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牛野讲课(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1800年之龙腾四海》最新章节。
牛野也叹息道:“是啊!宋朝锻造如此多钢铁,为何没有一支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军队呢?这是我们以后的一个课题,将军队的战斗力问题,我会为大家解答,什么样的人组合起来,才是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
又有学生提问:“从整个历史脉络看下来,从秦汉以后,整个中华为什么科学进步的很慢?就算宋有恢复,但优势还是在缩短,这到底是为什么?”
牛野笑了,他拿出教鞭,指向秦汉的时间轴,问道:“秦汉啊!其实不仅仅是秦汉,他们的技术进步要包含春秋和战国的漫长时岁月,他们只是融合了那两个时代一切技术的大成而已!
我需要你们在这一刻,假设自己在春秋战国的乱世,各国征伐,战火绵延数百年的时代,你们作为各个国家的君主,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所有人都开始想象,自己回到一个山河破碎,战争绵延的时代,所有国家都需要自保,而强大的国家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和霸权。
到处是战争和征伐,到处是绵延的烽火。
牛野的声音慢慢响起:“只有武装自己,才能活下去的时代!只有更好的钢铁才能保卫自己的时代,你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推进钢铁生产,用一切可用的方法来获得更好的铁料。每一个小国,每一个大国,都无比重视金属冶炼的时代,发展又如何会慢呢?”
有学生提问:“先生,你是说战争带来科学的极速进化?越多战争的地方,进化速度越快!难道不是和平环境,人们生活安定进化越快吗?”
牛野让学生坐下,他开始认真思考,然后说道:“你们随我来,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在那里你们会看到一些东西。”
老师加学生近三百人,他们步行前往枪炮厂的工厂,那里有一片广阔的沙滩。
牛野指着沙滩上的一大圈极其厚重的木板,说道:“这是我们在西非海岸一次战斗里获得英国战列舰装甲板,你们现在先过去量量看,它们有多厚?”
一群学生量完后,都吃惊的看着数据和装甲板,“英国人居然用多层硬木板,制作厚达45厘米的军舰装甲?”
然后,牛野让站在一边的炮厂人员推来一门大清的红夷火炮,他指着这门大炮说道:“这是大清最好大炮,你们熟知的红夷大炮,一门24磅炮,你们试一试,能在多远距离打穿英国人的这块战舰装甲!”
其中现在是民兵,学过开炮的学生,将红夷大炮推过来,先是在五百米开炮,然后是四百米,然后是三百米,然后是两百米,然后是一百米,最后是五十米!
所有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直到五十米,依然无法彻底打穿英国人战列舰的装甲板,所有人都握紧了拳头。
再然后,牛野站上沙滩边的一块巨石,高声说道:“欧洲多战乱,这就是英国为了对抗欧洲战争环境的战列舰装甲。一条战列舰最少要拥有74门大炮,要拥有这样的装甲,才能称为战列舰!你们猜一猜,英国有多少艘这样的战列舰?”
没有人说话,他们站在烈烈风中,风将他们的头发和衣角撩动,他们在静静的听,牛野说出那个数字。
牛野的声音在沙滩上回荡:“一百艘,整整一百艘!”
沙滩上死静,除了飞鸟的鸣叫和海浪的轻抚,无人说话。
牛野再问:“你们觉得,几条这样的战船能够轰平广州府?轰平中华的海岸线的城镇,需要多少条这样的战舰?中华沿海数千万百姓,在这样战舰来的时候,能用什么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沙滩上一片死寂,是啊!拿什么保护家人,连红夷大炮都没用,老百姓拿什么保护家人?
有学生用颤抖的声音在喊:“先生,难道科学真的来源于战乱吗?这些难道不能改变吗?战乱要死很多人啊!”
牛野叹息,他看向远处的海平线,大声说道:“我不知道!但我看到的历史,告诉我,大汉的科技来自秦,而秦的科技来自春秋战国的数百年积累!”
他猛地指向那块厚重至极的装甲板,大声说:“英国,在欧洲,那里数百年战乱不断,他们每一个小国为了活下去,只能不断自强,不惜一切代价强化武力,否则早已粉身碎骨,消失在人类的历史中!”
他再次指着海洋的方向,喊道:“明代,七次下西洋,比欧洲人早了九十年!
政和每次航行平均带200–250艘船,最大宝船1,000+吨,船员2万–3万人。
欧洲大航海初期,如哥伦布,达伽马,通常只有3–15艘船,总人数几十到几百人。
可我们不思进取啊!我们规避竞争,我们既不殖民,也不建设贸易站点,我们天天生活在狗屁天朝上国的神话里!日日迷惑自己的百姓,士大夫阶层每天写着圣贤文章,声色犬马,好不快活!
欧洲人在干什么?他们生活在铁与火之间,他们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生存的选择,这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运,最后他们进化出来的强者,就是你们今天看到的,无比强大!
这世间,是一个真正的黑暗森林!
一个国家不让自己面对铁与火,不让自己时时刻刻处于战斗和争夺之中,民族就会慢慢熄灭进取心和好胜心!
不进取,不好胜,就是弱者,就灭亡!
因为,这就是人间之道!人间之道,取不足,而奉有余!弱者必然被强者所灭!
