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学习委员”加演讲的威力(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让你带个差班,你全员本科了?》最新章节。

这个主题,是她的主场,是她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地方。杨明宇的目的很明确:让她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打响第一枪。

演讲前陈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了满满十页的讲稿,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她想把所有细节都讲到,想让自己的演讲无懈可击。

周三中午放学,杨明宇留下了陈静和林天。

“来,把你的讲稿,对着我们两个,试讲一遍。”杨明宇平静地说。

陈静紧张地拿出讲稿,用颤抖的声音,开始照本宣科地念。她低着头,眼睛死死地盯着稿纸,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快,像是在完成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五分钟后,她念完了。她抬起头,却看到杨明宇和林天都在皱着眉头。

“你觉得,我们听懂了吗?”林天毫不客气地开口了,他的语气里没有嘲讽,只有一种天才对于“低效”的本能不耐烦,“你刚才不是在演讲,你是在以每分钟五百字的速度,向我们背诵一篇产品说明书。枯燥,乏味,毫无重点。”

陈静的眼圈瞬间就红了。

杨明宇拍了拍她的肩膀,示意她别哭。他拿起那份厚厚的讲稿,翻了翻,然后放到一边。

“陈静,我问你,如果你要向一个从来没用过智能手机的人,介绍如何使用它。你会怎么说?”

陈静愣了一下,想了想,小声说:“我会……先告诉他怎么开机,然后告诉他图标是什么意思,怎么打电话,怎么发短信……”

“对!”杨明宇打了个响指,“你会告诉他最核心、最基本的功能。你不会一上来就跟他讲CPU的架构和RAM的读写速度,对不对?”

陈静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你的讲稿,就是那份充满了专业术语的硬件参数表。而你的同学,是第一次拿到手机的用户。他们需要的,不是参数,是‘快速上手指南’。”

杨明宇抽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三个大大的方框。

“三分钟,你只需要讲三件事。第一,‘知识核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可视化、体系化)。第二,它和课本有什么不同?(它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解决问题的地图)。第三,我,作为一个普通学生,今天应该如何用它来复习?(举一个例子,比如用‘集合’这一节的图表,去解决一道具体的题目)。”

他看着陈静,一字一句地说:“扔掉你的稿子。这三件事,都在你脑子里。你不需要背,你只需要像给我们讲解你的设计理念一样,把它‘说’出来。”

林天在旁边补充道:“而且,你要看着我们的眼睛说。演讲,是交流。你不看对方,就是在自言自语。”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成了陈静的“魔鬼训练营”。

林天扮演了最苛刻的“观众”。

“声音太小!我听不见!”

“抬头!看着我!你的稿子上没有黄金!”

“语速太快!你想去参加绕口令大赛吗?”

陈静被他训得好几次都想哭出来,但杨明宇温和而鼓励的眼神,又让她把眼泪憋了回去。她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从一开始的结结巴巴,到后来的逐渐流利。

当她终于可以扔掉稿子,看着杨明宇和林天的眼睛,完整清晰地将那三个核心问题阐述出来时,空旷的教室里,响起了两声用力的鼓掌。

“虽然还是像个机器人,但至少,是个能正常发布指令的机器人了。”林天抱着手臂,嘴角难得地勾起一丝弧度,“下午,别搞砸了。”

陈静看着他们,心中百感交集。林天那张刻薄的嘴下面也藏着一颗善良的心。

下午语文课前的三分钟。

当语文老师微笑着说“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班的学习委员陈静同学,为我们带来第一次‘学习分享’”时,陈静感觉自己的血液都凝固了。

全班的掌声,在她听来,如同催命的鼓点。

她抓着那张只写了三个关键词的提纲纸,感觉手心里的汗能把它浸透。她从座位走到讲台,短短的两米路,她感觉自己走了一个世纪。她的双腿像灌了铅,每一步都沉重无比。

她站上讲台,台下是几十双齐刷刷看过来的眼睛。有好奇,有期待,有看热闹,也有像林天、张伟那样充满鼓励的目光。

她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个音节都发不出来。恐慌,如同潮水般将她淹没。她的大脑一片空白,昨天演练过无数次的内容,此刻忘得一干二净。

