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六门学问,并列为基!(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最新章节。
基于此格局,如今推行军事改革,本应是血雨腥风的大动作。
可在现行体制下,竟成了一次轻而易举的调整,无需刀兵相见。
只需一道诏令下达,士卒们闻知此举关乎自身利益——
既免去屯田自养之苦,子孙还能自主择籍立户,无不欢呼雀跃,视之为天降恩典。
纵有少数已具声势的将领心生不满,欲加阻拦,也得掂量一番:那些位列公侯的勋臣,是否敢违逆老爷子的意志?
毕竟,越是身居高位者,越能体会到洪武帝虽年事已高,却威严日盛,震慑朝野。
可当改革推进至【文教兴国、百工振业】之时,局面陡然复杂。
就连朱元璋初闻此策时,本能地心生排斥。
若非那一日,他听到了“大孙”的一番见解,联想到大明当前面临的困局,又翻阅了“大孙”呈上的《十二年基础教育手册》,细细思量种种利弊,恐怕他也难以点头允准。
如今,他再度目睹百官群起抵触之态。
这场变革,宛如跋涉于泥泞深渊,步步维艰,阻力重重。
在场诸多文臣心中,却另有一番计较。
症结依旧在于科举制度。
当年隋唐开创科举,原是为了打破门阀垄断,使寒门子弟得以凭才学入仕,
广纳天下英才,稳固江山社稷的同时,重创世族势力。
但时过境迁,科举本身却催生出新的集团——士绅阶层。
他们并非旧式门阀,却拥有相似的利益结构和话语权。
从朝中重臣、衍圣公孔讷,到各地儒生、秀才、举人,再到千千万万埋首于四书五经、苦求功名的读书人,这一群体数量之巨,影响之深,使得任何风吹草动都能激起滔天波澜。
稍有改革之意泄露,便如触及其命脉,必遭激烈反弹。
于是,朝堂之势已然分明。
即便朱允熥此前巧妙设局,令方孝孺言辞相悖,自陷窘境,也无法真正扭转整体的僵局。
“学说之争,因帝王需求而变迁……”老皇帝缓缓开口,话语如石落深潭。
朝堂之上,群臣默然,无人应答。
空气仿佛凝固,时间在沉默中悄然流逝。
所有人都感知到了——这并非寻常议事,而是一场无声的较量。
一场关乎权力核心的对峙,正悄然展开。
正如方孝孺曾所言:此步若退,便再无立足之地。
无论过往有多少嫌隙,无论心中抱有何种私念,只要还想护住科举之制,此刻百官便已结成一体。
朱允炆目光微动,眼底掠过一丝光亮。
局势逐渐清晰,他也终于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孤身一人。在这盘棋局中,他已被推至关键位置——在齐先生的谋划之下。
他曾是无根浮萍,无权无势的皇孙。
如今却成了某种象征。
世事难料。
此前,随着朱雄英的名字频频浮现于朝野,他几乎陷入绝望。
心如寒井,波澜不起。
可眼下,前路竟渐渐透出光来。
难怪当初那外邦使者低语:“你有帝王气运。”
如今回想,或许并非虚言。
但即便如此,朱允炆心中仍有一丝阴翳挥之不去——那个名字,朱雄英,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他清楚听见了朱允熥与皇祖父之间的只言片语。
再联想到近日所闻,桃花村的异象,百姓口中的传言……
朱雄英,似乎正一步步走来。
脚步虽未落地,气息却已扑面。
然而,当他转身望向身后林立的朝臣,感受着大殿之中那沉重的静默,嘴角却轻轻扬起。
大哥啊大哥……
第一次,财政三策出台,他们忍了。
第二次,军制改革推行,他们依旧按兵不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