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战争需求带来的魔幻空军(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1800年之龙腾四海》最新章节。
三月十三日,氢气球从瑷珲升空,慢慢消失在北方的群山之巅。
三月十五日,在雅库茨克城的守军目瞪口呆中,一个巨大的球体缓缓降落在城外的的雪原上。
邱三田开始在室内烤火,他并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直到听到屋外有人在大喊大叫,才打开门跟着人流冲上城墙。
那是什么?上面有明显的红色金龙图,这应该是中华国的东西。
然后,看到那个从巨大飞艇里爬出来的家伙,一个人在城外的雪原上看城墙上的众人,一群人在大呼小叫的看着他,两边就这么愣愣的看着。
没有人敢靠近那个巨大的气球,
直到那飞行员站在雪原上,朝着城墙大声喊道:“谁是邱三田?郑司令让我来找邱三田!”
穿的像狗熊一样的邱三田才扒开人群,对着他大喊:“我就是邱三田”。
然后对着身边人喊道:“还愣着做什么?打开城门,把人接进来。”
飞行员在雅库茨克城待了一天,就受不了这里条件简陋和天气的极端寒冷,在所有人的帮助下,用高压气瓶再次给氢气球补充氢气,返回瑷珲。
第一个试验品,只能携带大约六百公斤的重量,去掉高纯度酒精燃料的重量,最多只能携带一百公斤的物资。
但郑一娘毫不犹豫的留下五个工程师和飞行员。
她大手一挥,披风在身后震动:“再造大一点,只要能携带一吨的物资,我定货二十艘这种飞船”
众人立刻给大连发电报,然后用海船把消息用海船,带回东海城最高科学委员会。
不但如此,北方军团还在海参崴工业城建立了一个氢氧制造工厂,一方面向钢铁厂提供氧气用于钢铁锻造,一方面提供高压氢气瓶。
这东西在这个时代其实就是一个奇葩,首先没有东西能够击中上千米高空的物体,其次从现在开始高山和严寒将不再是阻隔,中华国和妈祖军能够向任何部队提供补给。
而另外一边,热气球碰到的问题是燃料,他们要找到可以快速燃烧并产生大量热气体的燃料,他们尝试过煤球,汽油,柴油,但都不合适。广州府的科研团队也没有放弃,他们在油料工厂了解到油料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可燃性气体,他们试图收集这些气体,看看瓶装以后是否能够在严寒里燃烧,这个小组还在继续做着相关的实验。
这种用丝绸制作的巨大氢气球,其成本居高不下,研发团队又盯上了船帆用的亚麻布,他们想尝试给亚麻布涂上天然橡胶看看是不是也能飞起来,那样成本可以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随着实验的继续,人们对于高空的空气第一次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月底,氢气球第一次飞上了万米高空,他们发现了高空的缺氧现象和高空极度严寒。
从现在开始郑一娘每七天向雅库茨克城同步情报和传递少量物资。
而邱三田也在信件里提到了一个想法,“司令员,整个大陆的北面地广人稀,高山峻岭密布,且全年有七个月处于冰封状态,人力穿行极为不便。我个人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是不是可以组建一支氢气球军队,专门突袭关键军事节点?俄军的贸易和军事补给都依托这些沿路的军事堡垒,一旦失去中间的某些节点,俄东部的军队都无法得到补给,会陷入彻底的混乱,有可能不攻自破。”
郑一娘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一点,她一直以来都只是想依托这些飞行器进行物资运送和消息传达,她没有思考过用于军事突袭。
但邱三田的信,如同一道闪电,将郑一娘的视野一瞬间就打开了。
她已经下定了二十艘这样的飞行器,如果能够携带两千斤的物体,一个士兵加上一周的作战补给,大约是200斤左右,这样一个飞行器能够携带十名步兵,二十个这样的飞行器就能携带两百名士兵,在两天内飞行两千公里。
如果这个数量是两百台飞行器呢?
那就可以携带两千名士兵在两天内突袭两千公里范围内的任何城市!郑一娘在心里问,谁能挡住?
她敏锐的发现,就算中华国自身都不能在两千公里内的每一个城镇都部署两千兵力来进行防御,这样的武备,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承受之重!