完了。

她想。

我要在这里丢脸了。

就在她快要被绝望吞噬的时候,她的目光,无意中扫到了坐在第一排的张伟。张伟正紧张地看着她,手里还拿着一本数学“知识核心”的笔记,脸上带着一种努力想听懂但又怕自己太笨听不懂的标志性憨厚表情。

看到他,陈静的脑子里仿佛有一道电流闪过。

她想起了张伟记不住单词时那苦恼的脸,想起了他解出物理题后那欣喜若狂的表情。她突然意识到,台下的这些人,不是来审判她的法官,他们是“用户”。他们和张伟一样,渴望着能有一种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去学习。

而她,是唯一能为他们提供这种方式的“总工程师”。

这个念头,像一道光瞬间劈开了她脑中的混沌。她的恐慌被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东西所取代。她不再去想自己会不会出丑,而是开始思考,我该如何让他们听懂?

她深吸一口气,再次开口。

“大……大家好。”

声音依旧很小,还带着一丝颤抖,但这一次,她没有卡住。

她强迫自己,不去看那张已经快要被手汗揉烂的提纲,而是看着张伟的方向,仿佛此刻她只是在单独为他一个人讲解。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使用……我们的‘知识核心’笔记。”

“很多人可能觉得,它和教辅书差不多,都是知识点。但……它不一样。”

她的语速很慢,但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清晰。

“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可视化’。”她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树状图,“我们的记忆,对图像比对文字更敏感。比如讲‘集合’,课本上是一大段文字定义。但在笔记里,它是一个圈,套着另一个圈。”

她一边画,一边讲解。当她开始进入自己最熟悉的设计领域时,她的语言,不自觉地变得流利起来。

“第二个特点,是‘地图化’。它不是告诉你这里有什么,而是告诉你,从A点到B点,最短的路径是哪一条。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路标,它会指向下一道题的解法。”

她的声音,在不知不觉中,大了起来。她的手,也不再发抖。她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逻辑世界里。

“……所以,当你们拿到一份笔记,不要去背它。要去‘用’它。找到你最不熟悉的那张‘地图’,然后拿一道你不会做的题,试着在地图上,找到你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当你能画出这条解题路线时,你就……你就掌握它了。”

三分钟的铃声,恰好在这时响起。

陈静讲完了她的最后一句话。她停了下来,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刚刚做了什么。她……她竟然真的当着全班的面,完成了一场演讲!

她紧张地抬起头,看向台下。

教室里,一片寂静。

所有学生,都用一种全新钦佩的眼神看着她。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这位“总工程师”大脑中那清晰、严谨而强大的逻辑世界。原来,学习可以被解构成这样。原来,那份笔记应该这样用。

寂静持续了两秒。

然后,“啪”,林天第一个鼓起了掌。

紧接着,“啪啪啪啪——”,张伟用他那蒲扇般的大手,用尽全身力气鼓掌。

下一秒,雷鸣般的掌声,在整个教室里轰然炸响!

这掌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热烈、真诚。它不是出于礼貌,也不再是送给一个需要同情的弱者,而是发自内心地,献给一位用她的智慧折服了所有人的“老师”也是献给一位愿意去改变的同学。

陈静站在讲台上,被这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冲击得有些站不稳。她看着台下那些明亮充满善意的眼睛,看着杨明宇老师脸上那欣慰的笑容,看着林天带着认可的点头。

她的眼眶,再一次湿润了。

但这一次,她没有低下头。

她站在那里,挺直了腰杆,第一次,坦然地接受了属于她最耀眼的荣光。

她对着全班同学,深深地鞠了一躬。

从那一天起,高一(14)班的“三分钟学习分享”,成了全校最独特的风景线。有时各个学科的老师也会让陈静到前面介绍她的学习方法。陈静的演讲,一次比一次自信,一次比一次精彩。她从一开始的紧张发抖,到后来的从容不迫,甚至偶尔还能引用一两个小例子,开个小玩笑。

她不再害怕与人对视。她作为学习委员的职责,也履行得越来越好。她甚至会主动走到某个学习吃力的同学身边,轻声问一句:“这里……需要我帮你画一张图吗?”

她还是那个不爱说话的陈静,但她不再是那个自卑懦弱的“小透明”。她用她的作品,用她的智慧,用她无可替代的价值,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自信。

她,是高一(14)班,最了不起的,沉默的总工程师。她的光芒,正在以一种安静而强大的方式照亮自己,也照亮整个班级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