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数据仁心(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在八零搞事业》最新章节。
陆信看着计划书,没有立刻表态。他转向一直沉默的苏宁:“苏总,你的看法呢?”
苏宁放下手中的笔,目光扫过与会众人,最后落在周明身上,语气平和但坚定:“周总的初衷是好的,这次的成功案例也确实令人振奋。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将监测深入到用水习惯、行为姿态这个层面,即便获得了授权,对用户——尤其是像沈伯这样注重隐私的老年人——意味着什么?这不再是简单的用电数据,而是触及个人生活最私密角落的信息。”
她顿了顿,回忆起沈伯邻居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以及自己内心深处对数据边界本能的警惕:“我们现在依靠相对间接的用电数据推断异常,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平衡点。如果过度深入,我怕‘守护神’会变成他们眼中的‘监视者’,从而引发更大的抵触。科技的温度,首先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
周明立刻反驳:“苏总,我理解你对隐私的担忧。但我们要权衡的是生命权和隐私权孰轻孰重!沈伯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如果我们有更精准的行为监测,或许能提前几个小时甚至一天发现异常!对于独居老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我并非否定生命权的重要性,”苏宁迎上周明的目光,语气依旧冷静,但语速稍稍加快,“恰恰是因为生命权至关重要,我们才更需要审慎。一旦信任被破坏,再好的技术也无法推广。我们有没有做过详细的用户调研,有多少老人能接受这种程度的监控?如果强行推广,导致更多像沈伯一开始那样拒绝一切智能设备的老人出现,是不是反而将他们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支持周明的人认为技术无罪,救命要紧;支持苏宁的人则担忧过度采集数据会埋下隐患,甚至可能引发未来的法律和伦理纠纷。
一直沉默的市场总监杨姐也开口了,她苦笑着说:“还有个现实问题。媒体现在把我们捧得很高,万一,我是说万一,下次我们的系统误报了,或者更糟,因为隐私设置过于严格导致没能及时预警,发生了悲剧,舆论会立刻反转,指责我们见死不救或者技术失灵。到时候我们怎么办?”
陆信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听着双方的辩论。他看到了周明眼中的急切和技术人的理想主义,也理解苏宁的审慎和对人的尊重,更明白杨姐所代表的现实压力。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分歧,更是企业价值观在具体业务场景下的碰撞。
“好了,”陆信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让争论停了下来,“你们都说得有道理。生命关怀和数据隐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选项,我们需要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平衡点。”
他看向周明:“老周,你的方案,技术上前沿,初衷也是好的。但是,苏总的顾虑必须重视。我建议,你的团队接下来重点做两件事:第一,深入研究如何在现有数据维度(如用电、门窗开关)基础上,通过更先进的算法挖掘,提高识别精准度,减少误报,而不是急于拓展新的、更敏感的数据类型。第二,针对你提出的‘主动关怀’升级版,设计一套分级、可选、需要用户明确且反复确认的授权方案,并附带清晰易懂的隐私协议说明,我们先在小范围、高意愿的志愿者群体中进行试点,收集反馈,绝不大规模强制推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着,他转向苏宁:“阿宁,你的担忧是必要的刹车。我们不能在技术的道路上狂奔,忘了出发的目的是为了人。我希望你牵头,联合法务、公关和用户研究中心,制定一套关于智慧社区项目数据采集和使用的伦理准则草案,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存储期限和删除机制。同时,探索除了技术监控之外,如何结合社区志愿者、邻里互助等传统人文关怀模式,构建一个更立体、更有温度的守护网络。科技应该是赋能和辅助,而不是取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陆信的决策,为这场辩论暂时画上了句号。他没有否定任何一方的价值,而是试图将两种诉求融合到一个更稳健、更具操作性的框架内。
几天后的傍晚,苏宁和陆信带着一些营养品,再次来到医院探望沈伯。老人已经清醒,虽然还很虚弱,但精神明显好了很多。看到他们,沈伯浑浊的眼睛里流露出感激之色。
“谢谢……谢谢你们……”老人声音沙哑,费力地说道,“我听王主任说了,是那个……电表……救了我这老骨头一条命……”
护工在一旁补充道:“沈伯现在可配合了,医生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沈伯有些不好意思地扯了扯嘴角,喃喃道:“以前……总觉得……是麻烦……是监视……现在才知道……是救命的……”
离开医院,华灯初上。秋夜的风带着凉意,但城市的灯火却显得格外温暖。坐进车里,两人都久久没有说话。
“沈伯态度的转变,说明了很多问题。”苏宁望着窗外流动的霓虹,轻声说,“技术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解决真实的需求、并在实践中被用户感知和认可来实现。强制和过度,只会适得其反。”
陆信点点头,手握在方向盘上:“是啊。今天下午,伦理准则的初稿我看了,框架很好。尤其是那条‘最小必要原则’和‘用户知情同意前置’,必须坚持。我们做企业,追求技术进步没错,但心里得有一条底线,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征得同意才能做。”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深沉:“这次的事情,让我更清楚地看到,‘星火’未来的方向,不仅仅是做出更强大的芯片、更智能的平台,更是要探索如何让这些技术,以一种更负责任、更尊重人的方式,融入生活,解决像养老、育儿这样的社会真问题。这份重量,比单纯的商业成功更沉,但也更有意义。”
车子驶过繁华的街区,远处居民楼的窗户里,透出星星点点的灯光,每一盏灯下,可能都有一个家庭,一段人生。苏宁想起家里嗷嗷待哺的女儿,想起医院里劫后余生的沈伯,想起会议上激烈的辩论,也想起陆信最终那份寻求平衡的决断。
她轻轻靠在椅背上,感到一种疲惫,但更是一种充实。“成长的重量……”她喃喃自语。这份重量,是抚养孩子的辛劳与甜蜜,是管理企业的压力与责任,是面对技术伦理时的审慎与抉择,更是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无论是幼小的星辰,还是年迈的沈伯——的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科技的理性之光,唯有经过人文的温情调和,穿过数据隐私与生命关怀的伦理迷雾,才能精准地照亮那些需要被照亮角落,真正承担起“守护”的使命。前路依然漫长,但方向,就在每一次这样的挣扎、辩论与选择中,变得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