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探索贝利亚村以及贝利特美食市场(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运城系列2,案件大全集03》最新章节。

时间:2007年5月1日,DAY18

清晨六点的贝利塔酒店,大堂里已经飘着淡淡的桂花香——不是桂花季,是老板娘提前用干桂花泡好的热茶,装在一个粗陶大壶里,放在大堂的长桌上,旁边摆着十几个白瓷小杯,供早起的我们暖身。昨天宣布第十一季结束时的热闹劲儿还没散,今早众人脸上都带着对新行程的期待,连收拾背包的动作都比平时快了些——我们没退房,也没收拾行李,只把相机、手机、笔记本往背包里一塞,就准备出发。

郭亦辞背着相机包,拉链没拉严,露出昨天刚买的贝利城木梳,梳背上的梧桐花纹隐约可见,他笑着拍了拍相机包:“第十二季要早点来补贝利城的日落,不过今天先把贝利亚村逛个够,老村子肯定有很多好拍的”;严星冉则把草绿色草帽戴在头上,对着大堂的穿衣镜转了个圈,又拽了拽裙摆,说“今天要拍很多照片,老房子、老槐树,都得配上我这顶‘贝利城限定’草帽”;何居然帮骆小乙把小鹿木牌塞进外套口袋,又掏出纸巾,仔细擦了擦她的防晒帽檐,小声说“村里路不好走,待会儿跟着我,别摔着”。

七点整,我们准时坐上面包车,朝着贝利亚村出发。车子缓缓驶离贝利塔县城,路边的白墙灰瓦渐渐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土坯房,高大的梧桐树换成了成排的白杨树,树叶在风中“哗啦”作响,像在唱一首轻快的歌。风从半开的车窗吹进来,带着田野的青草香,混着泥土的湿润气息,比县城里的风多了几分自然的野趣。

开车的师傅是本地人,见我们好奇地望着窗外,笑着搭话:“贝利亚村可是咱们贝利塔县最老的村子,有上百年历史了!村里的房子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土房,茅草顶、黄土墙,还有个百年的老磨坊,现在还留着老磨盘呢,你们年轻人肯定喜欢那种老味道”。宁峰坐在副驾驶,手里举着一张手绘地图,手指划过上面的标记,回头对我们说:“今天行程不赶,上午就逛贝利亚村,慢慢看、慢慢拍,中午去贝利特美食市场吃午饭,咱们没退房,下午逛完市场直接回酒店就行”。

半小时后,面包车稳稳停在贝利亚村的村口。村口没有花哨的牌坊,只立着一块青灰色的石板,上面用暗红色颜料刻着“贝利亚村”四个大字,字体有些斑驳,却透着岁月的厚重。石板旁边,一棵老槐树拔地而起,树干粗得要两个成年男生手拉手才能抱过来,树皮皲裂,爬满了深褐色的纹路,树枝向四周舒展,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树枝上挂着村民们晒的玉米棒子和红辣椒,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一串串垂下来,像给老槐树挂了串彩色的彩灯,风一吹,玉米壳“沙沙”响,热闹又喜庆。

我们踩着湿润的泥土路走进村子,泥土的气息混着草叶的清香扑面而来,比县城里的空气更清新。两侧的土坯房错落有致,屋顶盖着厚厚的茅草,草尖泛着淡淡的黄,像给房子戴了顶毛茸茸的帽子;房檐下挂着一串串晒干的野菜、蒜头,还有用麻绳串起来的干豆角,颜色各异,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门口的石阶上,随处可见坐着的村民——有阿婆坐在小马扎上纳鞋底,手里的针线在深蓝色的土布上翻飞,时不时抬头看看我们,眼里带着温和的笑;有阿公蹲在门口编竹筐,青绿色的竹条在手里灵活地穿梭,不一会儿,一个竹筐的雏形就出来了,他见韩亮举着相机,还特意停下动作,对着镜头笑了笑,嘴里说着“来玩啊,村里没啥好东西,就是清净”。

“哇!这房子好特别!”严星冉刚走两步就忍不住惊呼,拉着徐蒂娜的手往最近的一间土坯房跑。那间房子的墙是用黄土夯的,表面有些斑驳,露出里面的碎石子,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却透着亲切;门口挂着一块蓝底白花的土家布帘,布料有些旧了,却洗得干干净净,风一吹,布帘“哗啦”作响,像在邀请我们进去。

