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虽未明言,其意昭然。(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我,最尊太子,召唤不良人》最新章节。

区区一亩之地,竟能收获数千斤粮食?这简直超乎常理!

嬴天衡淡然一笑:“待我带回实物,你们自然知晓。

况且,在国事上,我岂会信口胡言?”

他暗自盘算,以自身修为加上法宝加持,全力赶路的话,一月之内足以踏遍天下,寻得良种!

“甚好!”

嬴政面露喜色,朗声道:“粮食之事便交予你了。

接下来,只需解决如何让大秦涌现更多人才一事便足矣!”

话音刚落,嬴政与荀子等人不约而同地望向嬴天衡,目光灼灼,似在催促他速速献策。

嬴天衡:“……”

⑨⑦

⑤⑥②

⑧⑧④①

见他一言不发,嬴政眸光微动,直截了当道:“还愣着作甚?速速道出你的良策!”

嬴天衡神色沉稳,缓缓吐出二字:“科举。

“科举?”嬴政眉头一挑,大为好奇,“此法能选拔人才?细说其中门道。

嬴天衡不紧不慢,继续道:“治国需人才,周朝用世卿世禄,后又有举荐之法,而‘科举’则是另一种选拔方式,准确来说,应称之为‘制度’。

众人敛息凝神,生怕漏听一字。

“简而言之,科举便是以考试选拔人才,公开考核,广纳贤能。

天下一统后,废除分封,改行郡县制,正可顺势推行科举。

“郡县制?这又是何物?”嬴政满腹疑惑,尚未理清科举之制,又冒出个陌生词汇,显然这小子藏拙许久!

嬴天衡淡然一笑:“此事不难,稍后便能明白。

先谈科举,可依地域分四等:乡试、县试、郡试、殿试。

“乡试在各乡举行,由县官出题,考生统一应试,优异者可晋升县试。

层层递进,最终殿试由君王亲考,甄选天下英才。

望着竹简上记载的考选流程,嬴天衡继续阐述道:"县试优异者可赴郡城参与郡试,郡试脱颖者皆为当世俊杰,届时便可入咸阳参加殿试。

"

"殿试魁首堪称国士无双,这等人物自当重用。

其余考生亦可按成绩分派官职,量才而用。

"

"如此层层筛选,必能为大秦甄选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

嬴政眸光微动,他未曾料到嬴天衡竟有如此宏图。

这看似简单的选官之法,实则是撼动国本的变革。

较之商鞅变法亦不遑多让。

自商周以降,仕途皆为世家垄断。

虽说有举荐之制,然所荐者非亲即故。

升迁之路,尽握于贵族掌中。

科举却另辟蹊径。

无论寒门贵胄,皆可应试。

若能在郡试乃至殿试中崭露头角,则功名利禄唾手可得。

嬴政凝神静听,思绪万千。

嬴天衡寥寥数语,已勾勒出改天换地的格局。

倘若推行得当,必将为秦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犹记商鞅变法使秦国脱胎换骨,成为虎狼之师。

然此制适于战时会,却难承治世之需。

而科举之制,恰似为太平盛世量身打造。

文治之道,正在于此。

不过此制虽佳,却势必动摇世家根基。

那些盘踞朝堂多年的贵族,岂会坐视权柄旁落?想到此处,嬴政的眉宇间浮现出沉吟之色。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多擢拔"三四七"这类无背景的寒门子弟,对身为君王的自己实则有益。

毕竟这些平民毫无根基,纵然位居要职也难撼动王权,反倒更易于掌控。

经过深思熟虑,嬴政已决意推行科举,但尚需阐明关键。

"科举确为良策,然其中风险不可不察!"话音未落,嬴天衡便道出科举三大要义:"其一广纳各阶层贤才效力大秦;其二凝聚天下民心。

千百年来官职皆为权贵垄断,寒门纵有真才实学亦难出头。

科举恰似为众生开启龙门,届时万民岂不皆感念君恩?"

"待百姓诚心拥戴父王,政令推行自然顺畅。

更可将新颁律法文字纳入科考,欲求功名者必先研习新政。

如此两难自解。

"闻得此言,嬴政双目生辉,料想此举必能缓解灭六国后的动荡。

嬴天衡话锋忽转:"然世事皆具两面,如商鞅变法虽铸就铁军,却因重武轻民成双刃之剑。

科举看似予士子青云路,实则以制度束缚更多人。

"见嬴政与荀子显露出探究之色,他继而比喻道:"譬如猛兽虽暂驯服,仍需投肉令其争食转移注意。

天下百姓亦如是,只要留存希望之路,便不会铤而走险。

"

二人闻言陷入沉思,方悟科举真意不止选才,更是为苍生指明奋斗方向。

使万民同心协力,在追求功名的同时,既得生机又获志向。

当人们确立目标后,内心便有了追求与寄托,自然趋于安定。

尽管最终获选者寥寥无几,但正是那丝渺茫的希望,驱使无数人前赴后继地追逐,此乃人性本质。

纵观天下,百姓缘何铤而走险?究其根源,皆因多数人的基本权益遭受侵害,生存希望被彻底剥夺。

当生路断绝之时,人们宁可选择奋力一搏!

科举制度为平民阶层开辟了通向上层社会的通道。

凡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者,必将自觉维护这一制度,而维护制度的同时,实则也在扞卫制定该制度的统治阶层。

由此,秦国的统治基础自然更加稳固。

嬴天衡观察众人反应,早已料定他们会赞同这项提议。

科举制度并非完美无缺,正如其所言,这本质上是一种相对温和的约束机制。

就实质而言,它仍是巩固统治权力的工具。

作为穿越者,他深谙此制度实施后将有无数人如扑火飞蛾般投身其中。

而真正能通过这条道路实现阶层跨越的,恐怕万中无一。

多少人为官老爷的美梦虚度一生,却无法改变现状——这个时代尚不具备接纳更先进制度的土壤。

发展需循序渐进,统一天下后的影响需要逐步消除,科举无疑是当下最适宜的选择,甚至是超前的创举。

无论存在多少缺陷,科举确实为更多人提供了展现才能的舞台,使寒门子弟也有机会位列公卿,这本身就是划时代的进步。

此外,科举制度对未来秦国面临的各种挑战大有裨益。

若嬴政欲推行标准文字与统一法令,完全可在科举内容上着手。

例如规定:应试者必须精通秦篆书法,熟稔秦国律令,否则连初级考试都无法通过。

在此政策导向下,追逐功名者必将争相研习标准文字与法律条文。

天下人奔波劳碌,皆为利益驱使,只要存在足够吸引力,绝大多数人都会主动配合。

但要实现这一切,首要前提是完成天下统一。

不过在统一大业达成之前,科举制度的筹备工作已可提前展开。

嬴政听闻这番论述后,郑重颔首,真正领悟到科举制度的深远意义。

"天儿的提议甚佳,推行科举可收万民归心之效。

"

静立许久的荀子暗自赞叹,此举若成,必将掀起不逊于商鞅变法的波澜。

虽为安邦良策,然其中利害仍需言明。

荀子上前谏言:"王上,科举之事尚需慎重。

现今官吏皆选自世家贵族,骤然变革恐致朝局动荡。

"

虽未明言,其意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