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归航的涟漪与暗涌(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星光偏要吻烟台》最新章节。
飞机穿透凌晨的薄雾,平稳降落在跑道之上。舷窗外,熟悉城市的轮廓在黎明前的灰蓝色天光中渐渐清晰。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林微光几乎未曾合眼,脑海中反复回放着高空颠簸时那只覆在她手上、稳定而温热的手掌,以及陆时砚松开手时,指尖擦过她手腕内侧带来的、挥之不去的细微战栗。
舱门开启,潮湿微凉的空气涌入。林微光随着人流走下舷梯,脚步有些虚浮,分不清是长途飞行的疲惫,还是心绪未平的激荡。
陆氏集团的车队早已在停机坪等候。周景明打着哈欠,安排着行李和后续事宜。陆时砚走在林微光前面一步,背影挺拔依旧,仿佛机上那段插曲从未发生。只是在他侧身示意她先上车时,林微光捕捉到他目光在她脸上极快地掠过,那眼神深处似乎有某种难以言喻的东西,比巴黎暮色时更加复杂难辨。
车子驶离机场,汇入清晨稀疏的车流。城市正在苏醒,路灯尚未熄灭,与天际初露的晨曦交织成一片朦胧的光海。
“先送你回公寓休息。”陆时砚开口,打破了车内的沉默,声音带着一丝熬夜后的沙哑,“下午两点,实验室开会。”
“好。”林微光应道。她需要时间整理自己,也需要重新投入工作,将那些混乱的私人情绪暂时封存。
回到阔别数日的公寓,阳光正好透过新换的、更宽大的窗户洒满客厅。她简单洗漱,倒在床上,身体的疲惫终于压倒了一切,沉沉睡去。
这一觉睡得并不安稳,梦里光怪陆离,塞纳河的波光与飞机颠簸的失重感交织,最后定格在陆时砚那双深邃难辨的眼睛上。
下午一点半,她准时出现在建筑系A栋楼下。深吸一口气,将那些纷乱的思绪压下,她挺直脊背,走进了电梯。镜子里的女孩,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但眼神却比去巴黎前更加沉静,也更加坚定。
实验室里,核心团队成员基本到齐。看到她进来,众人纷纷投来目光,里面夹杂着好奇、探究,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巴黎发生的事情,显然已经通过周景明和一些隐秘渠道,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
陆时砚站在主屏幕前,正在调取最新的项目进度数据。他换上了惯常的深色衬衫,袖子挽到手肘,手臂上的绷带已经拆掉,只贴着一块不大的医用敷料。听到动静,他抬眸看了林微光一眼,目光平静无波,与在巴黎时判若两人。
“开始。”他言简意赅,会议开始。
会议内容紧凑而高效,主要围绕巴黎之行带回的反馈、与国际团队接洽的初步成果,以及“光之博物馆”项目下一阶段的技术攻坚重点。林微光作为艺术顾问,汇报了展览的反响和一些对她创作理念有启发的国际评论观点。
当她提到某位法国评论家将她的作品与东方诗歌意境相联系时,陆时砚打断了她。
“具体是哪位评论家?原文评价是什么?”他问,眼神锐利。
林微光一愣,随即准确地说出了那位评论家的名字和其着作背景,并尽量复述了其法文原话和周景明的翻译。
陆时砚听完,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记录了几笔,然后看向负责项目国际宣传的同事:“跟进这位评论家,争取深度访谈,将他的观点融入我们下一阶段的对外宣传资料。”
他总能精准地抓住任何可能提升项目价值的细节,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策略。林微光心中佩服,也再次提醒自己,在这里,任何一点情绪的松懈都是不被允许的。
会议进行到一半,讨论“记忆回廊”核心交互程序的内测版本时,负责该模块的程序员面露难色。
“陆总,根据林顾问最新的需求,实时光影渲染对算力要求极高,我们现有的服务器集群在模拟大规模并发访问时,响应延迟超过了阈值,用户体验会大打折扣。”
这是一个棘手的技术瓶颈。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陆时砚眉头微蹙,看向林微光:“用户体验是你的核心关切。算力限制下,能否接受简化部分渲染效果?或者调整交互触发机制,降低并发概率?”
这是要将难题抛回给她,让她在艺术效果和技术现实之间做取舍。
林微光没有立刻回答。她走到演示屏前,调出“记忆回廊”的概念图,指着那些依靠精密光影变化来传递情绪的节点。
“陆组长,这里的情绪引导,依赖于毫秒级的光影响应和细腻的渐变。任何简化或延迟,都会让‘记忆’的沉浸感和真实感大打折扣,如同断线的琴弦,无法奏出完整的乐章。”她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这关乎项目最核心的价值。”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程序员和技术负责人,最后回到陆时砚身上:“我理解技术实现的难度。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去寻找突破算力限制的方案,而不是降低艺术标准。或许可以考虑优化算法,或者寻求外部云计算资源的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