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桃李满室:千帆汇聚与烟火共生(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最新章节。
清晨五点零二分,明泽医院的晨光刚漫过量子通信塔尖,指挥中心的环形大屏已被三重图景分割:左侧是“进修人员报到实时地图”,127个闪烁的光点从全国各省向院区汇聚;中间是门诊流量预测曲线,正朝着9.4万人次的峰值平缓爬升;右侧的“科研中心进度条”上,6个标着“攻坚中”的项目名称格外醒目。“明泽一号”的合成语音带着多维运转的韵律响起:“第三批进修人员今日报到,总计127人,分8个技术专班、6个流程专班;门诊接诊量预测9.4万人次,应急人力储备完成;科研中心‘多病症菌群干预’项目进入数据整合阶段,运行状态:高效。”
沈知行站在主控制台前,指尖划过进修人员分配表——从东北雪原的乡镇卫生院到南海孤岛的社区医院,从西北戈壁的疾控中心到西南山区的妇幼保健院,127份档案旁清晰标注着“景初团队负责技术培训,景行团队负责流程教学”。他44岁的面庞上,鬓角的碎发沾着晨露,目光落在“分级教学方案”上:“周明,你带3名资深医师加入技术专班,重点对接‘高级提取物制备’组;林薇,流程专班新增‘基层小医院管理’组,景行精力有限,你多分担些实操督导。”
苏晴端着两碗热豆浆走来,43岁的她白大褂口袋里塞着两份清单,一份是进修人员食宿安排,一份是家庭晚餐采购清单:“后勤中心把3号楼整栋改成了学员宿舍,每个房间都配了‘教学平板’和WiFi,食堂准备了南北口味的早餐;爸妈说今晚包饺子,让我们早点回家,景初和景行在食堂吃了早饭,已经去各自的教学区了。”
“给科研中心开放20%算力支撑数据运算,进修班的‘模拟教学系统’预留5%算力。”沈知行喝了口豆浆,目光扫过算力分配图谱——82.2%的储备算力中,20%定向输送至科研中心的6个攻坚项目,5%支撑127名学员的VR模拟与在线答疑,75%的算力池如静水潜流,“江晓,确保进修人员的教学终端与‘明泽一号’实时联动;程昱,门诊加开2个应急通道,应对报到日的人流叠加。”
六点整,江晓快步走入指挥中心,终端屏幕显示教学系统参数:“8个技术专班的‘虚拟实验室’、6个流程专班的‘VR接诊场景’均调试完毕,支持127人同时在线操作,延迟低于0.05秒。每个专班都开通了‘专属答疑群’,‘明泽一号’已完成学员背景分析,自动推送个性化预习内容。”
程昱紧随其后:“门诊应急通道全部激活,新增30台自助服务机完成网络适配,储能电站电量100%,就算接诊量突破10万也能扛住。另外,学员报到区和门诊入口做了物理隔离,不会出现人流拥堵。”
此时,景初的身影出现在技术教学区的视频连线中,白大褂上别着“培训导师”铭牌:“爸爸,‘高级提取物制备’组的学员都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我加了‘CAR-T细胞协同菌群’的最新研究进展,周明老师说这些内容能帮他们解决复杂病例 ;‘基础提取’组的学员大多来自设备薄弱地区,我把‘自制培养箱’的教程做成了动画,一看就懂。”景行的声音同时从流程教学区传来:“妈妈,‘基层小医院管理’组的VR场景改好了,只保留2个诊室、3名医护人员的配置,和他们实际工作环境一模一样;报到区的‘智能引导机器人’已经开始引导学员登记了。”
第一阶段:千帆汇聚——127人的“定制化报到”
分级登记:效率与温度的双重保障
上午八点,报到大厅人声鼎沸却秩序井然。景行站在总服务台前,身后的6台自助报到机前都排着短队,8名志愿者穿着统一的蓝色马甲,正引导学员扫码登记。“李医生,您是‘高级技术专班’的,这是实验服和提取设备手册,住3号楼402室,上午十点在科研中心3楼实验室上课;张护士,您是‘流程基础班’的,VR设备已激活,下午两点在门诊楼5楼VR教室报到。”景行的指尖在终端上快速滑动,10秒内完成一名学员的信息核对与流程指引。
她身旁的“智能答疑机”正解答着学员的疑问:“宿舍的洗衣机在每层楼的公共区域,凭房卡使用;食堂的早餐时间是六点到八点半,晚餐提供到晚上八点;教学平板里有完整的课程表和院区导航。”一位来自西北的医生感慨:“没想到这么高效,我以为要排半小时队,结果两分钟就搞定了!”
