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戟立威执金吾(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最新章节。
清晨的风从金门的门钉之间穿过,带着昨夜雨后洗净的凉意。
门钉列列如星,红漆仍湿,映得人的影在上面轻轻晃动。
羽林房内,一盏油灯熄了又挑起,火苗跳了一下,才安静下来。
吕布披衣而坐,案上摊着三摞簿册:一摞是金门内外巡防簿,一摞是出入名册,一摞则是近三月宫中“赐物”“调兵”的小票,杂乱如落叶。
陈宫在窗下负手而立,指背轻敲窗棂,节奏像他心里的一把小鼓:“主公,‘三把火’我已想好名头。门、路、人。”
“说。”吕布指尖按着案角,那根贴肉的木簪在胸口轻轻一蹭,像在提醒他每一次呼吸的份量。
“第一把,烧‘门’——明今日之令,折旧日之权。金门只识‘黄绫诏’与‘金吾令’,不识旁人旗与章;凡有私令、借势、挟相国府小票闯门者,一概拒之。”
陈宫顿了一顿,眸光一挑,“最好有一记‘刀声’。”
吕布笑意薄薄:“刀不用多,戟响一声足矣。”
“第二把,烧‘路’——封暗路、断小径。昨夜你在墙上看出的暗记,是宫中十余年未清的缝隙。今今日间,分三队:张辽领西,封‘椒殿角’与‘御沟桥’的小口;高顺领南,封‘射殿廊’与‘栖凤井’的暗洞;你我领东,直取‘承光门’的密道。烧路,不是封死,是让人在明处走。”
“第三把,烧‘人’。”陈宫把玩着笛,笑意里有锋,“换五将,立三长,打一个。五将,是五个更次的更头;三长,是三处巡哨的总首;打的——打一个最会借势使威的‘旧人’,让他知道金门之内,人心只认一把戟。”
“可。”吕布折起一角巡防簿,“先燃门。”
——
巳时一刻,金门外白沙新铺,礼官未立,军士已如林。
新任执金吾于门前设案,案上立一块青石,青石上铺白绫,白绫上压一枚小小的铜印——“金吾令”。石边插着一杆牙旗,不写“相国”,不写“天子”,只写两个大字:金吾。
王司徒远远立在廊下观望,袖间纸墨香隐隐。
李儒也在,站得更近,笑得更温。相国府来的黑甲立在队伍尽头,一排脸白如纸,一排脸黑如锅,刀鞘在阳光里瘦硬如一溜冷骨。
太鼓一声,吕布自门中出,黑金战袍,眉如枪,目如电。与昨日不同,他今日腰侧不佩刀,只携方天画戟一杆,戟锋用布缠着,布上印着细细的“禁”字。
“金吾令——”陈宫高声宣读,声在门斗间撞出两道回响,“一:金门只识黄绫诏与金吾令,余无所取;二:禁夜不弛,内三十步不许佩弓,外百步不许喧哗;三:凡有借势求入者,先申,再验,再拒;四:凡有持假符、假章者,先夺,再缚,再押;五:诸军更次,听金吾节制;六:宫中女眷车舆,严禁窥扰;七:出入器仗、珍玩、粮草,逐一登记,一印两押;八:金门之内,斗殴者杖;九:金门之外,扰民者斩。”
九条读毕,人心一动。有冷笑,有暗赞,有不屑,有畏惧。
正这时,黑甲中一人出列,手中举着一方小小金章,上刻“诏”字,金光在日下闪了一闪。那人声如裂竹:“奉德阳殿旨,某司队正携器入内检阅,速开门!”
陈宫眉梢一动,方要开口,吕布已提戟前行,戟尾一点地,发出一声极轻的“咚”,像在石心上轻叩。
守门军士自觉分开一线,眼神齐齐投过来。吕布不看持章之人,看他的章,目光一沉:“这章,不好看。”
持章者一怔,脸色微变,硬了硬声音:“温侯此言何意?此‘诏’——”
“谁封,谁押,谁宣?”吕布淡淡,“德阳殿旨,太常受之,内侍宣之。你军中队正,何来‘宣诏’之权?”
