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暗箭藏锋反为用,红梅为信定乾坤(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最新章节。

亲军少年按刀柄,眼里怒光更盛。

魏校尉目光不离他的眼:“兄弟,今日太学立名,红梅为信。你若动刀,是动谁的脸?你若饥,先吃;你若要面子,明日去太学写名,写你今日让老幼先的名——那才是面子。”

他声音不高,却稳,像在墙里钉了一排楔。

围观的老人孩子眼眶红了一圈,一句一句往外挤:“让娃娃先——”“说得是——”“别给自家主上抹黑——”亲军少年被人声一压,手从刀柄上松开了半寸。

东郭适时带了两名太学生赶来,展开一幅新写的“护道榜”:首行“红梅为信”,下列“粥帐安民”“不饮私宴”“不扰市井”。

两名学生抬头挺胸,脖颈细细的,却硬挺着力。少年看了他们一眼,别过脸去,硬声道:“今日……今日看在司徒面上,不掀。”他甩袖,铜铃一响,转身而去。牙人们见风向变了,也不敢再闹,只能灰头土脸地散了。

傍晚,王允命人把太学前今日的“证词”择取三篇,钤了红梅印,派门吏入宫呈报,以“护道民情”名义入档。

与此同时,司徒府使者往御史台一趟,附言“暗箭扰学,源出西凉雁翎,冀御史台公验”。

这一左一右,就是陈宫所谓的“以名治名”:不是去相府闹,而是请监督之司看。李儒即便有一百张口,这一回也得先吞几句。

夕阳斜到红梅枝上,花影落在榜下。

吕布站在阴影里,目光落在那一抹红印上。他并不善言花木,却忽地记起并州旧岁寒日里的一株野梅,开在岭上,雪压不折,独自成姿。

他伸手,轻轻触了触榜下被他钉作钉的那支黑羽箭,指尖沾了花汁,一抹红添在乌羽上,像把敌人的刃反磨成自家的簪。

“主公。”张辽低声道,“东市铺里有人传谣,说红梅印是‘并州自制’,不可信。”

“东郭。”吕布唤。

“在。”东郭笑,“我已备了三道。其一,太学当众刻印,木印作母,石印作子,母存太学,子刻司徒府;其二,印泥每日以梅花汁调新,太学与司徒府互换;其三,于每纸之阴角设‘香印’,以梅枝熏之,香仅半日存。凡假印者,形似而神不类。”

陈宫也笑:“此为‘香信’。太学诸生爱名,也爱香。以香定名,既雅且牢。”

“再备一道。”吕布道,“红梅之外,以‘刃’为契。”他伸指扣了扣戟柄,“凡护道文书,司徒签名处旁留半寸空,空中留‘刃痕’一道。刃痕不可多,不可深,恰好可被指腹摸到。此乃‘刃印’,与‘红梅’并行。”

王允闻言,拱手:“好。名与刃,对举。”

夜色渐深,司徒府内灯光如豆。

王允遣人去北邙,选一块地为“义冢”。简牍上写:“凡殁于乱者,不问籍贯、贫富、衣冠,皆籍于护道簿,葬于护道冢。冢前竖白木牌一面,牌上刻‘护道’,下刻亡者姓名、日时。每葬一人,以红梅一朵为祭,不设酒,不设肉。”

“红梅为信,亦为祭。”王允低声道,“愿此梅,不常开。”

北邙之畔,夜风早起。

魏校尉与几名伍长挑灯踏泥,木桩一根根立起。第一块木牌尚未刻字,先被红梅在灯下染了点红,像一个尚未取名的灵魂,先得了一点暖。

魏校尉把手按在那牌上,手心有茧,茧里有热。

他想起战死时覆上的黑布,想起孩子端粥时的抬头,想起今日太学前那一声“谁敢破太学?”——他把指骨轻轻一收:“护道。”

