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户籍之探与夜探资料室(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逆流60年代》最新章节。
“必须拿到更具体的东西,”廖奎压低声音,眼神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锐利,“光有方向不够,我们需要真实的档案作为参考,甚至……找到可能的‘底子’。”
谢薇握住他的手,眼中是同样的决绝:“小心。万一……”
“没有万一。”廖奎打断她,语气沉稳,“我们有空间,这是最大的依仗。”
夜深人静,估摸着派出所人员早已下班,只剩下可能的值班人员。廖奎换上深色衣裤,检查了随身物品。他看了一眼谢薇,两人眼神交汇,无需多言。下一刻,廖奎的身影直接从招待所的房间里消失,进入了系统【幸福小屋】。
他没有在舒适的小屋停留,而是直接调动意念,锁定了白天在派出所厕所隔间留下的空间坐标。
派出所厕所内,空气凝滞,只有水管偶尔滴水的声响。廖奎的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最里面的隔间。他屏息凝神,【谛听术(被动)】全力开启,确认外面走廊一片死寂。
轻轻推开隔间门,他如同融入阴影的猎豹,借助【中级环境隐匿术(被动)】和特种兵的潜行技巧,贴着墙壁移动。白天他已记下户籍办公室的大致方位。走廊尽头有一扇木门,上面挂着“户籍资料室”的牌子,门上是老式的弹子锁。
这对廖奎而言并非难题。他取出一根细长的特种钢丝(系统空间内存放的工具之一),【精准轨迹指引(初级)】在脑海中勾勒出锁芯内部的结构。他手腕极其稳定地动作着,几不可闻的“咔哒”声后,锁舌回缩。
他闪身而入,反手轻轻带上门。
资料室内比外面更加昏暗,只有窗外远处路灯透入的微弱光芒,勾勒出一排排高大、厚重的木质档案柜的轮廓,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灰尘特有的浓重气味。时间紧迫,他必须尽快找到目标。
他不敢开灯,取出用红布蒙住只留一丝缝隙的手电筒,光柱如同手术刀般在档案柜的标签上扫过。“常住人口登记”、“迁入迁出记录”、“注销档案“他的目光定格在一个标注着“历年失踪/查无此人(待处理)”的柜子上。
就是这里!
他小心翼翼地拉开柜门,灰尘簌簌而下。里面是牛皮纸袋装着的档案,按年份粗略分类。他快速翻阅着,寻找符合母亲萧雅姿大致年龄(约三十五至四十五岁区间)、失踪地点相对偏远、且家庭成员关系简单(最好是孤身或直系亲属已不在)的女性档案。这些条件能最大程度减少未来“身份”启用时被核查的风险。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的动作快而稳。几份可能的档案被他抽出放在一旁:
*一份是林场报告的女性,三十岁,进山采药未归,疑坠崖,家人已放弃寻找。
*另一份是下游村庄的妇女,三十二岁,与丈夫争吵后离家,疑投河,尸骨未见。
*……
这些档案都各有瑕疵,或是地点太近易被核查,或是情况描述存在较大变数。
就在他准备放弃,转向寻找可能存放空白表格的地方时,手电光扫过一份略显陈旧的档案袋,封面上用毛笔写着“廖芳华,28岁,原籍河北……”。廖奎的手指顿住了。
廖芳华?也姓廖?
他迅速抽出这份档案,借着手电微光快速浏览。档案记载:廖芳华,二十八岁(年龄比萧雅姿略小,但尚可操作),原籍河北某县,数年前随一支小型勘测队进入本县北部原始林区后失踪,勘测队其余人员全部遇难(原因不明,记录含糊),其本人被认定为“失踪,大概率死亡”。档案备注栏写着:直系亲属(父母)已故,无兄弟姐妹,婚姻状况未知。
“廖”这个姓氏,像一道微弱的电流击中了廖奎。同姓!这在注重宗族血缘关系的北方农村,是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联系点!完全可以操作成失散多年、投奔外甥的小姨!这个身份背景(勘测队、失踪于林区)足够偏远和模糊,减少了即时被揭穿的风险,也为“失忆”或“经历磨难后性格大变”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空间!
就是它了!他将“廖芳华”的档案紧紧攥在手里。
同时,他的目光扫过资料室角落一个未上锁的矮柜,里面散乱地放着一些作废的表格和待销毁的废纸。他眼尖地发现,其中夹杂着几张因印刷瑕疵或因年代更迭而作废的、盖有模糊公章的空白户口页!他毫不犹豫地将这几张空白页也一并收起。
迅速将翻动过的档案恢复原状,抹去自己留下的痕迹,廖奎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退出资料室,重新锁好门,沿着原路返回厕所隔间。
意念一动,身影消失。
系统空间,【幸福小屋】内。
灯光下,廖奎和谢薇仔细查看着带回的几份档案,最终目光都聚焦在“廖芳华”的资料上。
“廖芳华……二十八岁,勘测队失踪,父母双亡……”谢薇轻声念着,眼中闪烁着希望与谨慎交织的光芒,“这个背景很合适,尤其是这个姓……”
“嗯,”廖奎点头,手指点在那个“廖”字上,“同姓。我们可以操作成我母亲那边早年失散的小姨。血缘关系不算最近,但同姓之下,投奔外甥显得顺理成章,也更容易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联系。”
“但操作起来难度依然巨大,”谢薇冷静地分析,“需要合适的时机让她‘出现’,需要为她编造一套毫无破绽的、从失踪到‘归来’的经历,需要应付可能的调查,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个‘身份’通过官方的渠道,哪怕是灰色渠道,变得‘合法’。”
“至少,我们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目标,和几张或许有用的‘纸’。”廖奎将那份“廖芳华”的档案和空白户口页小心地收好,“这不再是空想,我们有了具体的方向和‘材料’。接下来,就是如何利用它们,打造一个完美的新身份。”
希望,如同在无尽黑暗中终于触摸到的一颗可能发芽的种子,虽然培育它需要经历更多的风雨和艰险,但终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