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龙渊炽翎(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第七子,血字遗诏》最新章节。

向北,向京师,向太庙,

向那面不肯熄的御裹尸布,

讨一个

无字的明天!”

残兵、百姓,凡能起立者,皆以掌贴火,火不灼人,反于掌心留一赤金日疤,与三年前南海礁上无异。

“炽翎”得众火,龙首赤焰骤长丈余,拖出一道火尾,沿江岸逆流而北,所过处,江面浮起无数白骨,皆额心金红,似在火中复生,齐向舰首作揖。

水幕映出白骨之影,影影绰绰,竟拼成一行巨字:

“龙渊炽翎,陆沉江浮;

今日之后,天下无姓。”

四、太庙灰帆 稚子点睛

四月十五,京师。

乌云压城,紫电不雨。

太庙内,文武百官列班,太后孙氏亲捧“御裹尸布”残帆,立于太祖木主前,欲行大傩。

鼓声未起,忽闻江风逆灌入宫,风里带着咸苦赤藻味。

值门太监狂奔而入,面无人色:

“火……火船自江上来,无帆无桅,惟龙首吐焰,所过水墙十丈,已抵通州!”

太后怒叱妖言,却于阶前忽见一尾赤金火点,随风飘入,落在御裹尸布上。

火点即化,化作稚童掌印,正按在布心“阙”字血痕上。

掌印一落,整幅裹尸布自行飞起,悬于太庙明堂,四角拉得笔直,像一面待书之帆。

百官惊退,惟小皇帝朱祁镇挣脱内侍,赤足奔至布下,以手贴布,大呼:

“二哥!”

布得童手,无风自鼓,鼓至极限,布面竟浮现一幅活景——

江火逆流,白骨行揖,黑鳞巨舰破浪,舰首沈星野抱稚童而立,二人同时抬手,以指为笔,在布上写下同一字:

“人”

字成,布裂,裂口喷出赤金火雨,雨落太庙,七十二王主牌位尽燃,火中却传出婴儿啼笑,与三年前乾清门外无异。

太后骇极,晕厥。

小皇帝却于火中转身,对百官宣告:

“自今日起,朕亦无名,

天下无名,

则天下无枷。”

火舌舔其明黄袍,袍上龙纹被烧去左目,却露出底下与沈星野同式的血衣一角。

五、龙脊入地 火莲生花

是夜,京师地震。

地震不长,仅七息,却足够让通州至武昌一线江岸,同时开裂。

裂缝中,升起一根根赤金火脊,脊连如龙,自南而北,一路贯入皇城地基。

最后一声震响,太和殿阶石正中,裂出一孔,孔内喷出一朵火莲,莲心托一截锈钉,钉上穿着一张空白绢。

锈钉落地,绢却不燃,只于火莲中心,缓缓浮现一枚掌印——

五指成人,掌下生“日”。

京师百姓奔至街头,齐跪,以掌贴地,火脊即于掌心留疤,疤成,地震止。

众人抬头,见夜空无星,惟有一白一黑两面巨帆,悬于紫微垣之上,白帆书“人”,黑帆无字。

两面帆随风交贴,合成一面,白字即灭,黑帆亦灭,夜空重归空洞,像被谁以火笔,抹去了最后一笔姓。

六、尾声 龙渊无渊

多年后,江南童谣:

“掌心生火日,江底浮铁冠;

龙来人不识,稚子已登岸。”

童谣末句,稚子指自己掌心,笑而不语。

彼时,已无“沈氏”,无“朱明”,亦无“无名礁”。

惟余一条赤金火脊,自南海贯京师,再向北,没入燕山雪岭,雪遇火不融,反于火脊两侧,开出赤茎海藻,如龙鳞,如人掌,如小小日轮。

火脊尽头,立一碑,碑无字,惟留一掌印,指节微弯,似在等下一个以火问海的人。

碑后,大地裂开,裂口深不见底,名:

“龙渊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