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大雪的足迹(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藏在心跳里的诗9》最新章节。
十二月的剑桥,暴风雪来得猝不及防。前一天还只是阴云密布,第二天清晨,整个世界就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林栀裹紧羽绒服,踩着已经没过脚踝的积雪,艰难地走向牛顿故居。狂风卷着雪片,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生疼。
新加固的观测穹顶在暴风雪中屹立着,特制的加热玻璃上,雪花刚落下就化成了水痕。林栀站在穹顶内部,透过玻璃望向窗外。能见度不到十米,整个世界都被翻滚的雪幕吞噬。风速计的指针在红色区域疯狂摆动,显示着这场暴风的威力。
"情况不太妙。"陆辰言的声音从控制台那边传来,带着明显的焦虑,"北极观测网络已经有十二个站点失联了,主要集中在斯瓦尔巴群岛和格陵兰东岸。"
林栀快步走过去,看到监控屏幕上代表北极站点的光点一个接一个地熄灭。"什么原因?"
"大部分是供电中断,有几个可能是天线被冰封了。"陆辰言调出故障报告,"这种天气,维修队根本出不去。"
就在两人为失联站点忧心时,格陵兰的GN-7站突然传回了一组异常数据。数据显示,在剧烈的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下,极光竟然穿透了厚厚的云层,在暴风雪中形成了特殊的光学现象。
"这不可能..."林栀盯着数据图表上跳动的曲线,"这种天气条件下,极光应该完全被云层遮挡才对。"
陆辰言放大了光谱分析图:"你看这个偏振特征,还有粒子能量的分布...这可能是极光粒子与暴风雪中的冰晶产生了相互作用。"
控制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设备运转的嗡嗡声。如果这个推测成立,他们将首次观测到大气光学与空间天气的极端耦合现象。
"启动应急预案。"林栀当机立断,"把所有可用设备都对准这个现象,特别是光学和频谱仪。通知气象组,我要暴风雪中冰晶的实时分布数据。"
随着指令下达,整个研究中心立刻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来自七个国家的科研人员用不同语言交流着数据,敲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备用发电机的轰鸣从地下室传来,确保所有仪器在极端天气下正常运转。
就在这时,气象组的陈博士突然惊呼:"你们快来看这个!"
雷达屏幕上显示着暴风雪的三维结构图。那个清晰的暴风眼形状,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这个流体力学结构..."陈博士放大图像,"这个旋转模式,和木星上的大红斑太像了。"
的确,尽管尺度相差悬殊,但风暴眼的数学特征与那个着名的木星风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兴奋不已——他们可能找到了行星大气运动的某种普适规律。
与此同时,在格陵兰的冰原上,GN-7站正在暴风雪中艰难运行。这个站点由当地因纽特向导卡西克协助建造,采用了传统的雪屋设计理念。厚厚的冰雪覆盖在观测设备外,形成了天然的保温层。
卡西克的女儿阿莎正在站点内值守,她通过时断时续的卫星信号向剑桥发送数据:"风向转为西北,风速45米每秒。但极光现象更加明显了,就像...就像祖母说过的极光之舞。"
林栀立即让团队调取因纽特传说中关于"极光之舞"的记录,发现当地早有类似现象的记载。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在这里产生了奇妙的交汇。
大雪节气当天,风速攀升至峰值。观测站记录到剑桥有史以来最强的阵风,然而新建的穹顶却岿然不动。这要归功于日本工程师山本的设计——他将传统木结构的抗震智慧与宇航器防护技术相结合,创造了这个能够抵御极端天气的观测穹顶。
傍晚时分,风势稍减。就在众人稍松一口气时,控制室接收到一个微弱的信号——斯瓦尔巴群岛的SB-3站在被冰雪掩埋数小时后,竟然恢复了通讯。
"站点被积雪深埋,"极地科学家安德森解读着数据,"但冰层形成了天然的电磁屏蔽,观测数据的信噪比反而提升了30%。"
这个意外发现让团队开始思考如何主动利用极端环境优化观测。林栀立即召集跨学科团队,研究"环境自适应观测"的新概念。
深夜,暴风雪威力渐弱。林栀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一个规律:那些在极端天气中坚持观测的站点,往往能捕获最独特的数据。
来自肯尼亚的访问学者基普罗诺说:"这就像我们家乡的牧民,旱季最难熬的时候,反而能找到新的水源。"
临近黎明,风停了。雪后初霁的夜空中,星辰格外清晰。观测站立刻启动全波段扫描,获得了有史以来最清晰的冬季星空图像。
几乎同时,他们收到"和谐"星系的最新数据:一颗类地行星正在经历类似的气候剧变,其大气波动模式与地球的暴风雪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从地球到系外行星,"林栀看着并排显示的数据,"我们正在建立宇宙尺度的比较气候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清晨,阳光洒在银装素裹的剑桥。林栀在日记本上画下暴风雪中的观测穹顶,在旁边写道:"大雪的足迹,是逆境中的坚守。当暴风雪遮蔽星空,我们学会了用新的方式追寻光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