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唐10(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艺之神》最新章节。

场景二:作坊后院 - 夜 - 内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石碑上的《兰亭序集》已经基本刻完了,只剩下最后几个字。四人围在石碑旁,脸上满是期待。】

孙二愣(拿着刻刀,小心翼翼地刻着最后一个字,手都在微微颤抖):“马上就好了,马上就好了!”

【当最后一刀刻完,孙二愣激动地扔掉刻刀,大喊道:“刻完了!我们终于刻完了!”】

四人(围着石碑,仔细地欣赏着自己的成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王大壮:“太好了!这石碑刻得真漂亮,比我想象中好多了!”

李小三:“没想到咱们这群憨货,竟然真的把《兰亭序集》刻在了石碑上,这要是传出去,咱们宫束班肯定能出名!”

赵老憨(抚摸着石碑上的字迹,眼中满是感慨):“不容易啊,这几个月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这石碑不仅是咱们的心血,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希望它能流传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场景三:长安街头 - 日 - 外

【四人把石碑偷偷地运到了长安街头的一个广场上,然后用布盖了起来。他们想在众人面前揭开石碑的神秘面纱,让大家都知道这是《兰亭序集》的刻石碑。】

【很快,广场上就围满了人,大家都好奇地看着盖着布的石碑,议论纷纷。】

路人甲:“你们说这下面盖着的是什么东西啊?这么神秘。”

路人乙:“不知道,说不定是什么宝贝呢。”

路人丙:“我听说这是几个工艺门作坊的人弄来的,他们能有什么宝贝啊?”

【刘胖子也挤在人群中,他看到王大壮四人,疑惑地问:“你们这群憨货,不在作坊干活,跑到这里来干什么?这下面盖着的是什么?”】

王大壮(深吸一口气,大声说道):“各位乡亲父老,今天我们宫束班要给大家带来一件稀世珍宝。这下面盖着的,是我们用了几个月时间,把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集》真迹刻在上面的石碑!”

【众人一听,都惊呆了,纷纷议论起来。】

路人甲:“什么?《兰亭序集》真迹?这怎么可能?真迹不是早就失传了吗?”

路人乙:“我看他们是在吹牛吧,就凭他们这几个做工艺门的,怎么可能得到《兰亭序集》真迹,还刻在石碑上?”

刘胖子(更是惊讶得合不拢嘴):“你们……你们竟然敢私藏国宝,还把它刻在石碑上?你们知道这是犯法的吗?”

赵老憨(上前一步,解释道):“大家误会了。我们并没有私藏国宝,这《兰亭序集》真迹是一位老者托付给我们的。我们知道它是国宝,所以才把它刻在石碑上,让它能够流传于世,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出名,只是想为传承文化尽一份力。”

【就在这时,一位穿着官服的人走了过来,他是长安的县令。县令听说广场上有稀世珍宝,特地过来查看。】

县令(看着四人,严肃地问):“你们说这石碑上刻的是《兰亭序集》真迹?可有证据?”

赵老憨(点了点头,从怀里拿出那卷《兰亭序集》真迹,递给县令):“大人,这就是真迹,请您过目。”

【县令接过真迹,仔细地看了起来。他越看越激动,忍不住赞叹道:“好!好!好!这果然是《兰亭序集》真迹!字体飘逸洒脱,神韵十足,真是绝世佳作啊!”】

县令(又看了看石碑上的刻字,满意地说):“你们做得很好!把真迹刻在石碑上,让它能够永久流传,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会把这件事上报给朝廷,让朝廷表彰你们的功绩。”

【众人听了县令的话,都对四人刮目相看,纷纷称赞他们的义举。刘胖子也羞愧地低下了头,对四人说:“没想到你们竟然做了这么一件大事,以前是我错看你们了。以后,作坊就交给你们打理,我再也不催你们干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四幕:流传千古

场景一:皇宫 - 日 - 内

【县令把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皇帝听了非常高兴,下令把刻有《兰亭序集》的石碑安放在皇宫里的御花园中,供百官和百姓观赏。】

【皇帝还召见了王大壮四人,对他们进行了表彰,赏赐了他们许多金银财宝和绸缎。】

皇帝(看着四人,微笑着说):“你们虽然只是普通的手艺人,但却有一颗传承文化的心。你们把《兰亭序集》刻在石碑上,让这绝世书法得以流传,功不可没。我封你们为‘工艺大师’,以后你们宫束班就是朝廷认可的工艺作坊了。”

【皇帝话音刚落,殿内百官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王大壮四人跪在地上,激动得双手发抖,额头紧紧贴在冰凉的金砖上。】

王大壮(声音哽咽):“陛下,草民……草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能让《兰亭序集》流传下去,比任何赏赐都值!”

赵老憨(抬起布满皱纹的脸,眼中闪着泪光):“老臣……哦不,草民这辈子跟木头、石头打交道,从没想过能进宫见陛下,还能为文化传承出份力。这都是托了真迹的福,托了陛下的福啊!”

皇帝(笑着抬手):“起来吧。你们的心意,朕明白。赏赐你们的不仅是财物,更是朝廷对你们手艺的认可。以后宫束班就专司碑刻与工艺,朕会让工部给你们拨木料、石料,你们尽管把老手艺传下去!”

