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乘风去兰芳(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1800年之龙腾四海》最新章节。

1800年8月10日,卯时初刻(清晨5点),珠江口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天边泛起鱼肚白。黄埔造船厂最深处的泊位上,一艘庞然大物静静伫立,船体在微弱的晨光中泛着暗红色的光泽——这是妈祖军旗下第四艘千吨级飞剪式武装海运船"乘风号"。

船头简约而锐利,在海风如同若隐若现的刀尖,四根高达55米的桅杆笔直矗立,像巨兽的脊骨般刺向天空。船身长达70米,宽12米,吃水深度5到7米,是一艘名副其实的千吨级巨舰。船体采用上等铁力木打造,感谢西班牙人的战舰提供的铜皮,现在船底包铜以防蛀,水密隔舱多达一百零八个,每个都经过严格测试。

"师傅,水密隔舱都检查过了?"总设计师牛野同志站在船头,指尖轻轻抚过那流线型的船身,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期待。

"放心吧!"造船师傅拍着胸脯,"一百零八个水密隔舱,每个都灌了水试过。就是这新式的省力滑轮升帆器,还得再试试。"他指了指船桅上复杂的绳索系统,那里装配着牛野最新设计的机械装置。

林老叼着烟杆,眯着眼看了看天色:"今日东南风,正是试航的好日子。不过..."他指了指远处停泊的"广福源号","胜利号"和“同生共死号”,这三艘旧式商船是妈祖军目前的旗舰和两条主力战斗舰,"咱们这新船也不知道能跑多快,不知道跑不跑得过三个老家伙!"

此时,甲板上已经忙碌起来。一百名水手正在老船工的指导下熟悉帆索系统。这些水手大多是潮州和广州一带的老练海员,但也有不少是他们的子侄辈——陈老豆坚持认为,航海这门手艺,还得靠师徒相传来保证。

辰时正(上午8点),试航前的最后一次检查会议在船舱内举行。牛野展开一张精心绘制的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项测试项目:

1. 船体性能测试:包括水密性、抗浪性、转向灵活性等;

2. 帆装系统测试:四张硬帆在不同风向下表现如何,升帆、收帆是否顺畅;

3. 航速测试:在顺风、侧风、逆风情况下,船速能达到多少;

4. 水手能力考核:新招募水手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武装系统测试:船头和船尾两个炮组的试射。

"今日主要测试前三项。"牛野指着图纸说道,"特别是航速,这是这艘船最关键的指标。"

陈老豆补充道:"新式的省力滑轮升帆器一定要重点测试,这关系到未来大规模装备的可能性。"

赵大作为船老大,负责具体的航行指挥:"各位,今日试航,既要验船,也要验人。新水手们能不能胜任,今日便见分晓。"

林老最后叮嘱:"安全第一,遇到突发情况,立即返航。"

辰时三刻(上午8:45),随着三声炮响,乘风号缓缓驶离码头。起初,船只只在珠江口浅水区航行,主要测试转向灵活性和基本操控性能。

"左舵三十!"赵大喊道。

水手们熟练地拉动舵轮,巨舰平稳地转向,显示出优秀的操控性。

"升前桅主帆!"

"升斜桅副帆!"

随着一声声令下,巨大的船帆在晨光中缓缓展开。但真正让所有人期待的时刻,是在巳时初(上午9点),当船只驶入深海后。

"全部风帆升起!"林老一声令下。

刹那间,风帆手吆喝着,用滑轮组拉动四张巨大的硬质风帆,它们在东南风的吹拂下完全展开。这些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船帆,既轻薄又坚韧,在阳光下泛着油脂般的光泽。船身微微一震,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托起。

船尾,测量手手持沙漏,看着飞速消失的绳节和远方极速消失的浮桶,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七节...九节...十节!"

甲板上的水手们面面相觑——这已经比普通商船快了近一倍!

"十一节!"

牛野不自觉地向前走了几步,陈老豆紧紧抓住栏杆,林老的烟杆差点掉进海里。

"十二节!!!"

这一声呐喊如同惊雷,在甲板上炸响。欢呼声瞬间爆发,水手们激动地互相拥抱。十二节!这意味着每小时约22公里的航速,比当时大多数西洋船还要快!

"今日风还不够大..."林老仰头看了看天空,意味深长地说,"这船,还有余力。"

测量手继续喊道:"十二节稳定!船体平稳,无异常震动!"

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牛野望着船头劈开的海浪,心中百感交集。这艘巨舰,不仅带来了速度的震撼,更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可能。

然而,欢呼声中也有不和谐的声音。船舱深处,几名船工正紧急修补着渗水点。

"左舷第三舱有渗漏!"

"右舷水密隔舱第七号需要加固!"

