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探索上败景区与贝安村(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运城系列2,案件大全集03》最新章节。

女生们的桌子上,徐蒂娜正拿着手机,给徐念、徐思嘉看上午拍的瀑布自拍,笑着说“你们看,瀑布的水雾落在脸上,拍出来是不是很有氛围感?”严星眠则掏出笔记本,在上面补充上午没写完的内容,严星冉凑在旁边,指着“叠翠瀑”三个字说“姐,你画的瀑布太可爱了,像小树苗”;骆小乙靠在何居然身边(何居然特意坐到女生桌旁陪她),手里攥着温水杯,小声问“待会儿吃什么呀?我有点饿了”,何居然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老板说有土鸡和蘑菇,都是山里的,肯定好吃”。

没一会儿,菜就陆续上桌了。最先上来的是“清炖土鸡”,用一个大砂锅端上来,鸡汤呈奶白色,上面飘着一层淡淡的油花,鸡肉炖得软烂,轻轻一夹就脱骨,里面还炖着山里采的香菇和笋片,香菇吸饱了鸡汤的鲜,笋片脆嫩,喝一口汤,鲜得让人眯起眼睛,连骨头缝里都浸着香味。

接着是“炒山菇”,用山里刚采的野生蘑菇做的,加了点青椒和蒜末,炒得鲜香可口,蘑菇滑嫩,带着淡淡的山野气息,比城里买的香菇更鲜;“清炒青菜”是老板自家种的,绿油油的,脆嫩爽口,只放了点盐和香油,却格外好吃;还有“笋干炒腊肉”,笋干是去年晒的,泡软后和腊肉一起炒,腊肉香而不腻,笋干有嚼劲,咸香入味;最后上来的是“玉米饼”,用玉米面糊煎的,外酥里软,带着淡淡的玉米香,放在竹筐里,热气腾腾的。

“太香了!这鸡汤比贝利特美食市场的豆浆还暖!”郭亦辞手里拿着一只鸡腿,嘴里塞得满满的,含糊地说,又舀了一勺鸡汤浇在米饭上,拌着饭吃,吃得头都不抬。严星冉则喜欢炒山菇,夹了一筷子又一筷子,笑着说“这蘑菇太鲜了,比奥拉星的酸汤鱼还鲜”;何居然帮骆小乙挑了一块没骨头的鸡肉,又夹了几片香菇放在她碗里,骆小乙尝了一口,眼睛亮了亮,小声说“这个鸡好好吃,汤也鲜”;宁峰则举起碗,对着大家说“来,咱们干一碗鸡汤!上午逛了景区,喝点鸡汤补补!”众人纷纷举起碗,鸡汤的香气混着笑声,在小馆里回荡。

男生们的桌子格外热闹,杨海泽和寸寿生比赛吃玉米饼,看谁吃得多;葛辰、葛宇兄弟俩则讨论着下午去贝安村的计划,葛辰说“听说贝安村有手工陶艺,咱们去做个杯子当纪念”;方明宇和方明浩则凑在一起,翻着上午拍的瀑布照片,笑着说“这张照片拍得好,回去洗出来挂在房间里”。

女生们的桌子则显得温柔些,徐蒂娜和徐念、徐思嘉聊着下午要做什么样的陶艺,徐蒂娜说“我要做个带瀑布图案的杯子,纪念今天的叠翠瀑”;严星眠则一边吃,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山涧小馆:清炖土鸡(必点,汤鲜鸡肉嫩)、炒山菇(野生,鲜)、玉米饼(外酥里软),食材新鲜,家常味十足”;戚砚辞和戚砚舟姐妹俩则小声聊着上败景区的风景,戚砚辞说“下次来,一定要早点去,拍晨雾中的瀑布”。

吃饱喝足,已经是下午一点半。老板又泡了一壶菊花茶,给我们端上来,清热解腻。大家捧着茶杯,坐在小馆里歇脚,聊着上午的趣事——葛薇说刚才在观瀑台差点滑倒,幸好徐阳扶了她一把;徐凯则说他拍了一段瀑布的视频,回去要剪辑成短片;郭亦舟则挠着头说“刚才下山的时候,不小心踩滑了,幸好郭亦辞拉了我一把,不然就摔了”,引得众人笑他“走路不看路,就知道看风景”。

