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收不收?(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1800年之龙腾四海》最新章节。

也不知道,这京城来的贵人,到底是聪明绝顶,知道了水师的猫腻,从而上任立刻出击?

还是,贵人本身就是一个真草包,屁事不懂,只懂出击,欲名扬万里呢?

一位将军笑着说道:“诸位大人千里劳顿,也不急于一时。我等下官备了酒席在燕来居,是否先休息半日,我们再出发不迟啊!”

众将官介是齐齐说道:“上官辛苦,先休息半日,我等也好准备辎重和人员。”

那知这位头铁,““皇恩浩荡,半日也歇不了,给你们一个时辰,麻溜儿地出发!”

这下拖延已经不可能,传消息也不能一个时辰就到,这京城浑人要害死所有人。

有军官在后排看向这京城蠢货,已然面带微笑,却已经目露凶光。

副统领打圆场,“去,把酒菜取来,让诸位大人船上就餐。”

这话倒是顺了这群京城贵人的心思,连说“好好好”。

转身之间,副统领小声对着身边的将领说道:“让取酒菜的,尽量拖延。立刻派船去东澳岛,就说我等全是被逼,实属无奈!”

几人传话,最后排的一名青年将领,此刻微微后退,转身消失在码头深处。

陈老豆此刻正在美滋滋的看着东澳海港里的两条两千吨巨舰正在安装后装40倍径线膛炮。

东澳岛的码头上,一条前所未有的钢铁巨兽正浮在水面上。

这艘排水量2000吨的三体战列舰,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革命性的设计,注定要改写中国近代海军史。

主舰体采用惊人的1:7长宽比设计,全长达到84米(约276尺),宽度仅12米(约39尺)。两侧各连接着一座巨大的浮筒式侧舰体,每侧浮筒船体长42米(约138尺),宽6米(约19.5尺),形如巨人张开的臂膀。整体舰长(含侧体)达168米,在阳光下投下令人震撼的倒影。

舰体四周覆盖着两层1厘米厚的镀锌钢铁鱼鳞甲,近看时,每片装甲都呈现完美的六边形拼接,远观则如同一条银鳞闪烁的巨龙。十门32磅口径(14.5公斤)、40倍径的后装线膛炮正在紧张安装,这些火炮每分钟可发射4发炮弹(15秒一发),十门齐射相当于传统前装炮20门的火力密度。炮管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光泽,炮口黑洞洞地指向四方。

王铁匠被逼无奈地设计了三套动力系统:主舰体中央安装一台蒸汽涡轮机(转速每分钟180转),两侧浮筒舰体后部各装一台往复式蒸汽机。这种"中央涡轮+两侧活塞"的独特配置,既保证了顺风时极速能达到28节(约52公里/小时)的理论极速,又解决了新式涡轮机可靠性问题,反正总有一套能用就行。

三套动力通过复杂的齿轮箱联动,推动三个巨大的螺旋桨旋转。

六根高达45米的桅杆(约合150尺)呈完美几何分布,前桅、主桅、后桅各两根。每根桅杆都采用经过防腐处理的铁力木,表面涂有三层桐油。帆装系统包括前桅的三角帆、主桅的横帆和后桅的斜桁帆,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在顺风时可使航速提升至18节。

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两层鱼鳞甲带来的视觉效果:近观时,每片1厘米厚的镀锌钢板都精确地嵌入特制卡槽,形成完美的鳞片状排列;远观时,整艘战舰在阳光下泛着流动的银光,如同神话中的"铁鳞银龙"。当海浪拍打舰体时,银色装甲反射出粼粼波光,与六根桅杆的剪影构成一幅震撼的工业美学画卷。

这艘凝聚着传统工匠智慧与先进技术的三体战舰,不仅是中国第一艘采用三台大型发动机的军舰,更以其1:7的极致长宽比和革命性的火力配置,标志着东方海军迈入了蒸汽铁甲时代的第二个纪元。

第一条被因为在冬季下水用碰到涨潮,陈老豆将它命名为“冬潮号”,第二条沿用“冬”这个字,因为下水时风很大,被命名为“冬风号”。

这是冬潮级的前两条战舰,是陈老豆的骄傲。

这两条战舰正在安装大炮,大约还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再次进行海试。

曾经有过一个方案,那就是安装更多的重炮,安装位置在两翼的根部,但陈老豆否决了,因为那会影响航速。

这老货一辈子在海上,他知道从广州府到开普敦到底有多远,平均航速将决定增援速度,马祖军必须保证每一条战舰能够快速汇合。

十个指头,强不过一个拳头的道理,老人懂!

