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新鼎在肩·天下之重(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魂越千年:沙丘遗帝再定华夏》最新章节。
“他……就交给你了。”
韩信的声音在东海城郊一处僻静的庄园外响起,平静无波。他面前,是刚刚从马车上下来的项羽。曾经的西楚霸王,卸去了玄甲,只着一身素色深衣,身形依旧挺拔,却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精气神,那双曾睥睨天下的虎目,此刻只剩下深潭般的沉寂与空洞。他甚至没有看韩信,只是望着庄园那扇缓缓开启、仿佛要将他与过去彻底隔绝的木门。
接手的是墨影,他如同真正的影子,无声无息地出现,对项羽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胜利者的审视,只有执行命令的精准与冷漠。
项羽最后抬眼,望了望东海城中心格物院那高耸的檐角,嘴角似乎极其轻微地扯动了一下,不知是嘲弄还是别的什么,随即默然转身,步入了那扇门后。沉重的木门在他身后缓缓合拢,发出沉闷的声响,隔绝了内外两个世界。
韩信看着关闭的大门,对墨影微微颔首,随即翻身上马,玄色披风在晨风中扬起一道利落的弧线,向着城内驰去。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安抚、整编、乃至可能出现的暗流,才是真正的考验。
东海城,议事堂。
气氛不同于以往的凝重,反而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如同弓弦拉满的振奋。萧何、以及被紧急召回的韩信分坐两侧,墨影则立于阴影之中。
“主公,项羽旧部共计三万七千余人,已初步打散编入各军,由我们的人担任骨干,正在进行整训。楚地各郡县,除少数负隅顽抗者,大多已传檄而定,表示愿奉东海号令。”韩信率先汇报,声音沉稳,带着军人特有的简练。
萧何补充道:“政务方面,已派出三批官吏,携带粮种、农具和新修订的《东海律》前往楚地,首要任务是恢复民生,稳定秩序。只是…各地府库空虚,饥民遍地,需要大量钱粮支撑。”
赵政坐在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听着汇报,目光落在面前巨大的、已经将楚地囊括进来的新版图上。
“钱粮之事,萧何统筹,优先保障。可从东海库藏中调拨三成,同时,加大与百越、南海的贸易,换取粮食和物资。”赵政做出决断,随即看向韩信,“军务上,整编需加快,但要稳,宁缺毋滥。尤其注意甄别项羽旧部中的死忠分子,可适当隔离,观察后用。”
“诺!”萧何与韩信齐声应道。
“另外,”赵政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以东海之名,正式设立‘楚地安抚使’,由萧何兼任,总揽楚地军政过渡事宜。同时,昭告归附诸地,废除项羽时期的苛捐杂税,头三年,田赋减半。”
这道命令,让萧何和韩信都微微动容。这不仅是接收,更是要彻底消化,将楚地真正融入东海体系,其耗费的心力与资源,将是天文数字。
“主公,如此手笔,是否…过于急切?我东海底蕴,恐…”萧何忍不住提醒,他是管钱的,深知这其中巨大的压力。
赵政抬手,止住了他的话,目光深邃:“我知道压力巨大。但楚地百姓苦战乱久矣,欲收其心,必先予其利。此时施恩,事半功倍。至于底蕴…”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蓬勃发展的东海城,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底蕴,不是守出来的,是闯出来,是打出来,更是…在这种时候,撑出来的!”
被临时安置在格物院偏殿、协助整理文书的刘盈,也听到了外面隐约传来的、关于楚地归附和各种新政令的议论。他放下手中的竹简,走到窗边,看着远处街市上似乎比往日更加繁忙的人流,眼神复杂。
他曾是汉王之子,如今是东海一介文书。他亲身经历过权力顶峰的虚幻,也品尝过被亲生父亲当作弃子的彻骨冰寒。如今,看着赵政以这样一种强横又带着某种“仁政”色彩的方式,鲸吞楚地,整合势力,他心中五味杂陈。
“觉得太快了?还是…太霸道了?”一个平静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刘盈猛地回头,看到赵政不知何时走了进来,正静静地看着他。他连忙躬身行礼:“赵先生。”
赵政摆了摆手,走到他身边,同样望向窗外:“是不是觉得,我东海如今的行事,与你父王,甚至与项羽,并无本质区别?无非是成王败寇,弱肉强食?”
刘盈沉默了一下,没有否认。他确实有这种想法。
“你看那街市,”赵政指着窗外,“商贾往来,工匠劳作,农夫贩售新收的‘火种’…他们求的,不过是一个安稳。项羽给不了,他只有霸道的征战;刘邦…他或许能给,但他的‘给’,充满了算计与随时可能收回的不确定性。”
赵政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刘盈:“我东海要的,不是一个打下来的、需要时时弹压的江山。我们要的,是一个能真正让万民休养生息、能让文明持续传承的‘秩序’。接收楚地,不是征服的终点,而是构建这个新秩序的…起点。这其中的区别,你现在或许不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道:“…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而到那时,你或许就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等待命运安排的‘刘盈’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