两点整,我们拎着背包,谢过老板,走出山涧小馆。阳光洒在木楼的青瓦上,泛着淡淡的光,小馆的铜铃声还在耳边回荡,鸡汤的香味留在衣服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下午去贝安村做陶艺!”徐蒂娜拉着严星冉的手,兴奋地说,众人纷纷应和,脚步轻快地坐上面包车,朝着贝安村出发——上午的瀑布壮阔还在心里,下午的陶艺温柔又在眼前,这一天的行程,热闹又充实,像一碗温热的鸡汤,暖在手里,甜在心里。

时间:2007年5月2日,DAY19,下午

两点整,我们拎着还沾着鸡汤香气的背包,谢过山涧小馆的老板,浩浩荡荡坐上面包车——男生们还在讨论上午瀑布的拍摄角度,郭亦辞翻着相机里的照片,懊恼地说“刚才在观瀑台没拍到彩虹的全景,下次一定要早点去”;女生们则凑在一起,徐蒂娜已经开始规划贝安村的陶艺样式,“我要做个带松针纹路的杯子,再刻上‘叠翠瀑’三个字,把上午的风景和下午的手工串起来”,严星冉立刻符和“我要做个小陶罐,上面画瀑布和彩虹,跟你的杯子凑一对”。

面包车驶离山脚下的小馆,往贝安村方向开。沿途的山路渐渐平缓,松树换成了低矮的果树,枝头挂着青涩的果子,风从车窗吹进来,带着泥土的湿润和果树的清香。宁峰举着地图,指着上面的标记说“贝安村离上败景区不远,十五分钟就到,村里最有名的就是手工陶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还有个‘贝安陶艺坊’,能让游客自己动手做,咱们就去那儿”;何居然则帮骆小乙把防晒帽戴稳,小声说“陶艺坊里可能有点凉,待会儿把外套穿上,别感冒了”。

十五分钟后,面包车停在贝安村的村口。村口没有显眼的石牌,只有一棵老梨树,树干上挂着一块木牌,写着“贝安村”三个字,树枝上缠着村民们晒的陶艺坯子,晒干的泥坯泛着浅灰色,像给老树挂了串特殊的装饰。走进村子,泥土路带着淡淡的陶土气息,两侧的房子大多是青砖瓦房,门口的石阶上,随处可见村民们做陶艺的身影——有阿婆坐在小马扎上,手里转着陶轮,泥巴在她手里渐渐变成碗的形状;有阿公蹲在门口,用刻刀在陶坯上刻花纹,线条流畅,刻的都是山里的松树和瀑布;还有小孩拿着小块陶土,在地上捏着小动物,见我们过来,笑着举起手里的“小松鼠”,嘴里说着“看,我做的!”

“哇!这里的人都会做陶艺啊!”徐蒂娜刚下车就忍不住喊,拉着徐念往最近的一户人家跑。那户人家的院子里,一个穿灰色土布衫的阿婆正在转陶轮,陶轮“吱呀”转着,阿婆手里的泥巴渐渐变成了一个敞口碗,她见我们过来,笑着停下手里的活,“进来看看吧,这陶土是咱们村后山的黄土,黏性好,做出来的陶艺结实得很”。院子里摆着不少做好的陶艺品——有碗、有罐、有杯子,还有捏成小动物形状的摆件,上面刻着各种花纹,有的是松树,有的是瀑布,有的是村里的老梨树,每一件都透着朴素的灵气。

韩亮和郭亦辞瞬间开启“拍照模式”——韩亮蹲在老梨树下,对着挂着的陶坯拍,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泥坯上,浅灰色的坯子泛着淡淡的光;郭亦辞则站在陶轮旁,对着阿婆做陶艺的手拍,泥巴在她手里灵活变形,他嘴里念叨着“这手艺太厉害了,拍出来像纪录片里的场景”;韩轩和郭亦舟跟在后面,韩轩负责打光,让陶土的纹理更清晰;郭亦舟则拿着手机,对着小孩捏的“小松鼠”拍视频,镜头里的小泥兽虽然粗糙,却透着童真的可爱。