苏晴在报到区巡视,看着景行有条不紊地处理突发情况——有学员忘带身份证,她立刻启动“人脸识别核验”;有学员对住宿楼层有需求,她通过“后勤调度助手”现场调整。“景行,‘基层小医院管理’组的学员反映想多学‘应急接诊’,你下午加一节案例分享课。”苏晴走过去低声说。景行点头应下,终端上立刻弹出课程调整提醒:“收到,已经让林薇老师准备案例了,用昨天门诊的真实应急事件做素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午十点,127名学员全部报到完毕,平均耗时3.5分钟/人。景行的终端生成报到总结:“100%学员完成登记,98%对报到效率满意,3名学员的特殊需求已解决,无投诉记录。”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着对苏晴说:“妈妈,第一关过了!接下来就是两个月的密集教学,我准备每周搞一次‘需求调研’,随时调整课程。”
开班仪式:初心与传承的跨越山海
下午两点,开班仪式在多功能厅举行,127名学员穿着统一的培训服,坐得满满当当。沈知行走上讲台,身后的大屏播放着明泽医院的成长片段——从最初的社区诊所到如今的培训基地,从首例患者救治到全国技术推广。“你们带来的不仅是学习需求,更是127个地区患者的期待。”他的目光扫过台下一张张热切的脸庞,“基层医院缺的不是热情,是实用的技术和高效的流程,这正是我们要教给大家的——不是‘高精尖’的理论,是‘接地气’的办法。”
景初和景行并肩走到台前,景初手里捧着厚厚的技术手册,景行怀里抱着流程教学平板。“技术班的同学,我们从‘菌群识别’教到‘耐药处置’,基础班侧重‘简易提取’,高级班深入‘联合用药’,每个知识点都配了实操视频。”景初的声音清亮有力,“我的工作微信24小时在线,群里发了‘基层设备替代清单’,连网购链接都附好了。”
景行接着说:“流程班的同学,我们用‘VR模拟+现场观摩’的方式教学,基础班学‘接诊流程优化’,管理班学‘人力调度’,小医院专班加设‘应急处置’课。”她举起平板,“这是‘调度预案模板’,你们回去改改参数就能用,‘明泽一号’还能帮你们做个性化优化。”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位来自西南山区的女医生站起来:“我们医院只有1台显微镜,3名医护人员,学的技术真的能用吗?”景初立刻回答:“您放心,基础班的所有技术都经过‘无设备测试’,用显微镜就能完成菌群观察,我还准备了‘三人协作流程’,正好适合你们的团队规模。”
沈知行站在后台,对苏晴说:“你看,他们懂得把‘大医院经验’转化成‘基层能用的方法’,这比我们当年厉害多了。”苏晴点头微笑:“这就是传承,把我们的初心,变成他们的本领。”
第二阶段:教学相长——技术与流程的“精准滴灌”
技术专班:从基础到高级的分层教学
下午三点,科研中心的8个技术实验室同时开课。景初在“高级提取物制备”实验室里,正手把手教学员操作精密萃取设备:“大家看这个压力参数,95%纯度的提取物需要控制在30MPa,基层的简易设备达不到,我们就用‘分步萃取法’,虽然耗时久,但纯度能到90%,应急足够用。”他调出两份工艺对比图,“左边是精密设备的数据,右边是简易装置的结果,差别不大,但成本差10倍。”
隔壁的“基础提取”实验室里,周明正带着学员做实操练习,台面上摆着烧杯、纱布和酒精。“这是景初设计的‘三步提取法’,先切碎菌种,再酒精浸泡,最后过滤浓缩,你们试试,有问题随时喊我。”一位来自东北的医生很快完成了提取,举起淡黄色的液体兴奋地说:“这比我想象的简单!回去我就找当地的‘冻蘑’试试,景初老师说这种菌也有拮抗作用。”
景初穿梭在各个实验室间,解答着学员的疑问。“景初老师,菌群培养总是污染怎么办?”“用煮沸过的生理盐水做培养基,温度控制在22℃,‘明泽一号’发你们的‘污染排查表’里有详细步骤。”“联合用药时剂量怎么换算?”“看患者体重和病情分级,手册第36页的‘剂量对应表’,从新生儿到老年人都有标注。”
傍晚六点,技术班的第一堂课结束。学员们拿着自己的实验成果,在“虚拟实验室”里完成了课后测试。“明泽一号”的终端显示:“8个技术专班平均测试成绩88分,‘基础提取’组满分率达35%,‘高级制备’组的‘菌群鉴定’题型正确率最高。”景初看着数据,在教学日志上写下:“明天加开‘污染处理’专题课,补充‘罕见菌群识别’案例。”
流程专班:从模拟到实战的沉浸教学
上午九点,门诊楼的6个VR教室座无虚席。景行在“基层小医院管理”教室里,戴着VR设备引导学员演练:“大家现在进入‘突发重症患者’场景,注意你们只有2个诊室、3名医护人员,要先分配任务——1人接诊评估,1人准备设备,1人联系转诊。”
VR设备里,模拟患者突发呼吸困难,一位学员立刻喊道:“我来评估生命体征!”另一位学员却慌了神,忘了准备急救设备,系统立刻弹出提示:“设备准备延迟,患者血氧下降,正确流程应为‘接诊与准备同步进行’。”景行摘下VR设备:“基层医院人手少,一定要提前做好‘分工预案’,我把我们医院的‘三人协作模板’发在群里,你们可以直接套用。”
下午两点,流程班的学员跟着景行来到门诊现场观摩。此时正是接诊高峰,大屏显示实时接诊量5.2万人次,但候诊区秩序井然。“大家看这个‘流量热力图’,内科是红色高峰区,我们提前加开了临时诊室;儿科是黄色预警,机动护士已经到位。”景行指着调度台,“这是‘错峰就诊’引导的效果,提前发短信让轻症患者下午四点来,分流了30%的压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