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锋芒初露,暗流再涌(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八零绣娘非遗逆袭》最新章节。

卢浮宫,东方非遗展展厅。

清晨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穹顶,柔和地洒进展厅,为每一件静默的展品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空气中还残留着昨夜布展时的一丝忙碌气息,混合着淡淡的、属于古老东方的檀香与丝线特有的味道。

开展时间尚未到来,但展厅内已非绝对的宁静。获准提前进入的媒体记者们,长枪短炮早已对准了那些承载着千年技艺的瑰宝,闪光灯不时亮起,如同夜空中提前点燃的星火。而在这片略显嘈杂的预备场中,姜芸所在的苏绣展区,无疑成为了星光最为璀璨的焦点。

尤其是那幅历经劫难、最终以小满盲绣技艺重现于世的《百鸟朝凤》。

它静静地悬挂在展区最中央的天鹅绒背景墙上,独特的触觉质感在光线作用下,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视觉绣品的深邃与立体。凤凰的羽翼仿佛在轻微颤动,百鸟的姿态更具一种鲜活的生命力,那不是单纯视觉的模拟,而是源于指尖感知的、对生命韵律的直接刻画。

姜芸穿着一身改良过的素雅旗袍,肩头披着一条合作社绣娘们共同为她绣制的苏绣丝巾,上面是精致的缠枝莲纹样。她站在离作品不远不近的地方,目光沉静地扫过展品,最终落在小满身上。

小满今天也特意打扮过,一身藕荷色的中式衣衫,衬得她沉静的面容愈发白皙。她微微仰着头,“望”着那幅自己亲手在极限时间内“复刻”出的巨作,虽然无法看见,但她能感受到周围空气的流动,能听到那些逐渐汇聚、压抑着惊叹的呼吸声,她的指尖无意识地轻轻摩挲着,仿佛还在回忆着那十六个不眠不休的日夜里,绣针与丝线每一次穿梭的触感。

玛利亚女士带着几位策展方工作人员和一群肤色各异的国际媒体走了过来。她脸上带着自豪与欣慰的笑容,向媒体们介绍着姜芸和小满,介绍着苏绣的千年历史与眼前的创新奇迹。

“诸位,这就是我多次提及的,来自中国的苏绣艺术家姜芸女士,以及她的学生,聋哑绣娘小满。眼前这幅《百鸟朝凤》,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原作遭遇恶意掉包后,小满凭借其超凡的触觉记忆和盲绣技艺,在三天内重新创作而成的!这不仅是苏绣的胜利,更是人类精神与技艺完美融合的见证!”

媒体们瞬间沸腾了。话筒、录音设备争先恐后地伸了过来,问题如同潮水般涌向姜芸和小满(通过林晓的快速手语翻译)。

“姜女士,请问您如何看待这次掉包事件?它是否反映了国际艺术交流中的某些阴暗面?” 一名戴着金丝边眼镜的男记者犀利地问道。

姜芸深吸一口气,脸上保持着从容的微笑,眼神却锐利而坚定:“这次事件确实令人遗憾,它让我们看到了在艺术与商业背后,有时也存在着不择手段的争夺。但是,”她话锋一转,声音提高了些许,清晰地传递到每一位记者耳中,“正如大家所见,真正的艺术是无法被轻易窃取或替代的。苏绣的灵魂,深深扎根于每一位绣娘的指尖,扎根于我们对这门技艺世代相传的热爱与坚守。任何外力的破坏,都无法磨灭这种源自内心的力量。我们站在这里,本身就是对那种不正当行为最有力的回应。”

她的话语通过林晓流利的法语翻译,引起了在场不少人的共鸣和点头。

这时,一位气质沉静、手持盲杖的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靠近了《百鸟朝凤》。他是法国《无障碍视野》杂志的资深记者,也是一位盲人。在征得姜芸同意后,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指,极其轻柔地触摸上了绣品表面。

他的指尖划过凤凰华丽的尾羽,感受着那密集而富有变化的针脚;抚过鸟儿们生动的眼眸,体会着那细微的凸起与轮廓。展厅内的喧闹似乎在这一刻静止了,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他。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突然,两行热泪从他无法视物的眼中滑落。他猛地收回手,激动地转向姜芸和小满的方向,声音哽咽却洪亮:

“奇迹……这简直是奇迹!我从未‘看见’过如此生动的艺术!视觉于我而言是黑暗的,但就在刚才,我的指尖仿佛触摸到了阳光,触摸到了风,触摸到了百鸟朝贺时那种庄严而欢欣的生命力!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让我,让所有像我一样的人,第一次真正地‘看见’了什么是美!这是艺术真正的包容与升华!”