【四人起身,看着皇帝手中的圣旨,又看了看殿外明媚的阳光,仿佛整个长安城的光都聚在了他们身上。】

场景二:皇宫御花园 - 日 - 外

【数日后,刻有《兰亭序集》的石碑被安放在御花园的湖心亭旁。石碑通体青黑,字迹刚劲有力,与周围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

【百官和百姓围在石碑旁,啧啧称奇。有人驻足临摹,有人轻声诵读,还有人拿出纸笔,小心翼翼地拓印着碑文。】

文人甲(摸着石碑上的字迹,赞叹道):“这字刻得真传神!虽然不是王羲之亲笔,但这刀工把‘天下第一行书’的韵味都留住了,宫束班真是藏龙卧虎啊!”

百姓乙(拿着拓片,激动地说):“以前只听说过《兰亭序集》,今天终于能亲眼看到了!多亏了那四个手艺人,不然咱们这辈子都见不到真迹的影子!”

【王大壮四人站在人群外围,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满是欣慰。李小三掏出之前那壶劣质的酒,给每人倒了一杯。】

李小三(举着酒杯,笑着说):“哥几个,咱们当初要是把真迹卖了,哪能有今天?这石碑立在这里,比任何金银珠宝都珍贵!”

孙二愣(喝了一口酒,憨憨地笑):“是啊!现在咱们宫束班出名了,再也不用受刘胖子的气了。以后咱们就刻更多的碑,让更多的好东西流传下去!”

【四人碰杯,酒液洒在草地上,像是在为这段奇缘干杯。】

第五幕:岁月流转,传奇永存

场景一:宫束班新作坊 - 日 - 内

【十年后,宫束班的作坊焕然一新。宽敞的作坊里,摆放着各种精良的工具,墙上挂满了刻好的石碑和工艺门图纸。许多年轻的学徒围在赵老憨身边,听他讲解刻碑的技巧。】

赵老憨(指着一块新的石碑,对学徒们说):“刻碑不仅要手艺好,更要用心。当年我们刻《兰亭序集》,每一笔、每一划都反复琢磨,生怕糟蹋了真迹。你们以后刻碑,也要有这份敬畏心。”

学徒甲(认真地说):“赵师傅,我们记住了!我们一定会把宫束班的手艺传下去,像您和几位师傅一样,做有意义的事。”

【王大壮和李小三走进作坊,手里拿着一张新的订单。】

王大壮(笑着说):“赵叔,好消息!朝廷要在长安城门口立一块功德碑,点名让咱们宫束班来刻。还有,江南的富商也派人来,想让咱们刻一套书法石碑。”

李小三(补充道):“现在咱们宫束班的名声传遍了全国,就连国外的使者都来打听咱们的手艺。当初那四个‘憨货’,现在可是人人尊敬的工艺大师了!”

【赵老憨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学徒,又看了看王大壮三人,欣慰地笑了。】

场景二:长安街头 - 暮 - 外

【几十年后,王大壮四人都已白发苍苍。他们拄着拐杖,慢慢走在长安街头。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刻有宫束班印记的石碑和工艺门。】

孙二愣(指着一块刻有诗句的石碑,笑着说):“你们看,那是咱们当年刻的石碑,现在还这么新。说不定再过几百年,后人还能看到咱们的手艺。”

赵老憨(望着远处夕阳下的皇宫,轻声说道):“那卷《兰亭序集》真迹,后来被皇帝藏进了国库,而咱们刻的石碑,却留在了御花园,供世人观赏。其实啊,真迹再珍贵,也只有少数人能看到。刻在石碑上,才能真正流传千古。”

李小三(叹了口气):“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咱们这群憨货,没想到还能做一件这么了不起的事。”

王大壮(拍了拍三人的肩膀,笑着说):“别感慨了,走,咱们再去御花园看看那块《兰亭序集》石碑。说不定,又有很多人在那里临摹呢。”

【四人相互搀扶着,慢慢向皇宫的方向走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街头的石碑、楼阁融为一体,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

场景三:千年后 - 博物馆 - 日 - 内

【镜头一转,来到千年后的博物馆。玻璃展柜里,一块青黑色的石碑静静矗立,上面刻着飘逸洒脱的《兰亭序集》。石碑旁的介绍牌上写着:“唐代宫束班刻《兰亭序集》石碑,据王羲之真迹所刻,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遗产。”】

【一群游客围在展柜旁,听着导游的讲解。】

导游(指着石碑,缓缓说道):“这块石碑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唐代有四个普通的手艺人,意外获得《兰亭序集》真迹后,没有据为己有,而是耗费数月心血,将其刻在石碑上,让这份绝世书法得以流传。他们用自己的手艺,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游客甲(看着石碑上的字迹,感慨道):“原来这石碑还有这么一段故事!这四个手艺人真是了不起,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游客乙(拿出手机,拍下石碑的照片):“回去我要告诉孩子,以前有四个‘憨货’,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国宝。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窗,洒在石碑上,字迹在光影中仿佛活了过来。宫束班四人的身影,仿佛与石碑融为一体,成为了永恒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