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期末试炼与内心回响(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最新章节。
清晨六点,闹钟未响,陆宇便已自然醒来。窗外天色未明,宿舍里一片寂静,只有室友们均匀的呼吸声。他没有立刻起床,而是静静躺着,感受着心脏在胸腔里平稳而有力地跳动。今天,是期末考试的第一天。
没有过多的紧张,也没有想象中的亢奋,一种奇异的平静笼罩着他。仿佛长达数周的艰苦鏖战,已将所有的情绪都消耗殆尽,只剩下最本能的专注和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他轻手轻脚地起床,洗漱,换上干净的衣服,检查了无数次早已准备好的透明文件袋——里面装着准考证、学生证、身份证、几支黑色签字笔和铅笔。
他没有再翻看书本。最后时刻的填鸭式记忆只会增加焦虑。他需要的是清晰的大脑和稳定的心态。
食堂里,早餐的气氛与往日不同。少了平日的喧闹,多了许多沉默就餐、面色凝重的面孔。陆宇要了份简单的粥和鸡蛋,强迫自己慢慢吃完,为即将到来的高强度脑力活动储备能量。他遇到几个同班同学,互相点头致意,眼神交汇间,是心照不宣的鼓励和“祝你好运”的无声讯息。
第一门考试是《生物化学》,安排在上午八点半。不到八点,教学楼指定的考场外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学生。寒风凛冽,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紧张因子。有人还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翻看笔记,嘴唇快速翕动;有人闭目养神,试图平复心情;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着可能的重点,语气中带着不确定。
陆宇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靠墙站着。他闭上眼,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快速过了一遍代谢图的核心框架: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糖异生、脂肪酸的分解与合成……还有那块难啃的骨头——嘌呤核苷酸代谢。他重点回忆了IMP合成途径的关键步骤和调节点,以及痛风与尿酸代谢的关系。他告诉自己,遇到难题不要慌,先易后难,保证基础分。
“叮铃铃——”
入场铃声响起,如同赛场上的一声枪响。人群开始蠕动,通过安检,按照准考证号寻找自己的座位。考场里鸦雀无声,只有监考老师宣读考场规则的严肃声音。桌椅被刻意拉开距离,一种无形的隔离感油然而生。
试卷和答题卡分发下来。陆宇深吸一口气,先快速浏览了一遍整张试卷。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和一道综合论述题。题目覆盖面很广,但似乎没有出现过于偏难怪的题目。他心中稍定,按照既定策略,开始从选择题做起。
起初的题目比较基础,涉及维生素辅酶、酶动力学特点等,陆宇做得还算顺利。但很快,难度开始提升。一道关于糖原合成与分解协同调控的多选题,选项极具迷惑性,他不得不放慢速度,仔细推敲。紧接着,一道涉及嘌呤补救合成途径的简答题,让他心头一紧。他努力回忆关键酶和生理意义,组织语言,尽量完整地作答。
最考验人的是最后那道综合论述题:“试述剧烈运动时,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体变化及调节机制。”这正是他考前重点梳理过的类型!他心中一阵庆幸,迅速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骨骼肌内糖原分解和葡萄糖摄取增加、脂肪酸动员供能、肝糖异生维持血糖稳定、激素调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等)的核心作用、以及氧化磷酸化的增强。他力求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将分散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图景。
笔尖在答题卡上沙沙作响,时间在高度专注中飞速流逝。遇到不确定的地方,他做好标记,暂时跳过,确保会做的题目先拿到分数。整个考场里,只能听到一片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偶尔有同学发出轻微的叹息或咳嗽声,更增添了紧张气氛。
交卷铃声响起时,陆宇刚好检查完最后一遍。他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生化考试,算是平稳度过,虽有挑战,但基本在复习范围之内。感觉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中午短暂的休息后,下午迎来的是《生理学》。
生理学的考场氛围同样凝重。试卷发下来,陆宇一眼就看到了那道预料之中的难题——关于心血管电生理的综合性题目,要求阐述窦房结细胞自律性的离子基础,并分析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如何影响心率。
这正是他花费大量时间攻克的难点!他稳住心神,先在脑中清晰地回顾了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的离子机制(主要是Ik衰减和If通道激活),然后分别阐述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激活β1受体,增加If电流和钙电流,加快舒张期去极化速率)和迷走神经(释放ACh,激活M受体,增加钾电导,降低4期去极化斜率)的作用途径和效果。他尽量用专业的术语,配以简单的示意图(在文字描述中示意),使答案更加清晰。
其他题目,如关于尿液浓缩稀释机制的题目,他也凭借对肾单位各段功能的理解和逆流倍增学说的掌握,较好地完成了作答。整个考试过程,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专注,大脑像一台高速运行的机器,调动着所有存储的知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生理学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陆宇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感袭来,但同时也夹杂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两门重量级的考试终于结束了。
走出考场,天色已近黄昏。寒冷的空气中,学生们像潮水般涌出教学楼,脸上表情各异,有的如释重负,有的眉头紧锁,有的迫不及待地和同学对答案,引来阵阵惊呼或哀叹。
“宇哥!怎么样?最后那道心脏电生理的题,你咋写的?”刘波一脸沮丧地凑过来,“我感觉我写跑偏了!”