持章者被这一连串礼名问得舌头一麻,情急之下将金章往前一递:“章在此——”
“章在你手,不在礼上。”吕布抬手,戟柄横来,那布缠的戟锋忽地一亮,像鱼背在水面翻了一下,众人只觉眼前微寒,便听“叮”的一声脆响——那枚小小金章从中被一戟划出一道发白的细缝,缝细如发,却贯穿“诏”字的两点。
那人手一抖,脸色刷地白了。
吕布收戟如风,负在臂上,声音不高:“金门只识黄绫诏与金吾令。不识他人手里‘借来的’诏字。退。”
持章者后退三步,往相国府方向看了一眼。李儒笑容不动,只抬了抬手,身后黑甲有人上前接过那金章,低头一看,心中亦不免生出一丝寒意——这一戟,竟未破金面,不见卷边,单单划出一道‘白痕’,像在诏字上留了道看不见的“规”。
“第一把火,燎门。”陈宫在旁低声笑,“好火。”
“再燃路。”吕布轻言。
——
午正时分,三队同时动作。
张辽领二十人,化整为零,身着绛衣混入内侍通道,封“椒殿角”的暗口,先掏出洞里的烂草旧帛,再用细铁刺去壁缝,最后以灰石与木楔堵实。
高顺领十五人,封“栖凤井”的暗道,井台边缘原来有一块能翻起的青石,他干脆命人以铁汁灌之,石与石黏死,再在井口立木桩,上书一字:“禁”。
吕布与陈宫自带十人,直指“承光门”后的小径。
那是一条极狭的灰砖巷,砖面被多年脚步磨得发亮,两侧墙上可见无数细细的划痕,正是昨夜吕布在墙上看见的“路记”。
巷尽头,一扇木门厚重,门环大如碗,推之不动。
吕布一抬眼,见门楣处有一处微凹,正对门环。
他把戟尾倒提,轻轻一点那处凹痕,只听“铮”的一声细响,门内一道暗栓自行跳起,门缝里吹出一股混着香料、酒气与霉腥的味。
门开。里头是一条向下的斜坡,坡上铺木板,板面油滑。
两名绛衣内侍抬着一只长条箱正想往外窜,冷不防门一开,便与外头人撞个满怀。
两人一见是黑袍金纹的金吾,腿肚子先软了半截,嘴里含糊道:“是、是相国府的令,叫我们——”
“又是‘令’。”陈宫笑得像春风,“好一个‘令’字,脖子往上怎么这么轻。”他伸手掀开箱盖,里面码放着十二套玉盏,每只盏边都系红绳,绳头挂小金铃,叮当作响。
陈宫掂了一只,转手递给吕布,“好物。可惜走错路。”
吕布不看盏,目光从两内侍脸上掠过,落在他们背后更深处的黑影里:“是谁给你们开的门?”
两内侍膝一软,扑通跪地,口中“奴才该死”连声。
巷子深处,有轻微的靴尖擦地声,细若蚁行。
张辽手一举,数名并州兵悄然绕至侧面小窗下,正要翻身入内,忽听“啪”的一声极轻,像谁将一粒豆子弹到什么地方。紧接着,“嗤”的一声细响,一截短箭从门后缝里疾射而出,直奔吕布颈侧。
箭如电,众人心在喉头一起一跳。吕布几乎不动,只把戟柄微微一抬,木箭在戟柄上错了一错,偏了半寸,贴着他肩外“嗖”地掠过,钉在旁边墙上,箭尾兀自在墙上震颤。
张辽已如飞掠入,内里一阵短促的兵器相击声,很快又归于平静。
“拿下一个,会用豆子发箭的。”
张辽出来,拎着一个瘦削的黑衣人,黑衣人嘴角有血,眼神却仍阴狠。陈宫低头一看,笑道:“好手段,‘袖箭豆’,近年江湖里新玩意。宫里怎地也兴起这些?谁教你的?”
黑衣人冷笑不语。吕布不问话,只抬手把那只被袖箭破开的豆皮拾起,夹在指间,轻轻一捻,豆皮碎成粉渣,指腹上有一丝滑腻的香。
“豆里藏油与香,箭里藏药。”他淡淡,“要人一时不死,三日不醒。”
黑衣人眼神一震,终于吐出两个字:“李、府。”陈宫笑意更深:“李都护府,还是相国府?”
