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妈祖军平静发展的一年(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1800年之龙腾四海》最新章节。
陈阿生接过话头:“对!比如脸盆、水桶、勺子、碗——这些家家户户都离不了的东西,现在大多是木头、陶土做的,可木头容易裂,陶土容易碎,铁呢?摔不坏,用一辈子!”
牛野眼睛一亮:“你们是说……做铁制的日用器具?”
李海潮点头:“没错!你想想,一个铁脸盆,用个十年八年都不会坏,比木盆耐用多了;一个铁勺子,不怕摔,不怕烫,比陶勺强多了;再比如铁桶,装水装米,结实又轻便,谁不喜欢?”
陈阿生补充道:“而且,这些东西,老百姓买得起,也愿意买!毕竟,耐用才是硬道理! 要是咱们能打出名气来,说不定比卖生铁还赚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牛野沉思片刻,忽然拍腿笑道:“你们俩这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
李海潮笑道:“牛老哥,你之前一门心思扑在炼铁上,自然想不到这些‘小玩意儿’。可现在咱们明白了,钢铁不光能铸大器,更能贴近老百姓的日常,这才是长远之道!”
陈阿生也点头:“是啊,与其追求产量,不如琢磨怎么让铁真正用进老百姓的生活里。摔不坏、用得久,才是真本事!”
牛野哈哈大笑,端起酒碗:“好!既然如此,咱们就试试!从明天起,让老匠人带几个徒弟,先打一批铁盆、铁勺、铁桶出来,看看市场反应!”
三人相视一笑,窗外的矿场灯火依旧闪烁,但这一次,不再只是为了炼铁,而是为了炼出真正贴近生活的铁器。
于是,“铁饭碗”这个新生词出现了!
两个月后,同步出现的还是一个奇葩的巨型水压机,别误会不是现代水压机,而是一个巨大的铁皮箱子,里面注入十吨的水。
用蒸汽机加齿轮组一点点将水箱吊起来,下面是两个钢铁模具,将铁放进去,在铁皮箱子落下来,就能压出一个铁制的东西,比如直接压出一整片铁皮,比如换模具压出铁皮碗,比如铁片脸盆。
就是这时代铁皮有些厚,用料是真的扎实,有点沉手啊!
谁也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
三个月前,当牛野、李海潮和陈阿生三人把第一批铁制脸盆、水桶和勺子摆在铁矿港的集市上时,围观的人不少,可大多只是好奇地敲了敲,摇摇头就走了。"铁做的?太重了!这得多少钱?谁家天天用铁碗吃饭啊?"
于是,牛野直接让每家领一个铁饭碗,拿回去试一试。这不要钱的,谁不要?
结果,这碗真他娘结实,随意砸,都不坏,消息像野火般传开了。
第二个月,铁矿港的铁匠铺前排起了长队。矿工们发现,一个铁水桶能用好几年不漏,铁勺子不会缺口,铁碗摔在地上只会"当啷"一声,连个缺口都不会有。更妙的是,这些铁器虽然比木陶的贵些,可能用十年,算下来反而更划算。
"快看!兰芳国的商队来了!"
原来,澳洲南面新发现的四个定居点——"广源营和兴屯永安堡"和"长乐村"——急需耐用器皿。兰芳国的商队听说铁矿港的铁器"摔不坏、用得久",立刻赶来采购。
"五十个铁桶!要最厚的!"
"两百个铁碗,要能装热汤的!"
"铁勺子!越多越好!"
牛野站在堆满铁器的货栈前,看着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李海潮和陈阿生在一旁数着订单,笑得合不拢嘴。
"牛老哥,咱们当初就想着做个耐用的家伙什儿,谁能想到..."李海潮挠着头笑道。
陈阿生接话:"谁能想到这铁盆铁碗,竟能风靡整个澳洲十七个营地!"