城另一端,相府后堂。

李儒袖口松松,他的手指在桌面上缓缓敲了三下,又停。李小将立于檐下,面色凝重,抱拳小声道:“今日太学……暗手失利。”

“失利?”李儒笑了笑,笑意不达眼底,“谈不上。只是,失了‘先’。”

他目光在案上的烛焰上跳了一下,“王允以红梅为信,以太学为堂,借士人之口立名。并州又以刃痕为契,借猛虎之威钉箭。名与刃齐来,彼此缠裹。好一局‘以道压名’。”他指尖轻轻按在烛台边缘,“但名既起,便有可击之处。名太高,便能摔得更响。”

“相国那边……”李小将犹豫。

“且笑。他好笑,便让他笑。”李儒淡淡,“笑到夜里,再与我坐一坐这局。”

后堂廊下,一枝红梅横出檐外,花在暗处,不显。风将几片花吹落,一片落在阶下水洼中,浮在水面,随波微颤。

次日午后,太学清钟三下再鸣。《护道三章》悬于门心,榜下那支黑羽箭仍作钉,红梅印旁多了一道细细的刃痕。

诸生与坊民自发来此抄章、按名。有人抬来一张破桌,桌上摊纸,纸上写“护道志愿”,凡愿为太学抄榜、护榜、抬梯、守门者,署名在册。

东郭端坐其后,笑问姓名、乡里、所学,并不去问志向之高低,只问一件:敢不敢把名字写在太学门口?

“敢。”多半人眼神发亮,笔下颤抖,却把自己的名写正了。那一笔,连自己都惊讶:字竟比平时写得更硬些。

午后末时,有佩刀之士远远观望,不敢近。傍晚,王允让门吏将红梅印泥分了一小盒送去并州营。吕布未收,命送至太学:“红梅属太学,刃痕属并州。各守一器,各担一义。”

夜来风紧。并州营里,赤兔在栏里轻轻踏地,鼻翼喷出的白气被夜风揉得极细。

吕布携戟入厩,指腹摩挲戟柄内侧的刃痕,低声道:“红梅为信,刃印为契。今日之‘名’立了,明日之‘利’便要来。李儒该出第二手了。”

陈宫已在帐内铺开新简,圈点了三处可能:一者,武库借簿;二者,宫市旅税;三者,东市谣书。他抬眼,眼里闪着一线冷光:“哪一处先起,我们就在哪一处‘反用’。”

“如何反用?”张辽问。

“他以‘暗箭’来,我们以‘明钉’立;他以‘谣’来,我们以‘账’破;他以‘私恩’来,我们以‘公器’化。”陈宫笑,“今日黑羽做钉,明日谣纸做榜。他给什么匕首,我们就把那匕首系红缨,挂在太学门上——叫人看得清清楚楚。”

“好。”吕布起身,走到帐外。夜色沉到旗上,狼旗在黑里如血。

他忽地想起那株红梅——不在司徒府,也不在太学,而是他年少时在并州山道上见过的一株野梅,风雪里自开自落,给行人一眼,便记一生。

“红梅为信,定乾坤。”他低低地说了一句,不知道是在说那一方印,还是在说某一个更小更硬的东西——在心里。

那东西不见血,不鸣金,不杀敌,却能叫人站稳、叫刀收锋、叫军有矩、叫“道”有骨。

外城墙的更鼓自北向南敲了一道,回声一层层压来,又被城的轮廓散开。

太学门口,红梅下,有人还在抄榜,有人还在看榜,有人把今日的事写成短短几句,传到街坊里、瓦肆里、粥棚里。

北邙的义冢边,一块块白木牌插进土里,如新学子刚刚站稳的身影,未高,未壮,却齐整。

暗箭,已被钉作名。红梅,已被立作信。

风从城阴吹过,带着梅香极淡极淡的一丝血气,冰凉,清醒。

洛阳在这股风里,极轻极轻地动了一下——像一个人,在睡梦中皱了皱眉,似要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