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八旗制度的荒诞剧(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钢铁的洪流滚滚向前》最新章节。
亲爱的书友们,实在抱歉又要耽误大家一点看书的时间。
但正如我们之前揭露建州女真起源一样,有些历史真相我们必须正视。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那个被影视剧美化已久的八旗制度,看看它的真实面目。
话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发现手下那群乌合之众实在难管。
今天这个部落叛逃,明天那个酋长内讧,搞得他焦头烂额。
于是这个"野猪皮"想了个绝招:把所有人都编进一个个方格子里。
1601年,他先搞出黄白红蓝四面旗子。每面旗下面管着三百个"牛录",每个牛录三百人。
您可别以为这是什么先进管理,其实就是把游猎民族"十人一箭"的狩猎小组放大了三十倍。
要是搁在现在,就相当于把整个公司都划成三百人的项目部,听着就乱。
等到了1615年,这老小子又突发奇想,给四面旗子都镶上边儿,凑成八旗。
这下可好,管理层级又多了一层: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
活脱脱就是个传销组织的架构。
最绝的是这八旗的功能。
打仗时他们是军队,平时却是行政单位,管着你家几口人、该交多少粮,甚至连邻居吵架都要管。
这就好比现在的街道办事处还兼着野战军的活儿,想想就离谱。
努尔哈赤把这套制度玩得炉火纯青。
他把儿子侄子们都安排成旗主,美其名曰"家族企业",实则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
蒙古人投降了?编进"蒙古牛录"!汉人俘虏了?塞进"包衣牛录"!
简直像个大杂烩,什么人都往里装。
等到1623年,这套制度已经像个精密机器般运转。
镶红旗的二十个牛录被派去辽阳种地,正蓝旗的五千人马在杏山驿抢明军粮草。
就连打造兵器的工匠,都被编进甲喇下面的"匠头"管理。
可笑的是,这套看似严密的制度,最后却成了清朝的命门。
旗主们争权夺利,八旗子弟慢慢腐化。
就像个精心设计的牢笼,最后把设计者的后代也关了进去。
所以书友们啊,下次再看到影视剧里光鲜亮丽的八旗子弟,不妨想想这个制度的本来面目:
它不过是努尔哈赤这个"野猪皮"想出来的土办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个简单粗暴的管理系统,却被历史巧合推上了神坛。
黄台吉坐在沈阳宫殿里,看着归降的蒙古骑兵和汉人炮手,眼中闪着算计的光。
1635年,这个精明的统治者正式组建蒙八旗,美其名曰"满蒙一家"。
实则将察哈尔部残兵打散重编,派满人都统时刻监视。
那些草原勇士被迫离开故土,驻防在锦州前线,连祭祀长生天都要改用萨满仪式。
最讽刺的是镶黄旗蒙古,名义上由大汗直辖,实则充当炮灰。
1644年入关时,他们作为先锋冲击李自成军阵,伤亡高达三成五,而真正的满洲精锐却跟在后面收割战果。
汉八旗的命运更堪唏嘘。
1631年黄台吉组建"乌真超哈",专让汉人操作红衣大炮。
这些匠户子弟被迫调转炮口轰击明军防线,许多人一边开炮一边落泪。
等到了1642年正式编旗时,三万汉军虽占八旗总兵三成,却只配发锈刀破甲。
清廷对汉八旗的防备令人心寒。
杭州驻防时,汉旗被单独安置在涌金门外,与满蒙旗营隔墙相望。
康熙朝后,再无一汉人能官至都统。
雍正更在朱批中直言:"汉军习气卑污,纵有人才亦不可信。"
三藩之乱时,福州汉军正蓝旗整建制战死,朝廷竟拒绝发放抚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