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合作开端谣言风波(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逆流60年代》最新章节。
而另一个让廖奎有些挂心的人,张小花,却在答疑会后第二天,被她母亲以“外婆身子不大爽利,你去照看几天”为由,打发去了邻村的外婆家。这理由冠冕堂皇,但廖奎隐约觉得,这或许跟最近的流言有关。张小花的母亲,那个精明的农村妇女,大概是想让女儿暂时离开这是非之地,“眼不见心不烦”。廖奎心里有些莫名的空落,却也无从说起,只能看着张家紧闭的院门,默默叹了口气。
少了张小花时不时送来的新鲜猪草或是几个野山药蛋,廖奎感觉生活中似乎缺了点什么,连带着去后山巡查都少了些意趣。不过,这种个人的小情绪,很快就被新的工作压力冲淡了。
春荒依旧严峻,代食品的供应虽然勉强接续上了,但长期缺乏油水和蛋白质,社员们普遍面色不佳,干活也提不起劲。这种状况自然也影响到了养猪场——人都吃不饱,哪有余力精细照顾猪?三号试验圈的猪崽死亡率下降速度再次放缓,像一头陷入泥潭的老牛,艰难地向前挪动,距离系统要求的15%以下,依旧差着那么一截让人焦虑的距离。
压力之下,廖奎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饲料的改进上。光靠公社配给的那点麸皮、豆渣和收集来的泔水,显然无法满足猪只,尤其是小猪崽的生长需求。他想到了之前陈卫红带来的那几页关于科学配比饲料的资料,以及她自己提到的一些想法。
这天下午,天气有些闷热,太阳躲在薄云后面,有气无力地散发着白光。廖奎主动找到了正在知青点院子里,对着几盆不同配比的代食品样品做记录(试图找出最佳发酵条件)的陈卫红。
“陈卫红同志,”廖奎开门见山,“关于猪饲料配比,你上次提到的那个……能量和蛋白,具体该怎么算?”
陈卫红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那副象征着“学问”的眼镜,有些意外地看着廖奎。自从上次答疑会后,她对廖奎的观感改善了不少,觉得这个“土专家”至少是愿意接受新事物的。此刻见他主动来请教,心里那点“科学传播者”的责任感立刻被调动起来。
“廖奎同志,你问到了关键!”陈卫红放下手中的笔,语气变得认真而热切,“我们现在喂猪,大多凭经验,有什么喂什么,缺乏科学的规划。实际上,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是不同的……”
她拿起粉笔,在充当黑板的一块破门板上,画起了简单的示意图,开始讲解起来:“比如,小猪崽长骨架,需要更多的蛋白质;而育肥期的猪,则需要更多的能量,也就是淀粉、糖分这类东西……我们可以把我们现有的饲料原料,大致归类,估算一下它们各自含有的能量和蛋白水平……”
陈卫红讲得投入,从“消化能”讲到“粗蛋白”,又从“氨基酸平衡”讲到“矿物质补充”。廖奎听得眉头紧锁,这些名词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但陈卫红试图表达的核心思想——根据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搭配饲料——却与他祖传经验中“看猪下料”的模糊概念不谋而合,甚至更加清晰、有条理。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猪吃了多少,还要看它吃进去了什么,能不能有效吸收。”陈卫红最后总结道,眼神灼灼地看着廖奎,“比如,我们能不能尝试把豆饼、麸皮、还有你们找来的那些优质猪草,甚至……嗯,如果可能的话,弄一点点鱼粉或者血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这比单一喂食某一种,效果肯定要好!”
鱼粉?血粉?廖奎心里苦笑,这玩意儿在红星公社属于传说中的东西。但陈卫红前面提到的豆饼、麸皮、猪草搭配,却让他心中一动。
“猪草……也有不同。”廖奎沉吟着开口,试图将陈卫红的理论拉回现实,“有的猪草肯长膘,有的只是填肚子。比如,蒲公英、荠菜这类,猪吃了精神好;而灰灰菜、马齿苋,主要是充数。”
这是他多年来观察和张小花之前指点得出的经验。
陈卫红眼睛一亮:“对!这就是实践经验的宝贵之处!如果我们能把不同猪草的营养价值也大致评估出来,哪怕只是粗略地分个等级,然后结合豆饼、麸皮这些,不就能初步实现一个更优化的配比了吗?”