他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媒体们疯狂地记录着这一幕,闪光灯将这位盲人记者泪流满面的脸庞和小满沉静秀美的侧影定格在一起。林晓快速地将记者的话手语翻译给小满,小满的脸上先是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绽放出一个无比明亮、甚至带着些许羞涩的笑容,她用力地用手语回应:“能让他感受到美,是我最大的荣幸。触觉,是我们共有的语言。”

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连原本一些对东方传统工艺持保留态度的西方评论家,也不禁为之动容,开始重新审视眼前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技艺。

姜芸看着小满,看着那位激动不已的盲人记者,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澎湃情感。她知道,小满的盲绣,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技艺,它成为一种桥梁,连接起不同感官世界的人,传递着超越视觉的美与感动。这或许就是苏绣,乃至所有非遗技艺,在当代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然而,就在这片赞誉与感动的热潮之下,一丝不易察觉的阴冷目光,如同毒蛇般隐匿在展厅的角落。

山崎雄一,尽管因为限制出境令而无法离开酒店,但他的忠实下属,那个总是一身黑衣的佐藤,却混在了参观的媒体队伍中。他远远地看着被聚光灯包围的姜芸和小满,看着那幅引起轰动的盲绣《百鸟朝凤》,镜片后的眼睛里没有丝毫的欣赏,只有冰冷的嫉恨和一丝计谋未成的懊恼。他悄悄举起手机,假装拍照,实则将现场热烈的场面,尤其是媒体对掉包事件追问、以及对盲绣高度评价的特写镜头,全部发送了出去。

接收方,正是远在东京,焦头烂额却仍未放弃的山崎雄一。

与此同时,在展厅另一侧,正在协助协调媒体采访的陈嘉豪,脸色也并不好看。他虽然竭力保持着港商子弟的得体风度,但眼神中那抹挥之不去的愧疚与焦虑,却难以完全掩饰。尤其是在听到姜芸毫不避讳地提及“掉包事件”,以及看到警方人员偶尔在展厅外围巡视时,他的手指都会不自觉地收紧。林晓偶尔飘过来的、带着一丝探究的目光,更是让他如芒在背。他深知,自己与皮埃尔、山崎之间的那点勾结,虽然因为最后的“悔悟”和提供证据而暂时未被追究,但终究是一根刺,扎在合作社,尤其是姜芸的心里。他现在所做的一切补偿,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媒体的热情持续高涨,围绕着化学固色技术与传统结合的创新、聋哑绣娘培养体系、非遗扶贫模式等,问题一个接一个。姜芸从容应对,小满在林晓的帮助下也与媒体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展区的人气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就在第一波媒体采访暂告一段落,人群稍散的间隙,一位身着高级定制套装、气质优雅的法国女士在玛利亚和几位随从的陪同下,缓缓走向苏绣展区。她的出现,立刻引起了现场一阵轻微的骚动。

“是总统夫人!”有人低声惊呼。

玛利亚微笑着向姜芸介绍:“姜芸女士,小满,这位是我国总统夫人,她非常欣赏东方文化,特意要求来参观你们的作品。”

总统夫人笑容亲和,与姜芸和小满亲切握手。她仔细观赏着三件展品,尤其在《百鸟朝凤》前驻足良久,听着姜芸关于盲绣技艺和其背后故事的简要介绍,眼中满是惊叹与赞赏。

“太不可思议了,”总统夫人由衷地赞叹,“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生命力的颂歌。姜芸女士,小满女士,你们让我看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和无限活力。”

她甚至饶有兴致地提出,想亲自体验一下苏绣的基础针法。在姜芸的细心指导下,总统夫人拿起绣针,在准备好的小绣绷上尝试绣了几针。虽然动作生疏,但她做得非常认真,完成后,看着自己那略显稚拙的“作品”,开心地笑了起来。

“这真是一次奇妙的体验,”她握着姜芸的手说,“我能感受到这门技艺背后的耐心与专注。感谢你们将如此美好的艺术带到法国,带到卢浮宫。这是东方文化的奇迹,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总统夫人的到访和亲身体验,将苏绣展区的热度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几乎所有的媒体镜头都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姜芸知道,经此一事,苏绣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应付完又一波因总统夫人到访而引来的媒体追问后,姜芸趁着间隙,走到展区旁稍微安静一点的角落,准备喝口水喘口气。她的目光无意间扫过展厅入口处,一个穿着深灰色风衣、戴着礼帽的亚裔中年男子的身影一闪而过,迅速消失在人群之外。

那身影有几分眼熟,似乎是…… 山崎雄一那个很少露面、但据说一直负责其在欧洲事务的弟弟?姜芸的心猛地一沉。山崎株式会社,难道还不肯罢休?他们还有什么后手?

她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水杯,冰凉的触感让她迅速冷静下来。眼前的成功固然耀眼,但潜藏在暗处的对手,显然并未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收手。卢浮宫的舞台,既是荣耀的加冕之地,也可能成为更大风暴来临前的中心。

她抬眼,再次望向那幅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百鸟朝凤》,目光变得愈发深邃而坚定。无论如何,她必须守护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守护住苏绣的尊严与未来。

新的挑战,或许已经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