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展示与科学质疑系统的“宏观”任务(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逆流60年代》最新章节。
那场酣畅淋漓的雷雨过后,天空像是被彻底洗刷了一遍,蓝得透亮,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阳光也变得温柔起来,不再像前几日那般毒辣。田里的麦穗在雨水的滋润下,似乎又饱满了几分,沉甸甸地低着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收获。
谢薇虽然人离开了红星公社,但她留下的影响,却像春雨渗入土地,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些东西。最明显的,就是陈卫红对廖奎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她不再满足于记录和解释廖奎那些基于经验的“土法”,而是开始尝试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受控的对比实验,试图用谢薇推崇的“科学方法”来验证这些土法的有效性。
这天上午,陈卫红拿着一个小本子和几个做了标记的竹片,找到了正在给几头即将断奶的小猪崽检查牙齿的廖奎。
“廖奎同志,”陈卫红语气认真,带着一种研究者的严谨,“关于你之前提到的,可以通过观察猪的眼神、耳朵姿态和尾巴的摆动幅度来判断其健康状况甚至‘情绪’的说法,我想设计一个简单的验证实验。”
廖奎抬起头,有些茫然。判断猪健不健康,对他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还需要验证?
陈卫红显然早有准备,她指着猪圈里几头看起来没什么区别的小猪崽说:“我们挑选几头体型、日龄相近的猪崽,分为两组。一组由你按照你的方法进行日常观察和判断,记录下你认为‘健康活泼’、‘一般’、‘稍有不适’的个体。另一组,则由我定期测量它们的体温、记录精确的采食量和体重变化,作为客观指标。一段时间后,我们对比两组数据,看看你的主观判断与客观指标之间,吻合度有多高。”
廖奎听得一愣一愣的。量体温?记录每顿吃多少?这得多麻烦?猪又不是机器,还能顿顿上秤?他心里觉得这女知青有点……过于较真了。但想到脑海里那个【知识的河流】任务,以及谢薇离开时那带着质疑的眼神,他还是点了点头:“行,你弄吧。”
陈卫红见他同意,眼睛一亮,立刻开始动手。她小心翼翼地将挑选出来的小猪崽分成两组,给它们系上不同颜色的布条,然后在猪食槽旁放了个小本子,准备记录。那认真的架势,看得旁边的老王头直咂舌:“好家伙,这比伺候月子还精细哩!”
就在陈卫红忙着搞她的“科学实验”时,李主任背着手,踱步来到了养猪场。他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先是远远地看了一会儿陈卫红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正在一旁默默配合、偶尔根据陈卫红的要求指出某头猪“今天似乎不太爱动弹”的廖奎,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啊,好啊!”李主任走到廖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洪亮,“小廖啊,看到你和陈卫红同志这样密切合作,我很欣慰!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红星公社的技术小组,不仅在实践上走在了前面,在‘理论结合实际’这方面,也开始摸索出门道了嘛!”
他这话看似是对廖奎说的,眼神却不时瞟向不远处的谢薇(虽然人不在,但影响力在),更像是在说给某个想象中的、更高层的听众听。
“省里谢专家虽然走了,但她留下的科学精神,我们要好好学习,深刻领会!”李主任挺了挺胸膛,努力让自己的话听起来更有水平,“尤其是你,廖奎,你的经验是宝贵的,但也要与时俱进,要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把咱们的宝贵经验总结出来,升华上去!这对你个人,对咱们公社,都是大有好处的!”
廖奎默默地听着,没什么反应。李主任这套官话他听得多了,无非是希望他能拿出更多可以写进报告的“成绩”。
李主任见廖奎还是那副闷葫芦样子,也不在意,又勉励了几句,便踱着步子去看陈卫红的“实验”进展了。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只要廖奎和陈卫红真能鼓捣出点“科学验证过的土法”,那下次去县里开会,他李主任腰杆子就能挺得更直!这可都是响当当的政绩!
接下来的几天,陈卫红的对比实验在一种略显古怪的氛围中进行着。廖奎依旧凭着他那套难以言传的“感觉”判断猪的状态,而陈卫红则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各种数据:体温(测量过程往往引得小猪崽一阵骚动)、采食量(需要时刻盯着,防止猪把食拱得到处都是)、甚至粪便的性状……
老王头负责的“外联”工作,最近也多了一项新内容——向好奇的社员们解释陈卫红在干啥。
“啥?给猪量体温?闲得慌吧!”
“记录猪吃了多少?猪又不是她家娃,还能按顿喂?”
“科学?科学能当饭吃吗?”
