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烽燧香痕(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最新章节。
晨光刺破帕米尔高原的云层时,苏合香正蹲在一座唐代烽燧遗址的残垣下,指尖拂过墙砖上斑驳的刻痕。风裹着雪粒掠过耳畔,带着高原特有的凛冽,她哈出的白气在空气中转瞬即逝,唯有手中那块从尼雅遗址带回的陶片,还残留着一丝温润的触感。
“合香,小心脚下的碎石,这烽燧的地基已经松动了。”萧策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中握着一卷泛黄的《通典·边防典》,书页上用红笔标注着唐代戍边烽燧的分布位置,“根据史料记载,这座烽燧是开元年间安西都护府所建,名为‘凌山烽’,当年戍卒就是在这里点燃烽火,传递西域的军情。”
苏合香点点头,目光落在烽燧内侧一处发黑的凹痕上。那凹痕呈圆形,边缘还能看到细微的炭化痕迹,像是长期放置火种留下的印记。她从背包里取出软毛刷,轻轻扫去凹痕周围的浮尘,忽然发现凹痕底部嵌着几缕暗红色的纤维——不是戍卒常用的麻线,倒像是某种织物燃烧后的残留物。
“萧策,你看这里。”苏合香的声音带着几分惊喜,她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缕纤维,对着晨光仔细观察,“这纤维的质地很细腻,而且带着淡淡的香气,像是……”
“像是用香料浸泡过的丝绸?”萧策立刻凑过来,目光落在纤维上,“《新唐书·西域传》里记载,盛唐时期戍边的将领,会随身携带‘烽燧香’——这种香用沉香、安息香混合制成,点燃后烟雾浓郁且不易被风吹散,既能传递军情,又能在潮湿的烽燧里防潮驱虫。”
阿罗憾扛着采样箱走过来,他的眉毛上结着一层白霜,却难掩眼中的兴奋:“你们说的‘烽燧香’,我在波斯商队的古籍里也见过记载!据说当年丝绸之路的商队,会在途经烽燧时与戍卒交换香料,戍卒用‘烽燧香’的配方,换取商队带来的西域乳香。”他蹲下身,将纤维样本放入检测盒中,“我现在就检测一下,看看这纤维里是否含有‘烽燧香’的成分。”
检测过程中,苏合香沿着烽燧的残垣缓缓行走,目光仔细扫过每一块墙砖。忽然,她在烽燧西侧的墙根下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土坑,坑底铺着一层干燥的茅草,茅草间似乎还夹杂着什么东西。她立刻叫来萧策和阿罗憾,三人用小铲子小心地清理出土坑中的茅草——随着茅草被一层层拨开,一个锈迹斑斑的铜制容器逐渐显露出来。
那容器呈圆柱形,高约二十厘米,直径不足十厘米,顶部有一个可以旋转的盖子,盖子上雕刻着简单的缠枝莲纹样。萧策轻轻擦拭掉容器表面的锈迹,忽然发现盖子内侧刻着一行小字:“开元二十三年,安西都护府戍卒李二狗藏”。
“李二狗?这名字倒是直白。”阿罗憾忍不住笑了起来,他接过容器,小心翼翼地旋转盖子,“不知道这戍卒当年在里面藏了什么宝贝。”
盖子打开的瞬间,一股混杂着铁锈和泥土气息的幽香缓缓飘出。苏合香立刻屏住呼吸,仔细分辨着香气的成分——有沉香的醇厚,安息香的清甜,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硫磺气息。她从背包里取出一支香插,将容器中的残留物轻轻倒出——那是一些暗红色的粉末,粉末中还夹杂着几颗细小的黑色颗粒。
“这应该就是‘烽燧香’的残粉!”苏合香的声音有些发颤,她用棉签蘸取少量粉末,轻轻涂抹在香材检测卡上,“你们看,检测卡已经开始变色了,和我们之前在尼雅遗址发现的‘万国香’成分虽然不同,但都带有明显的盛唐宫廷制香风格。”
阿罗憾立刻将粉末样本放入分析仪中,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成分分析结果:“沉香、安息香、硫磺、硝石……还有少量的甘松!这些成分混合在一起,既能让烟雾不易飘散,又能起到防潮驱虫的作用,和史料中记载的‘烽燧香’配方完全吻合!”
