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展示与科学质疑系统的“宏观”任务(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逆流60年代》最新章节。
就在他对系统的“实用性”腹诽不已时,系统界面毫无征兆地亮起,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庄重”的提示音:
【叮!检测到宿主实践经验积累达到一定阈值,且与外部知识体系产生初步链接。】
【阶段性宏观任务发布:【知识的固化与传承】】
【任务要求:请宿主总结归纳截至目前为止,在‘土猪快速育肥’与‘猪只健康观察’方面的有效经验、技巧及已验证的本地化优化方案,编写成一份可供基层畜牧工作者参考的指南性文件。】
【文件名称暂定:《土猪快速育肥与健康观察指南(红星公社实践初稿)》】
【任务说明:此任务为长期性、综合性任务,旨在将零散的、口耳相传的经验,系统化、条理化、文字化。是宿主从‘匠人’向‘技术员’转变的关键一步,亦是【知识的河流】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奖励:视指南完成度、实用性及潜在影响力综合评定,奖励将极其丰厚,可能包含但不限于大量经验值、高级技能解锁、系统功能拓展权限、甚至……解决宿主当前迫切需求的特殊物资。】
【失败惩罚:无(但将严重阻碍宿主技术成长路径,并影响后续高级任务触发)。】
【提示:可充分调动技术小组集体智慧,结合已有知识库(《母猪产后护理》残卷、《公社养猪手册》、谢薇提供资料、陈卫红实验数据等)进行编纂。虚拟训练场将开放‘文档模拟编纂辅助’功能。】
编写……指南?
廖奎看着那一长串任务说明,尤其是“从匠人向技术员转变”、“知识的固化与传承”这些字眼,感觉比让他单独面对一头暴怒的野猪压力还大!
他一个杀猪匠,祖传的手艺都在手上、在心里,顶多有点口口相传的诀窍,现在居然要他拿起笔,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写成白纸黑字的“指南”?这简直比劁猪难上一百倍!劁猪好歹目标明确,下刀干脆。这写东西,简直是无从下手!
还有那奖励,“解决宿主当前迫切需求的特殊物资”?这含糊其辞的说法,像一根吊在饿驴眼前的胡萝卜,让他心里痒痒的,又带着点憋屈。这破系统,总算知道他现在最“迫切”的是啥了?
接下来的几天,廖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状态。他对着陈卫红提供的纸张和铅笔(这玩意儿在公社也是稀罕物),枯坐了半晌,也写不出几个字。
“猪崽要保暖……”写下来,干巴巴的。
“饲料要搭配……”怎么搭配?凭感觉吗?
“观察猪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是个啥玩意儿?怎么描述?
他发现,把那些融入骨血的经验转化成文字,比他想象中要困难得多。很多细微的差别,比如猪哼唧声里蕴含的不同情绪(饿了的、不舒服的、单纯的抱怨),比如猪眼神里那点难以言表的“灵光”或“呆滞”,根本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
老王头看他整天对着纸笔发愁,凑过来瞅了一眼,乐了:“奎子,你这是要考状元啊?写啥天书呢?要我说,咱这手艺,都在手上!写那玩意儿干啥?能当饭吃?”
这话倒是戳中了廖奎的痛处。不能当饭吃,还费脑子!他现在最缺的就是吃的和……脑子?
赵小深得知要编写指南,倒是热情高涨,觉得这是将他“曲线救国”大计具体化的绝佳机会。他拿着廖奎那几张写得跟鬼画符似的草稿,试图帮他“润色”。
“廖哥,你看这句‘猪不爱吃食可能就是病了’,我们可以写成‘当猪只出现食欲减退或废绝现象时,应首先考虑是否存在潜在疾病风险,并进行初步体表检查及体温测量’……”
廖奎听着这绕口的说法,只觉得脑仁更疼了。这说的是人话吗?社员们听得懂?
刘寡妇看着廖奎烦躁的样子,心疼却又帮不上忙,只能默默地多帮他洗两件衣服,或者偷偷在他门口放个自己省下来的煮鸡蛋(虽然很快就被廖奎以“不能搞特殊”为由退了回去)。
陈卫红对编写指南的事情最为支持。她认为这是将实践经验科学化、标准化的重要一步。她拿着自己那些实验数据,试图为廖奎的经验提供“理论支撑”。
“廖奎同志,你关于‘猪睡微潮草更舒适’的经验,可能与猪的皮肤生理结构和行为学有关……我们可以这样写:‘建议垫草保持适度湿润(非浸水),以模拟猪只野外泥浴习性,增加其舒适感,但需注意定期更换以防病菌滋生’……”
这个说法,廖奎觉得稍微顺耳了点,至少把“为什么”和“要注意啥”说清楚了点。
但大多数时候,编写工作进展缓慢。廖奎感觉自己被逼成了半个文化人,还是那种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的蹩脚文化人。他白天要操心猪圈的事,晚上要在虚拟训练场里练习手艺,现在还要挤出所剩无几的精力来“爬格子”,整个人都快被榨干了。饿肚子的感觉也因此变得更加鲜明和难以忍受。
他甚至开始怀念起以前单纯杀猪、劁猪的日子,虽然被人看不起,但至少脑子是清闲的,肚子……好像也没现在这么饿?(也许是错觉)
这天夜里,他又饿得前胸贴后背,对着几张写废的草稿纸发呆。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又开始盘算那瓶二锅头能换几个饼子,系统空间能不能……打住!他狠狠掐了自己大腿一下,强迫自己把注意力拉回到指南上。
“不行,光靠我一个人憋不行。”廖奎看着纸上那些零散、混乱的点子,意识到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系统提示里也说了,要“充分调动技术小组集体智慧”。
他决定,明天就召开一次小组全体会议,让大家一起商量这指南该怎么写。老王头虽然不着调,但有时候歪点子也能启发思路;赵小深能拽文;陈卫红懂理论;刘寡妇了解实际饲养中的细节问题;就连老李头,说不定也能从他那模糊的记忆里挖出点有用的老经验……
想到这里,他心里稍微轻松了一点。集体的力量,总比他一个人硬扛要强吧?
他拿起笔,在纸上艰难地写下了第一个还算清晰的小标题:“一、猪崽的选择与初期护理”。
窗外,月色清冷。廖奎的肚子不合时宜地“咕噜”叫了一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响亮。他叹了口气,揉了揉饿得发慌的胃,继续对着那盏如豆的油灯,开始了他那被迫“转型”的、痛苦而又充满未知的“技术员”兼“教授”之路。
这条路,看起来比杀猪要艰难得多,也……似乎,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