我们跟着村民的指引,往村里的“贝安陶艺坊”走。陶艺坊在村子中央,是栋宽敞的青砖房,门口挂着一块木牌,写着“贝安陶艺坊”五个字,门口的架子上摆着各种成品陶艺,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推开门,一股浓郁的陶土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摆着十几个陶轮,还有几张大桌子,上面放着陶土、刻刀、模具,几个穿蓝色围裙的师傅正在指导游客做陶艺,笑声和陶轮的“吱呀”声混在一起,热闹又亲切。

“欢迎光临!要自己动手做陶艺吗?”一个穿黑色围裙的师傅笑着迎上来,他手里还沾着陶土,“我们这儿有陶轮、有手工捏制,想做什么都行,做好了可以带走,也可以让我们帮忙烧制,烧出来是红褐色的,好看得很”。众人纷纷点头,徐蒂娜第一个举手“我要用电陶轮做杯子!”严星冉跟着说“我要手工捏个小陶罐!”男生们也跃跃欲试,郭亦辞说“我要做个小盘子,上面刻上叠翠瀑的图案”;韩亮则说“我要做个杯子,刻上松树,跟上午的风景配一对”。

师傅给我们分了陶土和围裙,男生们大多选了电陶轮,女生们则有的选陶轮,有的选手工捏制。我和王思宁选了相邻的陶轮,师傅先给我们演示——把陶土放在陶轮中央,双手沾湿,轻轻按住陶土,随着陶轮转动,拇指从中间往下按,慢慢捏出杯口的形状,再用手掌外侧把杯壁捏薄,动作流畅又轻柔。“慢慢来,别着急,陶土很听话的”,师傅笑着说。

我学着师傅的样子,把陶土放在陶轮上,陶轮转起来,陶土在手里渐渐变软。刚开始总捏不好,杯壁要么太厚,要么太薄,还时不时歪掉,王思宁在旁边笑着说“你这杯子像个歪脖子的小怪兽”。我不服气,跟着师傅的指导慢慢调整,手指沾着水,轻轻捏着陶土,终于,一个简陋的杯子形状渐渐成型,虽然不规整,却透着自己动手的乐趣。

旁边的徐蒂娜做得有模有样,她的杯子已经捏出了杯口,正用刻刀在杯壁上刻松针纹路,“我要把上午的松树刻在杯子上,以后喝水都能想起上败景区的风景”;严星眠则选了手工捏制,她捏了一个小小的长方形陶板,上面用刻刀刻着“贝安村·DAY19”,还有一朵小小的梨花,说“要留着当纪念,比照片更有意义”;骆小乙坐在何居然身边,何居然帮她扶着陶轮,骆小乙用小手轻轻捏着陶土,捏了一个小小的圆形,说“要做个小镜子,送给何居然”,何居然笑着摸了摸她的头,眼里满是温柔。

男生们的“战场”也很热闹——郭亦辞的小盘子已经刻好了叠翠瀑的图案,虽然线条有点歪,却能看出瀑布的层次;韩亮的杯子刻着松树,他还在杯底刻了自己的名字;杨海泽和寸寿生比赛捏小动物,杨海泽捏了一只小鹿,寸寿生捏了一只兔子,两人吵着谁的更像;葛辰、葛宇兄弟俩合作做了一个大罐子,上面刻着他们所有人的名字,说“要留着当第十二季的集体纪念”。

我们在陶艺坊里待了整整两个小时,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有杯子、有盘子、有陶罐、有陶板,还有捏成小动物的摆件,虽然大多粗糙,却每一件都带着自己的心意。师傅帮我们把作品进行写数字,说“明天就能烧制好,要是你们着急返程,我们可以帮你们寄过去”,众人纷纷留下地址,郭亦辞还特意叮嘱“师傅,我的盘子一定要烧得红一点,好看”。