就像和大汉争锋的匈奴,他们曾经遍布草原和荒漠,今日你们还能找到这个民族的踪影吗?”
有学生高声问:“先生,我等该如何做?”
牛野大声回答:“把我讲的课,不断完善,告诉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每天都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强大,如何战斗,如何不让自己的民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如果真的战争来临,告诉自己,这是在锻打我们。我们就是钢铁,我们越锻打越坚硬,最终会锻造出一个再次辉煌的文明,如同秦汉一般!”
最后,一个老师问道:“先生,你是想让澳洲变得强大起来是吗?”
牛野看了看这些少年和老师,“不,不仅仅是澳洲,而是整个中华,或者说整个亚洲!
中华文明有广阔的内陆,拥有农耕文明的技艺,我们能依靠土地获得世界上最高的亩产量;我们也拥有海洋,数千万沿海百姓,千百年一直依托海洋的鱼获和海洋的贸易存活,所以我们应该是一个伟大的海陆复合型文明,我们应该即拥有大地,也拥有海洋!
我们要让整个中华都团结起来,强大起来,让中华的文明扩展到整个亚洲!”
众人再次安静,整合中华,扩展到亚洲?
亚洲啊!这是多么大的概念?
这些人很多都坐过海船,去过不少地方,他们知道亚洲到底有多大!
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帕米尔高原的雪峰,亚洲便在这金色的晨曦中苏醒。这片横跨东经26度到西经170度、北纬10度到北纬81度的广袤土地,占据着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洲"。
从地理的维度看,亚洲的广阔令人震撼。在它的东部,太平洋的波涛拍打着堪察加半岛的悬崖;而在西南隅,阿拉伯海的季风正掠过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北部,西伯利亚的针叶林一直延伸到北极圈内,那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南部,赤道横贯印度尼西亚群岛,使得这里终年郁郁葱葱。当日本樱花盛开时,帕米尔高原可能还覆盖着未消的积雪;当印度次大陆酷热难耐时,俄罗斯远东地区可能还春寒料峭。
亚洲的广阔不仅体现在空间上,更蕴含在时间的深度里。这里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黄河流域孕育了最早的华夏文明,两河流域诞生了楔形文字,印度河谷见证了哈拉帕文明的辉煌。在空间与时间的交织中,亚洲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多样性:既有青藏高原上稀薄的空气,也有恒河三角洲的肥沃冲积平原;既有阿拉伯半岛的荒芜沙漠,也有东南亚的热带雨林。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世界上超过60%的人口。从蒙古高原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到爪哇岛上精耕细作的稻农;从西伯利亚森林中的狩猎部落,到新加坡摩天大楼里的金融精英——亚洲的广阔包容着人类几乎所有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态。
站在亚洲的高处远眺,你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地大物博"。这里的广阔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明的气度,一种包容并蓄的胸怀。当乌拉尔山脉的暮色降临,而马来群岛的星空刚刚亮起。
这就是亚洲,一个在空间上无垠、在时间上深邃、在文明上多彩的伟大大陆。
这堂课,在很多年以后,很多人记忆犹新;这堂课,后来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每一次,第一堂课结尾的时候,老师都会说出同样的一句话:“我们要强大,是为了整个中华,也是为了整个亚洲!我们要让整个中华都团结起来,强大起来,让中华的文明扩展到整个亚洲和澳洲!”
说来也很有意思,真正震撼人心的,其实是那块装甲板和红夷大炮的对练。
那一刻,所有少年才会感同身受,才会知道不自强,随时会亡国的道理!
但这一堂课之后,所有少年和老师们其实有了一个朦胧的概念:
一,要自强,不断的自强,不能像唐朝和清朝,碌碌无为!
二,要不断强化武力,不避战,勇敢面对任何战争!
三,要团结中华,要保护亚洲和澳洲,这是他们的势力范围,谁来就轰谁!
七月底,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兰芳共和国,改名为“中华国”。
六十名议员,居然只有三票反对,五票弃权。
至此,妈祖军开始投资所有的中华国城市,开始彻底融合曾经的兰芳共和国。
九月,中华国开始向加里曼丹岛周边小国发出合并要求。反拒绝者,立刻封闭海港一个月;一个月后,如果还无答复,中华国第3海军编队,中华国5000陆军和1700海军第一陆战队就会从内陆和沿海发起全面攻击。
这样的进攻,绝不是连滑膛枪都没有几支的小国能够抵挡的,连续灭掉两个小国,整个加里曼丹岛全部臣服,
到1815年年底,中华国已经吞并整个加里曼丹岛75万平方公里,以及350万人口。
加里曼丹岛不同于澳洲,这里建立了一个以妈祖军最高会议为核心,议会为面子,城镇管理官吏为架构,宗族和部族首领为毛细血管的奇葩管理体系。
官方语言是汉语,所有部落的孩子都要前往城镇至少读三年包吃住的免费小学。考虑到当地经济,送孩子读书的家庭,每年能多得到一两银子,等于当地小孩最多能够获得的一年劳动收入。
而澳洲和中华国本体部分,全面政府直辖,由政府委派和当地选举组成当地联合政府。
到此时,中华国能调动的人口总数,正式突破550万人,其中华人总人口数为300万,构成主体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