萧策捧着那本《通典·边防典》,手指在书页上快速翻动:“找到了!这里记载‘安西都护府戍卒,每烽燧配‘烽燧香’一斤,藏于干燥处,遇军情则点燃,烟雾高数丈,百里可见’。没想到时隔千年,我们竟然真的找到了当年戍卒藏起来的‘烽燧香’。”
苏合香忽然想起什么,她从背包里取出之前在尼雅遗址发现的陶片,将陶片与铜制容器放在一起仔细对比。忽然,她发现陶片内侧的纹路与铜制容器盖子上的缠枝莲纹样有着细微的相似之处——两者的花瓣数量都是五片,花茎的缠绕方式也如出一辙。
“你们有没有觉得,这陶片和铜制容器的纹样很像?”苏合香将两者放在晨光下,“尼雅遗址和这座‘凌山烽’相距数百里,却出现了相似纹样的器物,这会不会意味着,当年盛唐的制香工艺和器物制作工艺,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广泛传播到了西域各地?”
萧策点点头,他指着《通典·边防典》中的一幅插图:“你们看这幅图,画的是盛唐时期西域烽燧的布局,图中每个烽燧旁都标注着‘香库’的位置。这说明‘烽燧香’在当时的戍边体系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其制作工艺和配方,很可能是由长安的宫廷制香匠人传授给西域戍卒的。”
阿罗憾收起检测设备,目光落在远处连绵的雪山:“如果真是这样,那‘长安十二香’与西域香文化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入。说不定当年的宫廷制香匠人,还从西域香材中汲取了灵感,完善了‘长安十二香’的配方。”
夕阳西下时,三人收拾好文物样本,准备返回临时营地。走在下山的路上,苏合香忽然看到远处的雪山脚下,有一支现代商队正缓缓前行,驼铃的声响在高原上回荡,与千年前丝绸之路商队的驼铃声遥相呼应。
“你在想什么?”萧策注意到苏合香的目光,轻声问道。
苏合香望着那支商队,嘴角露出一抹微笑:“我在想,千年前的李二狗,会不会也曾站在这座烽燧上,望着远方的商队,期待着他们带来的西域香料?而我们现在所做的,不过是沿着他们当年的足迹,重新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香文化印记。”
回到营地后,苏合香立刻开始整理白天的发现。她将“烽燧香”的残粉小心翼翼地装入密封瓶中,又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下陶片和铜制容器的特征。萧策则在一旁整理史料,将“凌山烽”的发现与《通典》《新唐书》中的记载一一对应。
夜深人静时,苏合香忽然听到帐篷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她立刻起身,拉开帐篷的拉链——只见阿罗憾正坐在篝火旁,手中拿着那支装有“烽燧香”残粉的密封瓶,目光望着跳动的火焰。
“怎么还没睡?”苏合香走过去,在阿罗憾身边坐下。
阿罗憾将密封瓶递给苏合香,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慨:“我在想,当年的戍卒李二狗,藏起这‘烽燧香’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千年后会有人发现它,还能通过它了解到当年的戍边生活?”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波斯人常说,香料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每一缕留存下来的香气,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苏合香握着手中的密封瓶,感受着瓶中残粉的温度。她忽然想起自己穿越到盛唐时,第一次在长安街头闻到的“龙涎香”,想起萧策在花萼相辉楼前为她折的梅花,想起马嵬坡下杨贵妃自缢时的那一缕“解忧香”。那些与香有关的记忆,如同此刻篝火旁的温暖,在她心中缓缓流淌。
“阿罗憾,你说得对,香料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苏合香的声音轻柔却坚定,“我们这次丝绸之路香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历史的印记,更是为了让这些古老的香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就像这‘烽燧香’,千年前它守护着西域的安宁,千年后它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盛唐的气息。”
篝火渐渐熄灭,天边泛起了鱼肚白。苏合香望着远处逐渐清晰的“凌山烽”轮廓,心中忽然充满了期待——她知道,在接下来的旅程中,还有更多与香有关的秘密,等待着他们去发现;还有更多跨越千年的香文化故事,等待着他们去讲述。而这一切,都将成为《丝绸之路香文化交流史》中,最珍贵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