离开陶艺坊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半,夕阳把村子的青砖瓦房染成了金色,老梨树上的陶坯泛着暖光,村民们还在门口做着陶艺,见我们出来,笑着问“作品做好了?下次再来啊”。我们拎着自己做的未烧制的陶坯(用纸箱小心装着),往村口走,郭亦辞举着相机,对着夕阳下的陶艺坊拍,嘴里念叨着“今天的照片太有意义了,有瀑布的壮阔,还有陶艺的温柔”;严星眠掏出笔记本,写下“贝安村·贝安陶艺坊:后山黄土做陶土,可做杯、盘、罐,亲手制作,刻上风景与名字,纪念意义十足”;何居然牵着骆小乙的手,骆小乙手里捧着她做的小镜子,嘴角带着满足的笑。

坐上面包车往酒店走时,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车窗外的果树飞快后退,陶土的气息还留在手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意——上午的叠翠瀑壮阔震撼,下午的贝安村陶艺温柔治愈,这一天的行程,像一幅浓淡相宜的画,既有山水的磅礴,又有手工的温度,成了第十二季旅程中,最有烟火气也最暖心的一段时光。

时间:2007年5月2日,DAY19,晚上

从贝安村返回贝利塔酒店时,已经是傍晚六点。我们拎着装满未烧制陶坯的纸箱,脚步轻快地走进大堂——男生们还在讨论下午陶艺的“翻车现场”,郭亦舟笑着说自己捏的杯子歪得像“歪脖子树”,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女生们则小心翼翼护着纸箱,徐蒂娜把刻着松针的杯子坯子抱在怀里,生怕碰坏,严星眠则把写着“贝安村·DAY19”的陶板放进背包侧袋,说“等烧好了,要挂在书桌最显眼的地方”。

“先回房间放陶坯,十分钟后楼下集合,去附近的‘晚风小馆’吃晚饭!”我拍了拍手,提醒大家小心手里的东西——陶坯还没烧制,碰一下就容易变形。众人纷纷应和,拎着纸箱往房间跑:何居然帮骆小乙把小镜子陶坯放在书桌上,用毛巾轻轻围起来;韩亮和郭亦辞则把自己的陶盘、陶杯放在相机包旁,再三确认不会碰倒;严星冉把她的“瀑布陶罐”放在床头柜上,还特意摆了个小台灯照着,说“要让它‘晒’会儿灯,早点干”。

十分钟后,所有人都轻装上阵,在大堂集合。晚风从小馆离酒店不远,就在梧桐巷口,和我们早上出发时路过的贝利小馆隔了两家店。走进小馆,暖黄的灯光立刻裹了上来——店里摆着六张原木桌,桌布是浅灰色的,每张桌子上都摆着一个小小的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两朵白色的月季,墙角的音响里放着轻柔的民谣,比中午的山涧小馆多了几分雅致。

“欢迎光临!里面请,要坐大桌吗?”老板娘是个穿米色连衣裙的年轻姑娘,笑着迎上来,见我们人多,把我们引到二楼的大露台——露台上摆着两张拼在一起的长桌,旁边挂着串灯,晚风一吹,串灯“星星点点”地晃,抬头能看见贝利塔县的夜空,已经缀了几颗疏星。

我们围着长桌坐下,男生们坐一边,女生们坐另一边,露台的晚风带着梧桐树的清香,吹在身上格外舒服。老板娘递上菜单,菜品多是清淡的家常菜,却也有几道贝利塔县的特色:“晚风小炒”(本地青菜炒腊肉)、“梧桐叶包饭”(用新鲜梧桐叶裹着米饭蒸的)、“番茄炖牛腩”、“凉拌藕片”,还有主食“杂粮粥”。