牛野望着远处新搭建的货栈,笑着摇头:"东西实在,自然有人抢着要。 什么大干快上,什么盲目扩张,都不如把一样东西做到极致。"
货栈的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十年不坏铁器铺"。而远处的新定居点,已经有商队载着第一批铁器出发,准备让这"摔不坏"的奇迹,传遍整个澳洲大陆和兰芳国。
牛野,到现在都以为只有像战舰和铁轨才能带动大型钢铁工业,他知道小五金能赚钱,可从未想过铁制小家用物品会如此好销。
从1806年7月开始批量生产,到十一月从兰芳返回的三体船带来了巨大的订单。陈老豆他们在大城府和广州府销售铁制家用品,被一抢而空。大量的商铺开始找到他们预订商品,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整个水压机工坊,现在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也供应不上这么多订单,于是第二个更大的水压机开始建造。
而广州的蒸汽机工厂,也在这个月推出了大型蒸汽机“巨灵神一号”,前面制造的三个样品,一台留在工厂长期运行测试,另外两台送去了附近的两个造船厂用于大型木料吊机。
现在,这个供应链遍布广州各个铁匠作坊的蒸汽机工厂,他们已经采用流水线制造的方式。只是这种流水线和现代不同,发动机不动,每个工序的工匠们带着配件小车在移动。他们每个月能制造一百套小型蒸汽机,其中五十台发往兰芳和澳洲,五十台直接在广州府本地销售,现在700两一台还供不应求。
光这一个300人的蒸汽机工厂,每月能收入两白银,去掉税,去掉采购成本和人工,他们每个月能够净收入8000两白银,一年就是两白银。
这里面还覆盖了,支援兰芳和澳洲的那五十台的成本。
随着,澳洲十三个最早的营地开始收获大量的土豆和红薯,去年第一季的冬小麦也在二月全部入库,现在澳洲的人均粮食总量已经和兰芳国持平。
整个澳洲开始慢慢进入粮食自给自足时代,兰芳国的财政压力立刻缩小了很多。
七月,大量的冬小麦和沿河的水稻田开始种植,这一次兰芳国发动了大量的当地部落民一起开垦和修建水渠,承诺其中四分之一的土地属于当地部落民。
这一下,光东望城就来了不下两千人的当地部落民,他们已经知道东望城的人们特别会种地,他们的粮食收获远远超过原始部落的产量。他们跟着一起焚香祷告天地;一起跟着喊着号子,挖开水渠;一起在田间分享食物;甚至,有些部落民的姑娘就跟着移民小伙子一起生活了。
劳动是最能融合民族的方式,在劳动中建立的友谊,一起分享劳动的成果,让本地部落开始真正融入城市经济圈和华人文化。
现在,他们的食物主要是土豆和红薯,小麦被做成饼干之类可以长期保存的食物,用来应对未来的风险。
就是这些烤土豆和烤红薯,也让所有参与劳动的人们,感受到了满足和幸福,因为这些粮食是他们自己种出来,而不是兰芳国和妈祖军的援助。
澳洲没有大型食肉动物,没有开垦的草原,让牛马可以大量繁育,只需要很少的人力就能管理上百头大牲畜。
为了让原住民不要伤害这些动物,他们赠送了一些牛马给到当地原住民,现在原住民也带着自己的牛马过来,帮着兰芳人一起打理牧场。
华夏人极其善于耕种。
19世纪,欧洲人的小麦亩产量最高不过130斤。而同样品质的土地,中国人的耕种能达到180斤,每一亩地要多产出五十斤小麦。
华夏农耕民族在这片新的大路上,面对广阔无垠的田地,那真的是有多少就种多少,甩开膀子来干!
人手不足,就直接用粮食雇佣当地土着,他们派人跟着中国农民一起耕种,四分之一的收获,将归当地部落。
就是这四分之一的收获,也是原始部落从未有过的富足,他们的生活也在改善,甚至会用多余的粮食交换物品和工具。
茫茫的澳洲平原,只要中华人的方式来耕耘,就能养活所有的移民和当地部落。
不需要向西方人那样广种薄收,需要不断屠杀和驱赶原始部落。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其实来源的是耕种方式,是每亩地更多的平均粮食产量,它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