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京华夜宴与未竟之思(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京圈大佬空降汉东,政法常务书记》最新章节。

“‘郡县制’的遗产、科举选拔的流风余韵,乃至‘道’与‘术’的博弈,依然在无形中影响着今天的官场生态和行为逻辑。”

她说话时,目光柔柔地落在陆则川脸上,仿佛在透过他,观察着整个中国官场的缩影。“则川,你在其中,感受应该比我们更深。这种五千年来未曾断绝的文化脉络,是压力,也是动力吧?”

(内心独白:他还是那样,专注而深邃。当年在图书馆,他就是用这样的神情迷住了我。如今,他肩上的担子更重,眼里的星辰却未曾黯淡分毫。他走的这条路,布满荆棘,可他依然走得如此坚定。而我,绕了地球一圈,最终还是想回到有他的地方,哪怕只是远远看着这片他守护的星空。)

陆则川感受到了苏念衾的目光,他举杯致意,避开了那过于灼热的倾慕,将话题引回:“念衾说得对。文化基因是底色,决定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但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刻舟求剑。今天的治理,需要在尊重传统智慧的基础上,拥抱现代文明成果,包括法治精神、透明度和科技手段。”

“比如我们在汉东推动的政务数据共享,就是在尝试用新技术提升治理效率,压缩权力任性的空间。”

聚会的气氛热烈而融洽,从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到魏斐德的历史洞察,从全球供应链重构到国内产业升级的挑战,从古希腊哲学到宋明理学……思想的火花在茶香中碰撞。

苏念衾大多时候在倾听,只有在陆则川发言时,她会格外专注,眼神里闪烁着欣赏、理解以及那份藏不住的、混合着学识与情感的光芒。

她偶尔会恰到好处地补充一个历史典故或哲学观点,与陆则川的论述相得益彰,仿佛他们的大脑频率始终在一个频道上。

(内心独白:他谈起理想和事业时,整个人都在发光。我知道,他的世界很大,装着汉东的山水百姓。可我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装得下一个他。牛津的教职固然光鲜,但没有他的学术殿堂,总是清冷了些。回来,或许是我最后任性的尝试。)

陈北辰和沈墨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相视一笑,带着几分了然与惋惜。他们都知道苏念衾多年的心事,也明白陆则川早已成家,且与高芳芳感情甚笃,更清楚陆则川的心志,绝不会困于儿女情长。

夜深,聚会散去。

陈北辰和沈墨书先行离开,他们还要赶赴其他的行程。门口,只剩下陆则川和苏念衾。

秋夜的凉风拂过,带着桂花的残香。

“则川,”苏念衾抬起头,鼓足勇气迎上他的目光,夜色掩住了她微红的脸颊,“我决定接受清华的邀请了。以后……可能会常驻国内。”

陆则川看着她眼中清晰的期待与隐隐的泪光,心中微微一动,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他温和地笑了笑:“欢迎回国,念衾。以你的学识,一定能在国内的学术领域大放异彩。清华是个好平台。”

他的回应,得体,周到,却清晰地划定了一道界限——是欢迎一位优秀的学者回国效力,而非回应一份沉寂多年的情感。

苏念衾眼底的光微微黯淡了一下,但随即又扬起一个略显倔强的笑容:“谢谢。以后……说不定还有工作需要向你这‘父母官’请教呢。”

“随时欢迎。”陆则川颔首,为她拉开车门,“路上小心。”

车子缓缓驶离,融入京城的车流。

陆则川站在原地,看着尾灯消失的方向,轻轻叹了口气。

他不是不明白苏念衾的心意,但他的人生轨道早已确定,他的情感和责任,都牢牢系在汉东那片土地和那个与他并肩而立的家庭里。

他转身,走向自己的座驾。国庆的霓虹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

刚才的谈笑风生、思想交锋犹在耳边,但汉东的千钧重担,以及远方那盘尚未下完的棋局,已迅速重新占据了他的心神。儿女情长,于他而言,终究只是这波澜壮阔大时代里,一段无关大局、随风而散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