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其实普通人缺乏赚钱的快感(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挣钱一本通》最新章节。

在财富积累的赛道上,我们总能看到一种奇怪的悖论:太多人把 “想赚钱” 挂在嘴边,却从未真正走进 “能赚钱” 的门槛。他们并非缺乏欲望,而是从认知底层就对 “赚钱” 这件事充满了负面预设 —— 在他们的价值判断里,赚钱等同于痛苦的劳作、繁琐的算计,是 “不得不做” 的任务,而非 “值得投入” 的事业。

这种对赚钱的 “无感”,本质上是对财富运行规律的陌生。就像一个从未接触过音乐的人,无法从旋律中听出情绪的流动;对财富规律缺乏认知的人,也很难从日常琐事中捕捉到赚钱的信号。于是,他们的行动力始终裹着一层惰性的外壳,努力里藏着逃避的怯懦,看似在向前走,实则始终在原地打转。

想要打破这种困局,关键不在于学习多少赚钱技巧,而在于先培养对赚钱的 “感觉”—— 那种能感知金钱流动、识别商业机会、判断价值轻重的敏锐度。当这种感知力形成,赚钱才会从 “被动任务” 变成 “主动行为”,从 “痛苦消耗” 变成 “自然反馈”。

真正能持续赚钱的人,往往不是比别人更勤奋,而是比别人更早拥有对财富的 “直觉”。这种直觉并非天生,而是由 6 种可培养的 “感觉” 构成,它们共同搭建起从 “想赚钱” 到 “能赚钱” 的桥梁。

一、金钱的流动感:看清每一分钱的去向与来路

很多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始终停留在 “大概够花” 或 “不够花” 的模糊认知里,却从未认真梳理过金钱的 “流动路径”—— 哪些钱是主动赚来的,哪些钱是被动获得的;哪些支出是必要的消耗,哪些支出是无意义的浪费。这种模糊感,正是财富积累的最大障碍。

培养金钱流动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 “精细化记账”。这里的记账不是简单记录金额,而是要给每一笔收支 “贴标签”:支出要区分 “生存必需”(如房租、饮食)、“发展投资”(如学习、技能培训)、“娱乐消耗”(如短视频充值、冲动购物);收入要区分 “主动收入”(如工资、劳务报酬)、“被动收入”(如利息、房租、副业分成)。

每个月末,花 1-2 小时做一次财务复盘:哪些 “娱乐消耗” 可以压缩?哪些 “发展投资” 能带来长期回报?被动收入占比多少?如何通过调整行为,让主动收入更稳定、被动收入更可观?当你能清晰看到金钱的来龙去脉,就能逐渐找到 “让钱进来更多、出去更少” 的规律,这种对金钱流动的掌控感,是赚钱的基础。

二、商业的好奇感:从日常中捕捉赚钱信号

对商业的好奇感,是发现赚钱机会的前提。很多人觉得赚钱机会藏在遥远的风口里,却忽略了它其实就藏在日常的细节里:小区门口一家总是排队的早餐店、同事频繁吐槽的 “某个生活痛点”、社交平台上突然火起来的 “小众需求”,这些都是潜在的赚钱信号。

培养商业好奇感,需要养成 “带着赚钱思维生活” 的习惯。比如,每天花 10 分钟浏览财经资讯、行业报告,不是为了记住多少数据,而是为了感知市场的温度 —— 哪些领域在升温?哪些需求在增长?每周和 1-2 个不同行业的人聊天,不是为了拉关系,而是为了了解不同领域的 “痛点”:开餐馆的人愁客流,做电商的人愁转化,带孩子的人愁托管,这些 “愁” 的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要养成 “提问习惯”:看到一家生意冷清的店铺,别只觉得 “它经营得不好”,而是要思考 “它的目标客群是谁?产品有没有解决真实需求?如果我来做,会从哪些地方调整?”;吃到一款好吃的零食,别只觉得 “味道不错”,而是要琢磨 “它的供应链可能在哪里?定价有没有优势?能不能通过社群团购的方式卖出去?”。当好奇感成为本能,赚钱的机会自然会主动浮现。

三、价值的判断感:优先做 “高价值动作”

很多人看似每天都在忙碌,却始终赚不到钱,核心原因是 “把时间花在了低价值的事上”—— 比如花 2 小时砍价省 10 块钱,花一下午帮朋友做免费的 PPT,花大量时间刷短视频 “学赚钱技巧” 却从不行动。这些行为看似在 “努力”,实则是对时间价值的浪费。

培养价值判断感,关键要建立两个思维:复利思维和时薪思维。

复利思维的核心是 “判断一件事是否能产生长期回报”。比如,花 1 小时看书和花 1 小时刷短视频,短期看都是 “消耗时间”,但长期来看,看书带来的认知提升会持续影响决策,而刷短视频带来的快乐只会转瞬即逝。判断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就问自己:“这件事 3 年后还能给我带来回报吗?” 能带来复利的事,再小也要坚持;只能带来短期快感的事,再轻松也要克制。

时薪思维的核心是 “量化自己的时间价值”。用月收入除以每月工作时长(按 22 天、每天 8 小时计算,约 176 小时),就能算出自己的时薪。比如,月薪 5000 元,时薪约 28 元;月薪 元,时薪约 57 元。当遇到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的事时,就用 “时薪” 来衡量:花 3 小时帮别人做免费设计,相当于损失了 84 元(按月薪 5000 计算),这种 “低价值劳动” 就该果断拒绝;花 2 小时学习一门能提升效率的软件,未来可能节省数百小时,这种 “高价值投入” 就值得优先做。

四、成本的感知力:用最小代价测试最大可能

很多人不敢尝试赚钱项目,要么是怕 “投入太多亏不起”,要么是觉得 “要准备完美才能开始”,这种对成本的模糊恐惧,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而真正会赚钱的人,都懂得 “用最小成本测试机会”—— 在不确定项目是否可行时,先拿出最少的时间、金钱、精力做一个 “最小可行性产品(MVP)”,验证想法后再逐步投入。

比如,想做社群电商,不用先租仓库、囤货,而是先建一个 20-30 人的小群,分享自己用过的好产品,看看大家的购买意愿;想做知识付费,不用先录几十节课程,而是先写一篇干货文章,看看阅读量和点赞数,再开一次 1 小时的免费直播,看看互动效果。

这种成本感知力,本质上是对 “风险” 的理性把控:它不是让你盲目冒险,也不是让你因恐惧而退缩,而是让你在 “计算过的风险” 里寻找机会。一个能赚钱的项目,绝不会因为 “成本低” 就失去价值;反之,一个注定失败的项目,再高的投入也只会打水漂。

五、资源的连接感:让身边的一切都成为 “赚钱素材”

很多人提到 “资源”,就会想到 “有权有势的人脉”“大笔的启动资金”,却忽略了自己身边早已拥有的资源 —— 多年的工作经验、擅长的某项技能、认识的某个领域的朋友、甚至是自己踩过的坑。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能找到合适的连接点,就能变成赚钱的资本。

培养资源连接感,首先要做的是 “资源盘点”:列出自己的技能(如写作、PPT 设计、摄影)、经验(如职场管理、育儿心得、考研备考)、人脉(如做外贸的朋友、开餐馆的亲戚、懂法律的同学),然后思考 “这些资源能解决哪些人的需求?如何通过某种形式变现?”

比如,擅长做 PPT 的人,可以在社交平台分享 PPT 模板,提供定制服务;有育儿经验的人,可以开一个母婴社群,分享育儿知识,推荐靠谱产品;认识外贸朋友的人,可以帮身边有海淘需求的人代购,赚取服务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