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匠心未改,金线重光(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八零绣娘非遗逆袭》最新章节。
金线,依旧闪耀着初生般的光泽,没有丝毫的磨损和暗淡。
“这是耐磨测试。”姜芸放下麻布,目光扫过一张张震惊的脸,“张师傅,您绣了一辈子牡丹,您最清楚,金线最娇贵,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光泽。可现在,它比以前更坚韧了。”
她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恳切:“我没有改变苏绣的针法,没有改变它的构图,更没有改变它的魂。我只是用一种新的方法,让它的‘骨’变得更硬,让它的‘肉’变得更结实。让它能抵御时间的侵蚀,让百年后的人,看到的不是一幅褪色的遗憾,而是一件依旧鲜活的瑰宝。”
“这……这怎么可能……”一个老匠人喃喃自语,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张师傅的身体微微颤抖着。他扔掉拐杖,一步步走到绣屏前。他那双看过无数绣品、摸过无数丝线的眼睛,此刻几乎贴在了那只“鸳鸯眼”上。他的手指,像对待最珍贵的宝物一样,轻轻地、带着一丝敬畏地,触摸着那根金线。
那触感,熟悉又陌生。是金线的柔韧,却又多了一层以往从未有致的坚韧。是苏绣的温度,却又多了一份对抗岁月的傲骨。
他闭上眼睛,仿佛在用指尖与这根金线对话。许久,他睁开眼,浑浊的老眼里泛起一层水光。他没有看姜芸,而是看着自己的手,那双绣了一辈子牡丹的手。
“我师父临走前,拉着我的手说……”他的声音嘶哑,带着浓重的鼻音,“他说,阿福啊,我们的手,是给绣品续命的。可命,总有续完的一天……如果有一天,你有什么法子,能让这命续得长一点,再长一点……那就去做,别管别人怎么说。”
他转过身,看着姜芸,看着所有的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宁肯让绣品老去,也不让它变味……我守了一辈子这个念头。可今天我明白了,让它在最好的样子里‘老去’,和在衰败里‘死去’,是两码事。”他深吸一口气,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这根线……没变味。它还是苏绣的线。我,张阿福,认了!”
石破天惊!
随着张师傅的话音落下,整个厅堂鸦雀无声。那些原本激烈反对的老匠人们,面面相觑,脸上的固执在慢慢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被触动的神情。
一个,两个,三个……他们默默地走到绣屏前,学着张师傅的样子,伸出手,去触摸那根神奇的金线。触摸之后,是长久的沉默。
这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它代表着接纳,代表着一场无声的革命,在苏绣最古老的心脏里,悄然完成了。
姜芸看着这一幕,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松懈下来。她感觉眼眶有些发热,连忙低下头,用手背悄悄抹去。她赢了,不是靠辩论,是靠作品本身,靠那份未曾改变的匠心。
然而,就在这温情与和解的时刻,她的眼角余光瞥见了一个身影。
是李建国。他站在门口,正和一个穿着化工厂工作服的年轻人低声说着什么。那年轻人姜芸有些印象,是李建国实验室的清洁工,平时沉默寡言,此刻却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递给李建国一张折叠的纸条,匆匆地看了一眼姜芸这边,便快步离开了。
李建国展开纸条,脸色瞬间变得凝重。他快步走到姜芸身边,将纸条塞进她手里,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急促地说:“刚在实验室垃圾桶里发现的,像是有人抄写我们配方时留下的草稿,揉成一团扔了。你看这个比例……”
姜芸展开纸条,上面是一串化学分子式和配比,字迹潦草,正是他们前几次失败的实验记录。而在纸条的角落,用铅笔淡淡地写着一个地址,是县城的一家小旅馆。
她的心猛地一沉。
山崎的人,已经渗透到省城的化工厂了。他们偷走的,虽然不是最终成功的配方,但已经足够让他们窥见这项技术的核心。这不再是商业竞争,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敌人已经摸到了他们的弹药库。
她迅速将纸条攥在手心,抬起头时,脸上已经恢复了平静,只是眼神深处,多了一抹寒光。她不能让这份刚刚凝聚起来的团结,被新的危机冲散。
就在这时,合作社的门外传来一阵汽车引擎声。县扶贫办的刘主任带着几个人走了进来,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姜芸同志!恭喜啊!我听说了,你们的固色技术大获成功!”刘主任大步流星地走进来,一眼就看到了墙上的绣屏,忍不住赞叹,“哎呀,太漂亮了!这可真是我们县的宝贝!”
他握住姜芸的手,激动地说:“县里决定,要大力推广你们的‘化学固色技术’!把它作为我们‘非遗扶贫’的核心项目,向周边所有贫困村的绣娘推广!让她们也能用上这新技术,绣出能卖上价的好东西!”
这个消息,让刚刚平复的院落再次沸腾起来。年轻绣娘们欢呼雀跃,老匠人们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荣誉,更是责任,是苏绣从一门手艺,真正变成造福一方产业的开始。
姜芸微笑着应对着刘主任和众人的祝贺,手心里却紧紧攥着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纸条的棱角硌得她掌心生疼。
阳光依旧明媚,照在合作社的牌匾上,“非遗保护示范单位”几个金字闪闪发光。但姜芸知道,在这片光芒之下,新的暗流已经开始涌动。山崎的阴影,如同跗骨之蛆,从未远离。而她刚刚点燃的这簇技术革命的火焰,不仅要照亮传承的路,更要成为抵御外敌的烽火。
她看着眼前一张张喜悦的脸,心中默默立誓。这场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