“还好,主要是把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说清楚。”陆宇安慰道,“别想了,考完一门扔一门。”
赵俊也走过来,嚷嚷着:“终于解放了两门!晚上必须放松一下!”
陈浩依旧是那副平静的样子,只是淡淡地说:“题目难度适中,重点突出。”
陆宇没有参与太多的讨论。他深知,对答案除了增加不必要的焦虑,没有任何好处。他现在需要的是休息,让过度消耗的大脑得到恢复,以迎接后面《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等科目的考试。
回宿舍的路上,他感到脚步有些虚浮,但心情却逐渐明朗起来。这两天的考试,是对他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一次严格检验,也是对他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一次锻炼。他发挥出了自己的正常水平,没有出现重大失误,这已经让他感到满意。
接下来的几天,考试按部就班地进行。《系统解剖学》的试题果然侧重于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幸好他前期投入了巨大精力,虽然有些非常细微的结构区分题拿不准,但主干知识掌握得还算扎实。《组织学》需要在显微镜照片或电镜图上辨认结构和细胞,考验的是眼力和平时积累,陆宇也顺利完成了。
每一场考试,都是一次全力以赴的冲刺。考场上的每一分钟,都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汗水和思考。笔尖划过答题卡的沙沙声,是这半年来所有努力的最直接的表达。
最后一门《医学物理学》考试的结束铃声,像一道闸门,释放了积压在星城医科大学上空数日的巨大压力。教学楼瞬间从极致的寂静变为沸腾的海洋。欢呼声、尖叫声、书本抛向空中的声音、如释重负的叹息声、迫不及待对答案的争论声……各种声浪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学期终结的混乱交响乐。
陆宇随着人流走出考场,冬日下午的阳光显得有些苍白,却带着一种解脱后的温暖。他感到一种强烈的虚脱感,仿佛全身的力气都在刚才那场持续数日的脑力马拉松中被抽空了。脚步有些轻浮,大脑因为长时间的高度紧张而一片空白,甚至有些嗡嗡作响。
他没有像身边一些同学那样兴奋地拥抱或大声讨论考题,只是默默地走着,下意识地避开那些激烈争论的人群。耳边传来碎片化的对话:
“最后那道透镜成像题你算出来焦距是多少?我好像算错了!”
“解剖学那个神经核团选择题太变态了,根本分不清!”
“生理学大题我差点没写完……”
每一句都像小石子投入他疲惫的心湖,激起细微的涟漪。他强迫自己不去听,不去想。考完即放下,这是他一贯的原则,尤其是在这种身心俱疲的时刻。
回到412宿舍,气氛异乎寻常。刘波已经把自己扔在了床上,呈“大”字形躺着,双眼无神地望着天花板,嘴里念叨着:“完了,完了,感觉要挂科了……”
赵俊则一反常态地没有立刻打开游戏,而是坐在电脑前发呆,眼神放空。
连陈浩,也只是安静地整理着书桌,将厚厚的教材和复习资料一一归位,动作比平时慢了些,似乎也在消化着考试结束后的复杂情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