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第一次“头脑风暴”(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让你带个差班,你全员本科了?》最新章节。

“广厦仁心”组与“时空坐标”组:静水深流的挑战

相比于前两个小组的大开大合,赵敏和陈静的两个小组则显得安静许多。

“广厦仁心”组的三位女生和十名组员,已经将课本和几本诗词选集摊了一桌子。她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主题下的诗词,大多基调沉重、悲苦,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很容易让整场演讲变得压抑和说教。

“我们不能只讲‘惨’,”赵敏冷静地在笔记本上画着思维导图,“杨老师要的是‘仁心’,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所以,我们的结构必须是‘发现问题——产生共情——提出理想’。”

“我同意!”心思细腻的刘月补充道,“比如讲杜甫,我们不能只说‘路有冻死骨’,更要突出他身居破茅屋,却依然能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伟大。这才是重点!”

“那我采访的时候,就不光问大家‘最感动’的诗了,”张玲玲眼珠一转,“我还要问他们,‘哪句诗让你觉得充满了希望’!”

她们的讨论轻声细语,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像一条安静的河流在沉静中积蓄着深沉的力量。

而挑战最大的无疑是“时空坐标”组。

组长陈静,此刻正面临着她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领导力危机”。她面前摊着巨大的白纸,脑子里装着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但她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如何分配任务。她紧张得指尖冰凉,只能反复地用笔在纸上画着横线。

她的组员,和宣传委员吴菲和赵海燕看出了她的窘迫。

赵海燕主动开口,用一种商量的语气轻声问道:“陈静,你看,我们是不是可以先确定一个时间轴的范围?从《诗经》开始,还是从屈原开始?”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陈静那被紧张锁住的思路。她几乎是本能地回答:“从周朝开始,但重点放在唐、宋。”

“好!”吴菲立刻响应,她擅长美术,对布局很敏感,“那我们这张图的版式,是做成一条长长的直线,还是做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我觉得螺旋的更有历史感!”

“直线……直线更清晰。”陈静小声反驳,但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

“那就用直线!”赵海燕立刻给予了肯定,“陈静,你的历史知识最好,你来负责确定所有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吴菲,你负责版面设计和美化。我呢,就负责把所有的文字资料录入成电脑文档,方便以后排版。你看这样分工,可以吗?”

周晓燕巧妙地将任务都分配了出去,却始终将最终的决定权,交到了陈静手上。

陈静看着两个同伴那充满信任和支持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然后拿起笔在那张巨大的白纸上,用微微颤抖却无比清晰的笔迹,写下了第一个坐标——“公元前770年,东周始”。

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但对陈静而言却是她走出自我、承担责任的里程碑式的一步。

“叮铃铃——”

下课的铃声响起打断了教室里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如梦初醒,才发现一个下午的时间竟然过得如此之快。他们看着满是涂鸦的黑板,看着彼此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草稿,脸上虽然带着疲惫,眼中却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杨明宇走上讲台,看着眼前的景象满意地笑了。

“很好,看来大家都有了初步的想法。”他拿起一份点名册,“我宣布,从明天开始,每天下午的自习课都定为我们的项目研讨时间。下周一,我要看到每个小组的正式版行动方案和初期成果。”

“解散!”

随着他一声令下,学生们才三三两两地收拾东西,离开了这间已经成为他们“战场”的教室。

四个小组的组长,却不约而同地留在了最后。他们站在各自的“阵地”前,看着黑板上那些凌乱却充满了智慧火花的草图神情各异。

林天在思考数据源的破解之道,王昊在盘算着如何让报告更具冲击力;张伟在回味着那种人诗合一的豪情,马飞在构思着剧本的开场白;赵敏在梳理着“仁心”的主线,张玲玲在完善着她的采访提纲;而陈静,则看着自己写下的那行字,眼神里第一次有了超越胆怯的、叫做“责任”的东西。

他们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前方的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们也同样清楚,一个属于14班的波澜壮阔的原创故事,已经由他们自己亲手写下了第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