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侗族大歌(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萌宠特攻》最新章节。

忽然,她在了一组关于“三线建设”的老照片前,脚步被钉住了。

那是一组黑白照片,记录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知识分子,响应号召,奔赴贵州深山,建设工厂、基地的火热场面。照片上的人们,穿着朴素的工装,戴着安全帽,脸上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激情与艰苦奋斗的豪情。

陆奶奶的目光,死死锁定了其中一张照片。那是在一个简陋的工地旁,一群年轻男女的合影。他们肩并肩站着,笑容灿烂,背景是连绵的群山和正在兴建的厂房。站在最右边,那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眼睛亮得像星星的姑娘,手里还拿着一把二胡!

陆奶奶的手颤抖起来,扶住了旁边的栏杆。

那姑娘的眉眼,那神态,那熟悉的二胡……虽然照片模糊,但她几乎可以肯定——那是她当年在新疆建设兵团文工团的战友,小谢!谢婉莹!

她们曾一起在戈壁滩上为战友们演出,一起在煤油灯下分享思乡之情,一起憧憬着未来。后来,她们各自随着家人的工作调动,失去了联系。她只知道小谢后来好像随厂内迁,去了贵州,具体去了哪里,却无从知晓。

难道……她就在贵州的某个“三线”厂矿?就在这片她刚刚重新认识的土地上,默默奉献了一生?

巨大的历史洪流与个体命运的奇妙交织,让陆奶奶感到一阵眩晕。她援疆,小谢或许就来到了贵州。她们那一代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被时代的风吹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落地,生根,开花。她回到了故乡,而她的战友,却将异乡变成了故乡,将她乡的山水,融入了自己的血脉。

“桂姨……小金……”陆奶奶的声音哽咽,指着那张照片,“这……这可能是我的战友……”

刘金赶紧用手机拍下照片和旁边的说明文字。桂姨则红着眼圈,紧紧搀扶着激动不已的陆奶奶。

这一刻,“贵州”二字在陆奶奶心中,有了更重的分量。它不仅是她的出生地,不仅有名酒与美景,更承载了她那一代人的青春、理想与奉献。这里的群山,掩埋着多少像小谢这样,来自天南地北的“三线人”的汗水和记忆?这里的繁荣,凝聚着多少代、多少族群的建设者的牺牲与付出?

四、 无声的敬奠:赤水河畔的告白

这一天的信息量太大,情感冲击太强。傍晚,陆奶奶拒绝了晚餐,只让刘金和桂姨陪着她,再次来到赤水河边。

她选择了一处相对安静、可以看见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塔的河岸。夕阳将天空染成壮丽的橘红色,赤水河依旧沉默东流。

陆奶奶没有看纪念塔,她的目光投向更遥远的、群山深处的方向。那里,或许就是小谢她们当年奋斗过的地方。

她从随身的小包里,拿出那个一直带着的、老伴的旧照片,又拿出白天刘金拍下的那张战友合影的翻拍图(已快速打印出来)。

她将两张照片并排放在河边的石栏上。

然后,她整理了一下衣襟,朝着赤水河,朝着巍巍群山,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一鞠躬,给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给这片土地上古老而伟大的文化。

再鞠躬,给她失散多年、可能将生命奉献于此的战友小谢,给所有为建设贵州付出青春与汗水的那一代人。

三鞠躬,给她相濡以沫、最终未能同归故里的老伴,告诉他:我回来了,我看到了,我听懂了。这里,不仅是我们的根,也是一代中国人奋斗精神的见证。

她没有哭,甚至没有出声。但站在她身后的刘金和桂姨,却能看到她微微颤抖的肩膀,能感受到那无声之中蕴含的、如同赤水河般深沉汹涌的情感。

晚风拂过,带来对岸酒厂隐约的蒸汽声,与记忆中侗族大歌的余韵交织在一起。

第五天,陆奶奶没有品尝美食,没有购买特产,她进行了一场精神的朝圣,完成了一次与历史、与家国、与一代人命运的深刻对话。这份感动,不再局限于个人乡愁,而是融入了对文化根脉的敬畏,对奋斗者的缅怀,对这片土地深沉大爱的理解。

这份感动,足以“感动中国”。因为她触摸到的,正是隐藏在这片山河深处,那古老而永恒,属于所有中国人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