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稳辽东、设新镇!(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最新章节。
宪宗当年也察觉了隐患,但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出手。
他原以为靠着手中军政大权,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势力,最终却仍以失败收场。
宪宗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对地方掌控不足,尤其是关外几乎已失控,这才是关键。
朱由校比这些臣子更清楚,那些低调潜伏的将门,究竟拥有怎样的力量。
嘴上虽镇定,心中其实早已忧心忡忡。
如果局势实在无法挽回,那就只能放弃辽沈与广宁以外的疆土,集中兵力守住这三座重镇。
只要这三地在,辽东就有翻盘的希望。
必要时还可以封锁山海关,切断与关外的联系,让他们自顾不暇。
辽阳还可通过海路与内地往来,物资不会短缺。
况且,辽沈两地早已今非昔比,经熊廷弼半年整顿,已无内忧外患。
就算他们联合敌军来攻,自己也有底气一战。
这件事还得先通知熊廷弼与李松平,让他们做好准备,安排好辽东百姓,以防意外发生。
“都别吵了,事情还没开始做,你们倒先争个不休,跟那帮乌合之众有何不同?传出去,岂不让人笑话?”
“你们这些朝廷重臣要是都这样,那帮将门只会更放肆,朝廷的威信还怎么立?”
见众人越说越激动,朱由校立刻出声制止。
众臣顿时安静下来,纷纷退回原位,低头躬身……皇帝真动怒,没人敢硬扛。
朱由校扫视众人,再次开口:
“事情已经定下,就不用再争了,按朕说的去做就行,朕自有打算。”
皇帝的态度已不容置疑,大臣们再不敢多言,稍有不慎,恐怕便会惹祸上身。
“辽沈两地是战略要地,绝不能出任何差错。为防有人与建奴暗中勾结,威胁我辽沈安全,朕决定将山东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划出,设为新镇,并增设登莱巡抚来统管!”
“登州、莱州两府靠海,海路直通朝鲜与日本,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如今毛文龙已在镇江与皮岛站稳脚跟,若再设登莱镇,便能与辽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彼此呼应。一旦某地遇险,其余两地可迅速驰援,对辽东局势大有助益。”
众臣听后皆面露惊异,没想到陛下思虑如此深远,显然是早有准备。
朱由校其实早就想设立登莱镇,只是此前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理由,只能暂且搁置。
正如他所说,登莱二府位置特殊,与辽东、朝鲜隔海相望,尤其是对辽东而言,登莱几乎是天然的后勤基地。
他设立巡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大明眼下极度缺乏战舰与水师力量,这种短板已成致命隐患。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大明连一支像样的舰队都没有,海上战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沿海地区的倭寇与海盗日益猖獗,而大明对此束手无策,对海洋的掌控力也日渐衰弱。
这种局面,一方面受限于时代认知,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观念有关。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有一种本能的畏惧,尤其是面对茫茫大海与滔天巨浪。
虽然永乐年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朱棣一死,朝中官员与士绅便纷纷上书反对。
那时的郑和船队只能在港口与船上苦苦等待,期盼朝廷能继续支持这支舰队。
继位的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虽有多年监国经验,但终究无法真正掌舵大局。还没来得及处理太多国事,便撒手人寰。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被称为“好圣孙”,表现虽不差,但也谈不上耀眼,只能说四平八稳。
他虽受朱棣亲自教导,但无论眼界还是魄力,都无法与祖父相比。虽在宣德五年支持了第七次下西洋,但支持力度远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