“姑娘们,进来看看吧!”屋里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一个穿碎花布衫的阿婆掀着布帘走出来,她的头发用一根银发簪挽着,脸上布满皱纹,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手里还拿着一根没纳完的鞋底。“这房子有五十年啦,是我刚嫁过来时,我家那口子和乡亲们一起盖的,土坯都是自己夯的,茅草也是自己去山上割的”,阿婆一边说,一边热情地邀请我们进院子。

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中间种着一棵石榴树,树上开着鲜红的石榴花,花瓣层层叠叠,像一团团小火球,花瓣上还沾着晨露,晶莹剔透。树下,一个圆形的石磨静静立着,磨盘是青灰色的,表面有些凹凸不平,磨杆是木质的,上面的木纹被磨得发亮。“这是以前磨面粉用的,”阿婆摸着石磨,眼里带着怀念,“那时候村里没机器,家家户户都来这儿磨面粉,我家孩子小时候,还总趴在磨杆上玩呢,现在不用啦,留着当个念想”。

韩亮和郭亦辞瞬间开启“拍照模式”,举着相机就冲了过去——韩亮蹲在老槐树下,对着树枝上的玉米辣椒拍,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上面,金黄的玉米泛着光,火红的辣椒像要燃起来,颜色格外亮眼;他还特意调整了角度,让阳光正好落在一串玉米和一串辣椒上,拍出来的照片明暗交错,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郭亦辞则站在土坯房的布帘旁,对着布帘和石磨拍,他让严星冉帮忙扯着布帘,风一吹,布帘扬起一个弧度,蓝底白花的图案衬着黄土墙,格外有韵味;他还蹲在石磨旁,拍磨盘上的纹路,嘴里念叨着“这老房子、老石磨太有感觉了,拍出来像老电影里的场景,比城里的景区真实多了”。

韩轩和郭亦舟跟在后面,韩轩手里拿着一个小型补光灯,时不时帮他们调整光线,尤其是拍阿婆编竹筐的手时,补光灯的暖光打在竹条上,让竹条的绿色更鲜亮;郭亦舟则拿着手机,对着阿婆纳鞋底的动作录视频,镜头里,阿婆的手指灵活地穿梭,针线在布面上留下整齐的针脚,透着最朴素的生活气息,他小声说“要把这段视频保存好,回去给我奶奶看,她也喜欢纳鞋底”。

女生们凑在石榴树下,宁蝶伸手轻轻碰了碰石榴花,花瓣柔软,露水沾在指尖,凉丝丝的,她笑着说“这石榴花比贝利城的月季还艳,颜色真好看”;葛薇掏出手机,对着石榴花和石磨拍了张合影,说“要发朋友圈,配文‘贝利亚村的清晨,有石榴花和老石磨’”;严星眠则掏出她的旅行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飞快划过,写下“贝利亚村:村口百年老槐树(挂玉米辣椒)、五十年土坯房(黄土墙、茅草顶)、院中石榴树(花鲜红)、老石磨(磨面粉用,现作纪念)、村民竹编/纳鞋底,充满生活气息,朴素又温暖”,写完还不忘在旁边画了一朵小小的石榴花简笔画。

徐蒂娜拉着阿婆的手,晃了晃,撒娇似的问“阿婆,您刚才说村里有老磨坊,在哪儿呀?我们想去看看,拍点照片”。阿婆笑着指了指村西头的方向,“顺着这条主路一直走,走到头就是,磨坊是石头砌的,很好找,里面还有个百年的老磨盘呢,比我家这个还大”。

我们谢过阿婆,顺着她指的方向往村西头走。路过一片菜园时,忍不住停下了脚步——菜园用竹篱笆围着,里面种着青菜、黄瓜、番茄、茄子,绿油油、红彤彤、紫莹莹的,长势喜人。几个村民正在地里摘菜,有阿婆摘青菜,有阿公摘黄瓜,见我们过来,都热情地打招呼,一个摘黄瓜的阿公还摘下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递到我们手里,“刚摘的,新鲜得很,洗都不用洗,直接吃,甜得很”。

何居然接过黄瓜,先递给骆小乙一根,又帮她擦了擦上面的泥土,骆小乙咬了一口,脆嫩多汁,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眼睛亮了亮,小声说“比城里买的黄瓜甜多了”;宁峰则和摘菜的阿公聊了起来,阿公说“这菜园种了几十年了,以前是集体的,后来分到户里,我们村里人种菜都是自己吃,不打农药,吃不完的就拿到贝利特美食市场去卖,换点零花钱”,他还指着地里的番茄说“再过半个月,番茄就熟了,到时候更甜”。