黑衣人咬牙,闭了嘴。吕布挥手,冷冷道:“押去,先断路,后问人。”他回身对梁习吩咐,“此路三门:一封、二改、三明。封的是暗洞;改的是出入口;明的是巡次——入此路者必经两处明哨,凡持物者必两处验单。另——”
他停了一停,垂目看那口木箱,语气更冷,“凡内侍、黄门,执物过路者,不得独行,须两司对押,若失物,失人;若失人,失命。”
梁习本是宫中老人,惯会左右逢源,这一刻额角竟也出了汗。他连声应诺,心却更服:这位金吾,不先打人,先打“路”;路打住了,人再打得稳。
“第二把火,烧路成光。”陈宫笑,“下面该烧人了。”
——
申时,金门校场。旗影猎猎,甲叶相击声如雨。吕布设下“金吾三试”:试步、试弓、试戟。并非演武,而是择人——五更更头,三处巡长,今日定。
第一试“步”。校场周边布下竹筒、沙袋、泥坑与低绊,四十人分四队,持长枪、短刀、木盾与空手,依令突穿。吕布立在北角廊下,袖手观之,偶尔低声问陈宫:“谁?”
“左二那人,脚跟沉,眼不花,胆稳——可做更头。”陈宫答,目光不落在花哨的身影上,而是找那些稳如老牛的人。“再看右一,空手走得不快,却不失步,遇绊必跨,遇坑必绕,不贪快。”
“记下。”吕布轻言。
第二试“弓”。立的不是百步靶,而是六十步的铜铃、八十步的油灯、百二十步的细绳。铃不可碎,灯不可灭,绳不可断。
张辽提箭示范一回,众人心里有了尺,接着轮番上手。有人一箭穿铃,叮当作响;有人射灯,火苗颤了一颤,忽又旺了些;有人射绳,绳微微一摆,落回原位。
有几个射得好,吕布不过点了点头;有人射得糟,刘某某的箭直接把灯打翻,火苗差点引燃草垫,立时被高顺一脚踩灭,高顺面无表情道:“回营练三日,不许入城。”
第三试“戟”。这一试只试三人——三名旧更头,原来在相国府麾下,惯以刀背敲人、借令使威。吕布点了他们的名,三人互相看一眼,心里明白:这是“打一个”的那一个,三人成一个“他”。
校场中央铺了白沙,吕布拖着戟入场,戟锋仍缠白布。三人各持刀、枪、锤,立成半圆。陈宫在廊下低声道:“打‘人’,要打到‘心’,最好不流血。”
吕布足尖一顿,沙面震起细尘。
第一人抢先试,持枪直刺,枪尖如蛇吐信。吕布不退,戟柄横去,轻轻一搭,枪尖偏出尺许。
第二人刀斩下,刀风呼呼;吕布腕一翻,戟尾扫刀脊,刀一麻,手腱酸麻,第三人举锤欲落,吕布跨步入他肘下,身形近不得再近,肩头一撞,那人如遭寒铁撞心,气窒,锤落,但人未倒。
三合。
三人脸色皆变,知遇劲敌,目光里好胜心与惊惧一齐涌。
吕布不趁胜逼,只退半步,戟在手里转了个小圆,布上“禁”字翻了一下,像一面白旗忽正忽反。他忽地笑了笑,脚下迈出并州步——那是他多年在风雪里练出来的步,脚落之处,人的心先一步过去。
戟影如风里挂一条白练,缠住第一人的枪杆一绕一黏,枪便像被无形帛卷住,抽不出来;戟尾反挑第二人刀柄,将刀挑起三寸,使其握得不紧不松,偏偏失了力;戟杆斜压第三人脊背,像有人在背上放了一扇门,抬不得头。
“够了。”吕布一声轻喝,像钟在堂上微微一响。他把戟往地上一杵,沙面被戟锋戳出一个小小的白洞,洞不深,却极稳。他环顾四座,声音不高,却传入每一人耳里。
“金门之内,久有‘旧人旧路旧规’。今日起,只一条路:金吾路。谁肯走,谁在前;谁不肯走,回家种田。”
三名旧更头对视半晌,忽地齐齐丢下兵器,抱拳跪地:“罪在旧习,请金吾责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