这些声音很快被欢庆的声浪淹没。牛野知道,对于这样一艘前所未有的巨舰来说,些许瑕疵在所难免。造船本就是一项不断完善的工程,就像老海佬常说的:"好船是开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

此时,牛野的目光追随着渐渐被甩在身后的"广福源号"和"胜利号"。这两艘旧船在乘风号面前,就像乌龟遇上了骏马。乘风号的航速优势太过明显,以至于整个船队的行进速度都被它拖快了。

"这船快是快..."牛野迎着海风,声音里带着复杂的情绪,"可一支船队,总不能只靠一艘快船。"

他转身看向身后的伙伴们,突然朗声笑道:"要不,再来一条?"

"哈哈哈哈!"众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大笑。

"得!必须再来一条!"

"双舰齐发,谁与争锋!"

"干脆组个乘风船队算了!"

笑声在海风中飘荡,乘风号破浪前行,船头劈开的海水溅起雪白的浪花。这艘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巨舰,不仅带来了速度的震撼,更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可能。

未时末(下午2点),试航圆满结束。乘风号缓缓驶回黄埔港,船身上还残留着海浪拍打的痕迹,但更多的是胜利的光辉。

"今日测试数据:"赵大汇报道,"最大航速短时间到达13节,平均航速10.5节,全逆风5节,转向灵活度优秀,帆装系统运转良好,水密隔舱表现还算稳定。"

陈老豆拍着牛野的肩膀:"这船,比咱们预想的还要好!"

林老意味深长地说:"不过今日风还不够大,若遇上大风天,速度还能更快。"

牛野望着渐渐远去的造船厂,心中已有了新的蓝图:"回头我再改进一下省力滑轮,再优化一下船型..."

"得了吧!"陈老豆大笑,"你呀,就是闲不住!不过..."他压低声音,"再来一条,确实是个好主意。"

众人再次大笑起来。

当晚,黄埔造船厂张灯结彩,庆祝乘风号试航成功。酒席上,牛野举杯致辞:"今日乘风号初航,不仅验证了我们的设计,愿乘风号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陈老豆接话:"没错!咱们这乘风船,比西洋的好!"

林老笑道:"我期待下一条"

厂长也举杯哈哈大笑,“我也等着下一条。”

赵大举起酒碗:"来!为乘风号,为妈祖,干杯!"

众人举杯,海风轻拂,远处,乘风号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雄伟。这不仅是一艘船的成功,更是一个中国造船业新时代的开始。

夜里微醺牛野和微醺的众人讨论,这群人此时都有些晕头,牛野只问,“造不造下一条?”

这群海佬,全部吆喝着,“造”,“必须造”,“脱了裤子也要造”

于是,第二天出海时,牛野跟陈老豆他们打过招呼,就独自先回了东澳岛,清点弹线枪的全部库存,发现已经又有了两百二十条。

按照每条船最低配备五十条神射步枪,他能卖一百五十条步枪,于是二话不说再次乘坐三体船,直接去了广州城外,小码头边的那个红旗帮接头商铺。

第二天,商人带着船和7800两白银在码头上等着,这一次连郑一娘都来了,她喜盈盈的站在自家广船的船头上向着三体飞鸟号用力挥手。

此时,已经付出6000,两白银购入乘风号的货物,妈祖军还剩下两左右的白银。

再加上发这段时间得工资,采买木料和铁矿石,又花掉千两,但这段时间买卖龙门吊又赚了一千两,相互抵消。

牛野直接找到第一船厂的老板,拍下五千两白银,喊道:“给老子再造一条两万五千石(约等于1500吨)排水量的乘风号!”

老板已经五十有三,老小子居然高兴的跳了起来,也不怕闪了腰!要知道,整个广州府这么多的造船厂,一年也没有几条千吨级巨舰的订单,现在他连续接到两条,简直运气爆棚啊!

最终,八月底出发前妈祖军的资金回到8000两白银,但是现在他们有满满四船货物,有一个月产百条步枪的工厂,有一个生产自用铁料的小作坊,还有一个在建造的中型铁厂,还有教书识字的老师。

总之,每个船队里的老海佬们,谈话间都能听的出来,他们都觉得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八月三十日,最后一批枪支补充完毕时,每条海船现在都拥有六十支神射火枪。

这一次出航,妈祖军等于是自己真正组织了一个船队,两条千吨大海船,两条五百吨中型海船,总人数四百零一人,总排水量为3000吨,总货物运力为1500吨。

就武装方面,

广福源号拥有两侧共12门六磅炮,4门移动四磅炮;

胜利号,两侧共拥有28门六磅炮,前后4门可移动六磅炮;

同生共死号,两侧拥有12门12磅炮,前后共4门可移动4磅炮;

而最新的乘风号,甲板上拥有六门可全向移动的六磅炮。

舰队大炮总数为,12磅炮12门,六磅炮共50门,四磅炮8门,大炮总数为70门。

舰队神射火枪,每条船都拥有60把,总数为240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