我们一边走,一边尝着村民们递来的黄瓜、青菜,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打转,心里也暖暖的。走了大概十分钟,就到了村西头,果然看见一座老磨坊——是用青灰色的石头砌的,比村里的土坯房更结实,屋顶盖着茅草,和土坯房的茅草顶连成一片;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贝利亚老磨坊”五个字,木牌边缘有些破损,却透着岁月的痕迹。

推开门,一股淡淡的麦香扑面而来,混合着泥土和木头的气息,格外亲切。磨坊里很宽敞,光线从屋顶的透气窗照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柱,灰尘在光柱里飞舞。正中央,一个巨大的石磨立着,磨盘比阿婆家的大两倍,表面凹凸不平,还沾着淡淡的面粉痕迹,旁边放着一根粗壮的木质磨杆,磨杆的一端缠着麻绳,上面的木纹被磨得发亮,显然是常年使用的缘故。

“来啦!”一个头发花白的阿公从磨坊的里间走出来,他穿着一件灰色的对襟褂子,袖口挽着,手里拿着一个扫帚,正在打扫地上的面粉。“这磨坊有一百年啦,”阿公笑着说,“我爷爷那时候就开着这个磨坊,以前村里人种的麦子、玉米,都拉到这儿来磨面粉,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磨十几袋,现在年轻人都去县城了,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磨坊就冷清了,就我每天来打扫打扫,守着它”。

见我们好奇地围着石磨看,阿公主动提议:“要不要试试推磨?以前我小时候,就帮我爷爷推磨,可累了”。郭亦舟和韩亮立刻自告奋勇,两人一前一后握住磨杆,使劲往前推,石磨“吱呀——吱呀——”地转了起来,速度很慢,却很稳,磨盘上渐渐落下细细的面粉,像一层薄薄的白雪。众人围在旁边,拍着手笑,骆小乙还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磨盘上的面粉,指尖沾了点白,何居然掏出纸巾,轻轻帮她擦干净;严星冉则掏出手机,录下了两人推磨的场景,嘴里喊着“加油!快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在老磨坊里待了很久,听阿公讲过去的故事——他小时候跟着爷爷磨面粉,村里的孩子都来帮忙,磨完面粉,爷爷就会给他们抓一把炒麦仁吃;后来他接过磨坊,看着村里的年轻人结婚、生子,再离开村子;现在磨坊冷清了,他却舍不得丢,总觉得守着磨坊,就是守着村里的回忆。严星眠把这些都记在笔记本里,字迹里带着淡淡的感动。

从磨坊出来,我们又在村里逛了逛——去了阿婆们纳鞋底的“聚集地”,看她们比赛谁纳的针脚更整齐;去了阿公们编竹筐的院子,看他们用竹条编出篮子、簸箕、竹筛;还去了村里的小池塘,池塘边种着芦苇,几只鸭子在水里游,郭亦辞对着鸭子拍了很多照片,说“这才是真正的乡村生活”。

我们买了阿婆编的竹筐——每个竹筐都不一样,有的小巧,适合装相机;有的宽大,适合装纪念品;还买了阿公编的草帽,草编的纹路比城里买的更细密;临走时,村民们还往我们手里塞黄瓜、番茄,说“带路上吃,甜”。

直到中午十一点,太阳爬到了头顶,泥土路的湿气渐渐散去,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往村口走。回头望,老槐树下的玉米辣椒还在随风晃动,土坯房的布帘还在“哗啦”响,村民们的笑脸还在眼前,每个人的相机里都存满了老房子、老磨坊、老槐树的照片,背包里装着竹筐、草帽,手里拿着村民们送的黄瓜番茄,心里装着满满的温暖。

我们坐上面包车,我们朝着贝利特美食市场出发——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期待着用一顿热闹的美食,为上午的贝利亚村之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面包车沿着乡间小路行驶了二十分钟,远远就看见前方一片热闹的红色——贝利特美食市场到了。市场入口处立着一座朱红色的石牌坊,牌坊顶端雕着祥云纹路,中间用鎏金大字写着“贝利特美食市场”,字体浑厚有力,在阳光下闪着光。牌坊两侧各挂着四盏红灯笼,灯笼穗子随风摆动,“哗啦”作响,连空气里都透着热闹的气息。车还没停稳,就有阵阵香味顺着车窗缝钻进来,引得郭亦舟忍不住吸了吸鼻子,笑着说“完了,我肚子已经开始叫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