她越说越兴奋,立刻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目前能获取到的所有饲料原料:豆饼、麸皮、酒糟(极少)、食堂泔水、各种猪草、甚至包括处理过的橡子粉(少量添加)……
廖奎也凑过去,凭借他的经验,给各种猪草标注“上等”、“中等”、“下等”的标记,并且指出了哪些猪草混合可能会有问题(比如某些猪草与豆饼同食容易胀气)。
一个基于科学理论框架,填充了本地化实践经验的、极其简陋的“红星公社土猪饲料初步优化方案”,就在这闷热的下午,在这破旧的知青点院子里,初具雏形。陈卫红负责搭建框架和计算(尽管很多数据是估算),廖奎负责提供实践参数和修正方向。
老王头叼着草根溜达过来,探头看了一眼纸上那密密麻麻的字和符号,咂舌道:“好家伙,喂个猪比俺当年相亲算八字还复杂哩!”
赵小深也闻讯赶来,看着陈卫红和廖奎头碰头讨论的样子,忍不住感慨:“看看,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廖哥提供战场情报,陈组长制定作战计划,绝配啊!”
他这话本是无心,却让刚刚建立起纯粹工作关系的两人,气氛莫名微妙了一瞬。陈卫红轻咳一声,继续埋头计算。廖奎则面无表情地移开了目光。
然而,就在这种略显尴尬却异常高效的合作中,廖奎脑海里的系统界面,再次亮起:
【检测到宿主正在将传统经验与外部科学知识进行深度结合与尝试……】
【信息整合中……分析本地化数据……优化算法介入……】
【叮!恭喜宿主,成功触发并完成隐藏条件!】
【解锁新技能:【因地制宜饲料优化(初级)】!】
【技能说明:在掌握本地可用饲料资源及其大致营养成分(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凭借此技能,针对特定猪群(如仔猪、育肥猪、母猪)的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快速生成一份在当前条件下相对最优的饲料配比建议。建议效果受资源限制和技能等级影响。】
【提示:科学与经验的结合,是迈向更高层次技术的必由之路。请宿主继续探索。】
成了!
廖奎心中一阵激动。这个技能,简直是为眼下困境量身定做的!它不需要他完全理解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而是将他已有的经验、陈卫红提供的理论框架以及系统自身的计算能力结合起来,直接输出可操作的方案!
他立刻尝试着在脑海中锁定“三号试验圈断奶仔猪”,发动了新技能。
刹那间,一系列清晰的信息流涌入他的意识:豆饼占比建议提升至XX%(目前不足),优质猪草(如蒲公英、荠菜)应占每日青饲料的XX%,可尝试添加微量炒熟的橡子粉以提供额外能量,避免使用易导致腹泻的XX猪草……
一份清晰、具体、完全基于红星公社现有条件的饲料配比方案,已然成型!
廖奎强压下心中的波澜,指着纸上陈卫红刚刚计算出的一个初步比例,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说:“陈卫红同志,我觉得,对于三号圈的猪崽,豆饼的比例可以再提高一点,另外,蒲公英和荠菜这类猪草,可以优先保证供应。还有,少量炒熟的橡子粉,也许可以试试……”
他提出的几点修改,正好与系统生成的方案核心要点不谋而合!
陈卫红仔细看了看,又心算了一下,惊讶地抬起头:“廖奎同志,你这几点调整……很有道理!完全符合营养学上对仔猪蛋白和能量需求的重点关注!你是怎么想到的?”
廖奎含糊道:“就是……根据猪的反应,感觉应该这样。”
陈卫红看着廖奎,眼神中再次充满了探究和一丝钦佩。她发现,这个看似木讷的杀猪匠,在实践感觉方面,有着一种惊人的、近乎直觉的精准!这或许就是“经验”升华后的另一种“科学”吧?
合作的开端,出乎意料的顺利。理论与实践,在这春荒末期的闷热午后,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握手。
而带着系统新技能的廖奎,看着那份融合了陈卫红理论、自己经验和系统优化的饲料方案,对完成那个艰巨的任务,终于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只是,不知道去了外婆家的张小花,什么时候回来?看到她不在的这几天,自己和陈卫红合作弄出了新方案,又会怎么想?
廖奎甩甩头,决定暂时不去想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先喂饱猪,再说其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