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大明朝廷的应对(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钢铁的洪流滚滚向前》最新章节。

京师·紫禁城·天启三年三月中旬

两份沾着血污的六百里加急军报,几乎同时摆上了司礼监的案头。

一份来自宣大总督,泣血奏报"大同镇卒哗变,巡抚张翼明遁走,总兵朱万良被执受辱";

另一份来自山海关,飞马传书"东虏大军围宁远,经略孙承宗困守孤城"。

乾清宫里,天启皇帝正全神贯注地刨着一块木料,刨花溅到军报上也不理会。

魏忠贤刚念了个开头,就被小皇帝不耐烦地打断:

"朕的螺旋水车还差三个榫卯,这些琐事厂臣与阁老们议处便是。"

魏忠贤回到东厂,立即召来心腹阁臣。

他深知,处理大同兵变必须遵循旧例,以稳住九边大局为要。

“张翼明身为巡抚,抚驭无方,致酿大变,”魏忠贤慢条斯理地说,“着即革职,回籍听勘。”

这是一种典型的息事宁人的做法,革去其职务,命其返回原籍等待调查,

实质是让其体面下台,避免了更深层次的追究,以防牵连更广,引发边镇进一步动荡。

“总兵朱万良,驭下无方,约束不严,致军士哗变,厥罪难辞。”魏忠贤继续道,“亦着革任,听候查处。”

与文官张翼明类似,朱万良被追究“领导责任”,革去总兵职务,等待后续处理。

至于其是否被乱兵所杀或羞辱,朝廷并不深究。

“至于那些乱兵,”魏忠贤的声调变得阴沉,

“大同重镇,兵马要地,岂可遽行征剿?若激而生变,九边动摇,谁人能当此责?”

他定了调子:招抚。

“传令宣大总督,速发帑金前往犒赏,宣谕圣恩,令其各归营伍,既往不咎。

首要之事,在于迅速平息事态,恢复秩序。”

正事议定,阁臣崔呈秀凑上前低声道:

“厂公,虽行招抚,然则朝廷体面……兵变之事,总需有个说法以儆效尤,对天下有个交代。”

魏忠贤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寒光,目光落回奏疏中“大同镇夜不收马黑虎、操守官陈破虏杀官叛逃”一行字上。

“说得是!”他猛地一拍案,

“祸根在此!若非此等逆贼率先倡乱,挟众逃亡,蛊惑军心,安有今日之大变?”

他越说越激动,唾沫横飞:

“好个马黑虎!名字就带着反相!那陈破虏,分明是要破我大明江山!

还有那个随军郎中刘某,定是白莲教妖人,配制迷药惑乱军心!此三獠,罪不容诛!”

“厂公明鉴!”崔呈秀立即附和,“正是此等宵小,畏罪潜逃,流窜作乱,方是祸源!当严令海捕,以正视听!”

“传令!”魏忠贤尖声道,“将此三人绘影图形,注明特征,着九边将士严查!有擒获者,赏银千两!”

事实上,兵部连这三人准确长相都一无所知,海捕文书上的画像近乎鬼怪,一场为维护朝廷颜面而进行的荒唐追捕,就此展开。

魏忠贤这才将目光转向那份关于宁远被围的军报。

他细长的眼睛眯了起来,指尖在“孙承宗”三个字上轻轻敲击。

宁远乃至整个关宁防线的存在,本身就是孙承宗功绩的体现,这让他内心极为不快。

然而,当前危机之下,孙承宗和宁远还不能倒。

“辽东是我大明屏藩,宁远更是重中之重,不容有失。”魏忠贤的声音显得异常凝重,转向户部尚书:

“即刻从内帑拨银三万两,火速解往宁远犒军,要让前线将士感受到皇爷和朝廷的关怀!”

这番冠冕堂皇的话,意在彰显自己对辽东的“重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