面对这些议论,老王头充分发挥了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力,把陈卫红的实验吹得神乎其神,什么“这是省里专家留下的最新研究方法”、“以后咱公社的猪都能成精”云云,倒也唬住了一些人。
而廖奎,在配合陈卫红实验的过程中,也隐约感觉到了一些不同。当他更加专注地去“感受”猪的状态时,【基础兽医诊断(被动)】似乎运转得更加顺畅,甚至【谛听术】那坑爹的被动触发,好像也频繁了那么一丝丝?当然,听到的依旧是些“饿死了两脚兽怎么还不开饭”、“旁边那家伙又抢我位置”之类的猪界日常,没什么实际用处。
几天后,陈卫红拿着初步整理的数据,兴奋地找到廖奎。
“廖奎同志!你看!”她指着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标记,“初步结果显示,你判断为‘健康活泼’的猪崽,平均日增重确实显着高于你判断为‘一般’或‘稍有不适’的个体!采食量也基本吻合!虽然样本量还小,但这至少说明,你的经验判断是有客观依据的!并非完全是主观臆测!”
她的脸上因为激动而泛着红晕,眼神明亮,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廖奎看了看那些数字,心里并无太大波澜。这结果本就在他意料之中。但他看着陈卫红那因为验证了“经验有效性”而兴奋不已的样子,心里那点因为被质疑而产生的不快,也消散了不少。这个执着的女知青,虽然方法繁琐,但目的似乎……并不坏。
“不过,”陈卫红话锋一转,眉头又微微蹙起,“关于你提到的,能够‘感知’到猪的‘情绪’,比如紧张、舒适、甚至……呃,‘开心’?这一点,目前的客观指标还无法有效验证。体温、采食量、增重,都无法直接反映‘情绪’这种主观状态。”
她推了推眼镜,看着廖奎,眼神里带着科学工作者的严谨和一丝无法掩饰的疑惑:“廖奎同志,你能更具体地描述一下,你是如何‘感知’到猪的情绪的吗?比如,是通过哪些细微的肢体语言?还是声音的频率变化?或者……有其他特殊的观察方法?”
这个问题,再次指向了那个玄乎的核心。
廖奎沉默了。他难道能告诉对方,自己有时候能“听”到猪脑子里的吐槽吗?他只能含糊地说:“看多了,自然就能感觉到。它们不舒服的时候,眼神不一样,哼唧的声音也不一样。”
这个回答,显然无法满足陈卫红的科学好奇心。她脸上露出一丝遗憾,在本子上记录下:“‘情绪感知’部分,缺乏可观测、可量化的客观证据,暂时无法纳入科学验证体系。需进一步探索其生理或行为学基础。”
廖奎看着她认真的记录,心里明白,在“科学”这座大山面前,他那些源于系统和直觉的、无法言说的部分,依然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孤峰。谢薇的质疑,通过陈卫红的实验,以一种更具体、更无法回避的方式,摆在了他的面前。
展示与质疑,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的技术得到了部分“科学”的背书,但其中最核心、最神秘的部分,依然徘徊在科学的边界之外。
他看着猪圈里那些无忧无虑、只管吃喝长膘的猪崽,又看了看身边执着于寻找“为什么”的陈卫红,再想到系统里那个需要汇聚不同知识源头的【知识的河流】任务,心里忽然升起一个念头:或许,他不需要完全理解那些高深的科学原理,但他可以尝试着,把自己这座“经验孤峰”,与陈卫红(以及她所代表的谢薇)那条“科学河流”,用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哪怕只是架起一座简陋的独木桥?
风拂过养猪场,带来一丝初夏的燥热。廖奎的目光再次投向那些等待被“科学”测量的猪崽,眼神中少了几分之前的抵触,多了几分沉静的思索。前方的路,似乎因为质疑的存在,反而变得更加清晰了一些。至少,他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搭建那座桥了。而第一个桥墩,或许就从配合陈卫红这些“麻烦”的实验开始。
日子像磨盘一样,吱吱呀呀地往前碾。麦子终于黄了梢,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股若有若无的、属于粮食的焦香,勾得人肚子里那点常年空着的馋虫蠢蠢欲动。春荒的尾巴虽然还在扫荡,但眼看着地里的收成,社员们心里总算有了点盼头,连带着干活时吆喝的声音都响亮了几分。
然而,这盼头对于每天饥肠辘辘的廖奎来说,依旧有些遥远。食堂里的代食品窝头依旧是主力,偶尔能分到点稀粥或者野菜汤,那点油水对于他这样一个需要大量体力消耗(无论是实际劳作还是精神负荷巨大的虚拟训练)的成年男子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他感觉自己像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尤其是晚上从虚拟训练场退出来,精神疲惫加上肉体饥饿,那滋味实在难以言表。
他盯着系统空间里那瓶碍眼的“红星二锅头”,不止一次动过念头。这玩意儿要是能换成钱,或者直接换成粮食该多好?哪怕换几个实实在在的玉米面饼子呢!他甚至偷偷琢磨过,系统空间那一立方米,能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顺”点公社仓库里的粮食?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自己掐灭了。先不说能不能成功,这事儿突破了他的底线。老廖家祖训,手艺人有手艺人的骨气,饿死也不能干那偷鸡摸狗的勾当。
“要是系统能直接变出吃的就好了……”廖奎啃着手里拉嗓子的橡子窝头,看着虚拟界面上那冰冷的系统货币数字,第一次对系统产生了“不务正业”的抱怨。这玩意儿除了能抵消任务惩罚和临时提升技能,还能干啥?能换窝头吗?能换猪油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