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暗流涌动,无声交锋(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硅谷晨昏线》最新章节。
“雪绒花”观测站内,斯坦纳博士的疑虑并未因系统自检的“正常”报告而完全打消。
他调出了外围传感器最近24小时的全部日志,逐条审视。
那只“雪兔”触发的警报记录,波形确实存在极其细微的非自然谐波,像是被某种精密的信号模拟器伪装过。
“提高外围传感器灵敏度至二级,启动随机频率扫描模式。”
他通过内部通讯下达指令,“对所有非计划内的能量波动,无论多么微弱,进行标记并回溯源点。”
他有一种直觉,刚才的干扰并非意外。
或许是“根系”的侦察力量已经渗透到了附近。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关押在这里的两个“客人”价值就更大了,必须尽快从他们脑中榨取出情报。
隔离舱室内,沃克尝试着活动被禁锢的手腕,磁性锁具纹丝不动。
他看向林雪怡,压低声音:“‘深层意识映射’……他们动真格的了。”
林雪怡脸色苍白,但眼神依旧坚定:“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映射需要时间准备,尤其是对我们这种经过一定抗审讯训练的人。”
“他们需要先进行生理指标校准和神经连接适配……这或许是我们最后的机会。”
“你有什么想法?”沃克问。他知道林雪怡不仅是顶尖的科学家,在加入“根系”前也接受过基础的生存和抵抗训练。
“锁具是磁控的,但任何电子系统都可能受到干扰。”
林雪怡的目光扫过舱室顶部角落的一个不起眼的通风口:“如果能制造一次足够强的、短暂的电磁脉冲(EMP)……”
沃克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摇了摇头:“这里屏蔽做得很好,而且我们赤手空拳。”
“不一定需要外部源。”林雪怡深吸一口气,“还记得斯坦纳提到的‘认知场域’吗?”
“那种能量释放时,伴随着强烈的电磁和粒子辐射。如果……如果我们能再次引动它,哪怕只是极小范围的失控……”
沃克瞳孔一缩:“太危险了!上次我们差点被埋在里面!”
“但那是我们唯一可能掌握的、来自内部的‘武器’。”
林雪怡的声音带着决绝:“斯坦纳说我们的闯入引发了‘涟漪’,说明我们的意识,或者说我们的‘存在’,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扰动源。我们需要找到方法,主动去‘共振’。”
这个想法大胆而疯狂,几乎是在赌命。
但面对意识被剥离、记忆被窃取的结局,冒险一搏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两人开始低声交流,凭借林雪怡对“认知棱镜”理论的理解,尝试构思一个极其粗糙的、可能引动场域波动的方法——集中精神。
定向投射某种强烈且一致的“认知信号”,冲击这个看似稳定的“边界”。
观测站外,“山猫”并未远离。
在收到张晓梅“继续监视,等待进一步指令”的加密回信后,他转移到了另一个更隐蔽的观察点,能同时监视疑似入口和一条不易察觉的、可能用于紧急撤离的侧翼路线。
他将自己携带的微型传感器网络重新部署,调整到更隐蔽的被动监听模式,如同在雪地中布下无形的蛛网,捕捉着任何风吹草动。
他注意到观测站外围的扫描模式发生了变化,频率变得飘忽不定。
对方警觉了。
这在他的预料之中,也证实了这个据点的重要性。
“山猫”更加小心地隐匿自己的踪迹,呼吸放缓到极致,与风雪声融为一体。
巴黎,安全屋。
张晓梅面前摊开着一张手绘的、基于“山猫”情报和旧有地质图纸推测的“雪绒花”观测站结构草图。
她眉头紧锁。强攻一个位于三十米冰层之下、守卫森严且拥有未知科技装备的基地,成功率微乎其微,而且会立刻危及人质安全。
“幽灵协议”第二阶段被激活,意味着更多资源被解锁。
她联系的那个黑市武器渠道有了回音,对方可以提供一批特种装备,包括小型热熔切割器、针对先进传感器的窄频干扰器,甚至还有两套经过改装、信号特征极低的单兵外骨骼。
但将这些装备安全运抵阿尔卑斯山区,并组织一支可靠的、具备渗透能力的“幽灵”小队,需要时间,而时间恰恰是沃克和林雪怡最缺少的。
她必须准备一个备用方案,一个能在救援主力到达前,拖延甚至破坏“意识映射”的计划。
她的目光落在了“山猫”报告中提到的“低频共振”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