如果顺风,如果开启全部三台发动机,这大家伙能够以二十八节的速度在海上狂飙。

就算是逆风,它们也能保持至少十二节的速度,如果取一个平均数,这家伙也能到20节的速度。

这意味着什么?十五天,十五天,就能从广州府抵达开普敦,这是神速啊!谁可匹敌?

另外,老货修改了水箱和煤箱,能够提供三十天的淡水和燃煤。三台大型发动机一天要用掉二十吨煤,三十天就是用掉六百吨煤和八百吨淡水。

为了解决淡水问题,这条船第一次使用了锅炉余温蒸发海水来得到淡水的装置。

他们配备了三个可替换的海水蒸发箱,每天能够回收五十吨淡水。

这样的情况下,老头最后决定还是带上一个淡水箱,可以补充一百吨淡水,以防被蒸发系统出现故障,做紧急使用。

这导致整条船的一千吨承载量,有七百吨给了动力系统,这已经不是武装货船而是一条真正的战舰。

第三舰队除了这两条10炮两千吨巨舰,今年又接收了二十条后装线膛炮复仇者级战舰,现在7炮复仇者级是四十条,14炮飞剪战舰是四十条,加上两炮四十条五百吨蒸汽三体风帆运输舰,整个舰队已经拥有舰船122艘。

第三舰队,虽然没有战列舰,可战斗力已然强的可怕。

现在,他收到了一份口头报告,广州水师倾巢而出,要在海上寻找“海盗”,进行所谓决战。

他只是在纠结到底要不要收了这个水师?

原因很简单,第三舰队缺人,极度缺人。这两条两千吨战舰原本应该配备至少120名水兵,可现在只有67人,老兵只有二十人,只能算勉强航行。这里,中式硬帆的优势出来了,本来硬帆用的人就少,现在这群人开始使用小蒸汽机加滑轮组和少量人力就能拉起和控制风帆。另外,这条船只有十门炮,炮手的数量也少很多,整个炮组只需要六十人就能运转。

可现在的人数,连大炮都不能全部运转,所以,老货的眼睛里居然有了凶光。

赵大走上前来,问道:“要不要,收了?”

陈老豆点点头,“赵大,我们缺人,你把他们都打瘫在海面上,帮我抢十条大船回来就行,别多杀人,知道吗?他们也不容易。”

就在赵大转身欲走之时,老家伙又开口了,“旗舰必须留下,京城里来的就不要回去了,打个包,直接送去澳洲挖煤铁去!”

赵大哈哈大笑,“知晓了,我去处理!”

十二月底,广州外海的海面上,四百条大大小小的广州水师的战船全部都出了海。

广州外海,风里已经裹着几分凛冽的寒意。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压得海面愈发沉暗,浪头拍在船舷上,溅起细碎的盐粒。

四百条大小战船自虎门列队而出,帆影重重,桅杆如林,将原本空阔的海面挤得满满当当。近处的艨艟大船黑压压一片,船身吃水颇深,甲板上兵卒如蚁,远远望去,倒真有几分铁骑千里的威势。可若细看,那些所谓的“大战船”,十之八九不过是寻常商货船改造而来——船舷上草草架着两门小炮,炮管锈迹斑斑,这就是凑数的。

真正算得上“战船”的,不过寥寥几十条。这些船稍大些,甲板开阔,炮位整齐,每艘上总算排了十门以上的大炮,黑洞洞的炮口指向远海,倒像是这松散舰队里仅有的几颗真牙。可即便是它们,炮弹也未必充足,火药库里的存货,怕是连半日鏖战都撑不住。

更可笑的是那些“火船”。六尺长的小舢板,每船不过六名水手,船头堆着几桶油料,说是“火攻利器”,实则连海浪稍大些都未必能稳住。它们零星散在舰队边缘,像一串歪歪扭扭的补丁,被大船的阴影遮得严严实实。

随船的广州将军们站在高处,望着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彼此对视一眼,俱从对方眼底看出了无奈。岁末出巡,来打海盗、安抚商贾,可谁都清楚——这四百条船里,真正能打的,撑死了不过十分之一。剩下的,不过是凑数罢了。

可京城里来的贵人们,何时见过如此规模的战舰群,看见云帆若海,百舸争流,那简直群情激昂,高喊着“皇恩浩荡”,“我舰威武”,“涤荡天下”,“纵横万里”的豪言壮语。

只有副统领在旁边暗骂,“皇恩浩荡个屁啊?京城啥时候给过银子了?这都我们这群人自己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