但另一份最高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也在她手边,上面提到了氢气飞艇的弊病,那就是氢气属于易燃气体,大规模使用可能有技术上的风险。
她再次拿起那份风险报告,再次看了一遍,她突然想到了哪个在开普敦实验的潜水艇,如果出现一点问题,哪个简陋的潜水艇就是一个巨大的铁棺材,可大西洋舰队依然尝试了。
同样,军事行动中,大炮也有炸膛的风险,野外的火药仓库同样也有爆炸的风险,难道就不用了?
再次阅读报告,她发现欧洲在二十几年前就已经实验过氢气球进行飞跃英吉利海峡的实验,这说明什么?欧洲已经开始尝试!
中华不能落后!不能因为风险而不进行尝试,她郑一娘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放下报告,郑一娘的目光里有了一丝坚定,“俄国地域辽阔,无论如何必须让陆军飞起来,这将是必然!”
掀开门帘,她能看到远处空地上,那一艘系在停泊木桩上的庞然巨物,她知道未来已经到来。
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郑一娘心里浮现,她要利用雅克萨,而不是摧毁它,要把它变成俄国的流血点,不断投入人力和物力,不断消耗其国力!
然后,她会挥刀斩断俄国佬在东方的运输线路,让这些俄国资源的投入全部飞飞烟灭。
接下来,她要把邱三田那家伙的部队转变成为飞行陆军,她会把技术风险说明清楚,就看这小子敢不敢!
结果并没有让郑一娘失望,邱三田不但回信说明自己愿意,而且他手下的所有连长都愿意进行尝试,毕竟谁也不想每天在这些大山里兜兜转转。
根据飞艇的生产计划,这些由丝绸,竹铁制造的飞艇,需要四个月的生产周期,要到八月初才能制造好,这个工厂就建设在海参崴。
这一次的行动计划被安排在今年的八月底,目标不再是雅克萨的俄军,而是他们身后的尼布楚!
一旦切断尼布楚,雅克萨就是死地,前无出路,后无粮草,活着的数千人如果不无条件投降,那接下来就是活活饿死!
郑一娘不但会停止炮击,而且会为雅克萨里的俄军打开一个小缺口,让尼布楚可以给这里输送人员和物资。
嗯,这条物资线路要可控,要时断时续,不能让雅克萨的俄国人太舒服,也不能一把掐死他们。
该怎么说?就是让这些困死在雅克萨堡垒里的俄军,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这个计划被命名为:“七寸”
是的,用铁钳子夹住蛇头,然后在它折腾不动的时候,一把握住它的七寸!
她转身下达了命令:“四月解冻时,派遣一个营接替雅库茨克城的防御,完成换防以后,同时命令邱三田他们把部队拉去海参崴。”
她再次想了想,又下达一条命令:“立刻派出工程兵部队,在海参崴外围找一个隐蔽地点修建一个军营,地点必须人迹罕至,要绝对隐蔽!这件事,属于最高机密,除了我以外不得告知任何一级军官!”
从现在起,一支战略空降兵部队开始进入建设阶段,他们要么不出动,要么出动就是打击敌方的“七寸”,一击毙命。
从此刻起,战争的形态开始转变,原本的陆海争锋,第一次出现了“空”,虽然这还是陆军,但是这是一支能在空中飞行的陆军部队。
中华国不缺丝绸,麻布,不缺竹子和铁料,不缺身经百战的战士,也不缺能够利用六分仪和航海钟辨别方位的水手老兵!
唯一缺的就是氢气,那就扩大氢气产能,郑一娘要在海参崴,利用东北和朝鲜的煤矿,来建立多个电解水工厂。
如果氢气瓶的安全性有问题,那她就设置多个秘密地点分开存放,并定期维护。
总之,郑一娘横下一条心,整个北方军团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飞行的军团。
她要让俄国佬后悔,后悔他们招惹到了一个永远都不该招惹的国家。
她写出一份报告,详细向李海潮说明了她的想法,以及东海城需要给予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她要在海参崴建立一个空艇产业链。
她在文中这样描述:“把生产基地设在海参崴,即贴近北方战场,未来也可以通过海运给整个太平洋沿岸地区提供飞艇和氢气瓶供应,这将是海参崴工业基地的一个拳头产品。”
李海潮只在报告上写了四个字:“全力支持!”
从广州府,坤甸和铁矿港,两百多名学者和老技术工人从各个港口乘坐海船,奔赴他们的新家,一个在东北部临海,正在崛起的工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