“晚风小炒来两份,梧桐叶包饭要三十份,番茄炖牛腩来一大锅,凉拌藕片、清炒时蔬各来十份,杂粮粥每人一碗!”宁峰接过菜单,爽快地点单——下午做陶艺费了不少劲,大家都想吃点温热的饭菜。郭亦辞凑在旁边,小声说“梧桐叶包饭要多蒸会儿,我爱吃软一点的”,老板娘笑着应下“没问题,保证蒸得软糯”。

没一会儿,菜就陆续上桌了。最先上来的是梧桐叶包饭,用新鲜的梧桐叶裹着,呈三角形,外面用麻绳系着,冒着热气。解开麻绳,梧桐叶的清香瞬间飘出来,里面的米饭混着糯米、玉米粒、豌豆,蒸得软糯,带着淡淡的树叶香,咬一口,米香混着叶香,甜得清淡。

接着是晚风小炒,本地青菜的脆嫩混着腊肉的咸香,青菜吸饱了腊肉的油,一点都不腻;番茄炖牛腩用一个砂锅端上来,番茄炖得软烂,汤汁红红的,牛腩炖得入味,咬一口,肉质细嫩,番茄的酸甜混着牛腩的香,连汤汁都想拌饭吃;凉拌藕片切得薄薄的,用醋、香油、辣椒拌的,脆爽可口,带着淡淡的藕香;杂粮粥熬得浓稠,里面有小米、红豆、绿豆,喝一口,暖得从喉咙一直热到胃里。

“这梧桐叶包饭太香了!比贝利城的米糕还特别!”郭亦辞手里拿着一个叶包饭,吃得嘴角沾了点饭粒,含糊地说。严星冉则喜欢番茄炖牛腩,用勺子舀了一勺汤汁浇在米饭上,笑着说“这汤汁太下饭了,我能再吃一碗饭”;何居然帮骆小乙挑出牛腩里的筋,把嫩肉放在她碗里,骆小乙尝了一口,小声说“这个牛肉好好吃,番茄也甜”;韩亮和郭亦辞一边吃,一边翻着下午拍的陶艺照片,韩亮说“你看你捏的歪脖子杯子,拍出来还挺有艺术感”,郭亦辞不服气“你刻的松树才像小豆芽呢”,两人吵着吵着就笑了。

女生们的话题离不开下午的陶艺——徐蒂娜说要把烧好的杯子送给家人,严星眠说要把陶板和之前的旅行笔记放在一起,戚砚辞则说要和戚砚舟的杯子摆在一起,当“姐妹杯”;男生们则聊着明天的阿尔坝景区,杨海泽说“听说阿尔坝景区有草原,咱们可以拍骑马的照片”,葛辰立刻附和“我要拍草原和天空的合影,肯定好看”。

吃饱喝足,已经是晚上八点。老板娘端来一壶薄荷茶,清热解腻,大家捧着茶杯,坐在露台上聊天,串灯的光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映着满足的笑容。郭亦辞举着相机,对着露台的串灯和夜空拍了张照片,说“今天的照片太丰富了,上午的瀑布、下午的陶艺、晚上的露台晚餐,第十二季的回忆又多了一大截”;严星眠掏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晚风小馆:梧桐叶包饭(必点,叶香浓郁)、番茄炖牛腩(汤汁下饭)、杂粮粥(暖身);贝安村陶艺坊:亲手做的陶杯/盘,意义非凡;上败景区叠翠瀑:三层瀑布,水雾生彩虹,壮阔震撼”。

九点整,我们谢过老板娘,拎着打包的杂粮粥(准备当夜宵),慢悠悠地往酒店走。梧桐巷的路灯亮着暖黄的光,梧桐树的影子落在地上,像水墨画一样。大家走得很慢,有的聊着明天的行程,有的聊着今天的趣事,脚步声和笑声混在一起,在巷子里轻轻回荡。

回到酒店大堂,众人道了晚安,各自回房休息。我看着书桌上从贝安村带回来的陶坯,想着上午的叠翠瀑、下午的陶艺、晚上的露台晚餐,嘴角忍不住上扬——这一天的行程,有壮阔的山水,有温柔的手工,有热闹的伙伴,像一杯温热的杂粮粥,暖在手里,甜在心里。

【第111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