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废科举、弃经典?!(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最新章节。

朱雄英说的不是吓人的话。

历史从不单一成因。

大明的倒塌,确有天时之困:寒潮连年、国库空虚、饥民遍野、边将自专……种种皆是实情。

但所有灾难背后,最致命的是什么?

是自己人消耗自己人。

尤其是庙堂之上,党同伐异,争斗不休。

“天下再难的事,一个齐心的朝廷也能扛过去。”

“可人心散了,哪怕一粒沙,都能压塌屋梁。”

“明末的祸事,哪一件是突然冒出来的?”

“都是小毛病拖成重症,等发现时,墙已裂到底。”

他语气平静,却字字如锤。

马皇后听得心头一紧。

“雄英,你刚才说南北榜治不了本,这话怎么讲?”

“你太祖爷爷费尽心思分南分北,怎就成了‘最大的不平衡’?”

连朱允熥也屏住呼吸,疑惑更深。

朱雄英继续道:

“先看考题来源——四书五经,一字不许出圈。”

“可这几本书,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

“圣人之言精微,解读全靠后人发挥。”

“于是读书人学的不是原典,而是大儒的注解。”

“儒学代代变样,正是因为解释权一直在转移。”

朱允熥默默点头。

马皇后眼神一动,似有所悟。

原来大孙早前那些话,并非空谈。

如今串起来,脉络清晰可见。

“不同大儒,不同说法。”

“靠近京城的大儒,自然顺着朝廷的意思讲。”

“可偏远之地呢?”

“他们的理解若偏了一寸,学生就得偏一尺。”

“这些人进京赶考,写出来的文章,符合主考官胃口吗?”

“考得好,就代表真有才吗?”

“朝廷选的是人才,还是只选了会背标准答案的笔杆子?”

“这是第一个死结。”

“再看第二个症结——题目范围太窄。”

“即便分了南北榜,看似公平竞争。”

“可四书五经里的考点,就那么多。”

“头几年还能勉强应付。”

“十年呢?二十年呢?百年之后呢?”

“翻来覆去考那几句话,文章套路早已烂熟于心。”

“考生比的不是见识,而是谁更懂迎合。”

“这样的制度,怎么可能选出真正撑得起江山的人?”

“能考的内容总是那些,翻来覆去变化不大。朝廷若想提升难度,自然得另寻路径。看看近些年的情况,是否已经开始注重答卷中文句的对仗与工整了?”

朱雄英这话,并非空谈。

八股文的源头,可追溯至元代。

到了洪武年间,科举制度初具形态,八股也渐渐成型。

但太祖皇帝对文章形式并无硬性规定。无论你写的是骈体还是散体,只要义理清晰、紧扣主题,又能展现独立见解,便被视为可用之才。

正因如此。

明初百废待兴,急需治国之才。

凡是通过科举脱颖而出者,往往很快便被委以重任。

可到了成化年间——

官职渐满,人才饱和。

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考试体系,已进入僵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