,嘴里叨叨咕咕地开始计算着,然后按照尺寸截断木板,再用铅笔在背面写上数字。
嘉渝熟练地凿眼,熬胶,调色,刷漆,不过几天的功夫,一对红彤彤、亮堂堂的大箱子就做成了,木板的清新与清漆的芳香交织在一起,那股浓郁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箱子通体是金黄色的,正面布满了精美漂亮、错落有致的木纹,摸上去光滑细腻,表面还泛着温润的亮光。
他又做了一个架子紧靠在西墙上,把两个箱子往上一摆,金灿灿地,把整个屋子都映得通亮,喜气洋洋的。
那对箱子是栀兰家里第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是孩子们最骄傲的宝贝,这两个柜子栀兰用了一辈子。
79年的春天,嘉濠把公公接来以后,就给嘉渝写信告诉他了,叫他有时间来半拉山住一段时间。
一直到了80年的年底,嘉渝才抽出时间,孩子们见到他,跟他亲热得不得了,天天缠着他,要他讲他们村里的故事。
嘉渝总是一边讲一边哈哈大笑着,跟嘉濠两个人坐在炕上,谁看都是双胞胎。他哥俩不仅长得一样,而且头型也一样,都是半白不白的短头发。
栀兰心里暖暖的,她问嘉渝,“咋不叫二弟妹一块来住些日子啊?这么多年没见了,我怪想她的。”
嘉渝听了,摇着头说,“她,没一件像样的褂子,出不了门。”
“离牡丹江那么近,还买不着一件衣裳吗?”栀兰感觉很奇怪。
“去好几趟了,阖牡丹江也没买着件带大襟的。”嘉渝认真地说。
“啊?哈哈哈——哈哈哈——”栀兰笑得直不起腰来,眼泪都笑出来了,一边笑一边指着他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