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剪彩(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琉璃碎金》最新章节。
晨雾笼罩着传艺学校的青檀木校门,门楣上"传艺学校"的匾额在雾中泛着顾润木色。陈念蹲在门廊下,袖口卷到肘部,露出腕间绣着护本纹的蓝布腕带。她握着小张冻红的手,教他把银线护本纹绸带绕过指尖:"慢点儿,这纹路要顺着绸带走向,像青檀枝桠随心意舒展。"
小语的指尖轻触绸带尾端的迷你青檀木牌,"传艺启门"四个字刻得清晰。"这木牌是李奶奶用半个月的碎木料打磨的,"陈念抚过纹路,"她说要带着青檀的气,才配得上新学校的门。"
顾云深在廊下擦拭黄铜剪刀。最旧的那把剪柄上有道浅痕,是沈父当年刻纹时留下的;中间那把是他与沈砚辞合刻的,嵌着细小护本纹,剪柄还留着沈砚辞的指纹;最新那把是小柱子刚磨好的,刻着"新生"二字。小柱子踮脚轻触剪柄,又迅速收回手:"张爷爷说,当年传艺班开班,沈叔就是用这把旧剪刀剪的绸带。"
刘老背着樟木盒走进来,盒上铜锁刻着小梅花。他打开盒子,取出一幅"传艺全景图"拓片,纸色泛黄,是连夜拓制的——上面有传艺馆的青瓦、新校的窗棂、庭中的青檀苗,边缘题着"薪火启门"四字。"这拓片要挂在剪彩台中央,"刘老将拓片递给沈砚辞,"景明曾说'手艺的仪式要留得下印记',拓片比照片更有筋骨。"
沈砚辞接过拓片,手指抚过护本纹,发现角落藏着的钟摆图案——正是景明叔当年为他修理的自鸣钟。他将拓片轻贴胸前,喉头微动。
七点半,嘉宾陆续到场。教育局小林捧来青檀木底座的水晶摆件,内嵌护本纹与齿轮的合刻件:"这是'非遗育人'的贺礼,师傅刻了三遍才将纹路对齐。"
三位白发老人紧随其后。最左边的王爷爷手执旧木盒,铜盖上刻着"1999年传艺班"。"听说学校剪彩,我们特地从外地赶来,"他颤抖着打开盒盖,露出泛黄的集体拓纹,"这是我们当年的守艺初心,要送给新学生作念想。"
剪彩台搭在庭院青檀树旁,台面青檀木板上刻满学生姓名纹,拼合成完整的护本纹图案。台中央摆着传艺砚与自鸣钟,砚池中腊梅花瓣轻漾,钟摆调至九点整敲响。台侧展架上陈列学生作品:歪扭的竹编挂饰、带墨痕的拓片、刻了半拉的木牌。每件作品旁都贴着"我的手艺初体验"小纸条,记录着初学手艺的甘苦。
九点整,晨光洒在拓片题字上。刘老握着沈父的旧剪刀上台,剪柄浅痕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四十年前,我们用三把刻刀撑起传艺班;四十年后,我们用三把刻纹剪刀开启新程。"顾云深与沈砚辞各执剪刀分立两侧,陈念领着学生捧起绸带。小张的手心沁出汗珠,陈念蹲身握住他的手:"托着的是李奶奶的绣纹,是沈老师的结,是我们的心意。"
三把剪刀同时落下,自鸣钟敲响九点十二音,《传艺谣》的笛声随风飘来。刘老将旧剪刀剪下的绸带递给三位老学员,王爷爷接过绸带,泪水浸湿银线纹路:"当年我们攥着红绸的手,和孩子们一样紧。"
顾云深和沈砚辞将绸带剪成小块分给学生:"贴在入门牌上,记住今天的晨光、砚池腊梅、老人们的泪光。"小语将绸带贴在胡姬花笔记本上,银纹与花瓣交织:"等我老了再看,就能想起今天的阳光。"
竹帘响动,阿明举竹编平板跑上台。屏幕上海外学员正剪红色纱丽绸,齐声欢呼:"我们同步举行剪彩仪式!"学员代表展示胡姬花与护本纹合拓的纹纸:"寄给学校的贺礼马上就到!"
陈念举起刻着姓名纹的木牌:"等收到了,就拓在'三代传艺墙'上,凑成完整的跨洋纹!"
正午时分,老周推着竹制餐车走来,蓝底白花餐布上摆满"剪彩糕",糕面印着剪彩场景的模子,糖霜如雪。"当年传艺班开班,我就做这样的糕,"老周将糕点分给嘉宾,"景明说'甜口配喜事,手艺才长久'。"
王爷爷咬了口糕,糖霜沾在嘴角:"这甜味传到孩子们嘴里,传到新学校的木纹里了。"
暮色中,剪彩台改成临时课堂。王伯教孩子们用剩余绸带编护本纹挂饰:"要绕成青檀年轮,打双梅榫结。"老秦指导拓印剪彩场景:"拓包要轻拍,像抚婴儿的背。"他取出1999年的旧拓片,"传艺班"三字歪斜却珍贵。
顾云深和沈砚辞将新拓片贴在开学合影旁,与海外合拓纹构成完整图卷。"父亲当年刻剪刀时说'要剪开手艺的生路',"沈砚辞轻握顾云深的手,指腹摩挲对方掌心的旧疤,"现在我们做到了。"
自鸣钟晚鸣响起时,陈念带领学生举着各式挂饰跑来。每个挂饰都系着剪彩绸带,银线在月光下闪烁。小张举起竹编挂饰:"我要挂在床头,每天看着想起今天。"小语捧着手刻木牌:"我要送给李奶奶,让她知道我是小守艺人了。"
月光透过青檀枝叶,洒在拓片纹路上。顾云深望着这一切,忽然明白剪彩不仅是仪式——是旧剪刀上四十年的风雨,是新绸带里半月的心血,是老学员千里携来的念想,是孩子们系在挂饰上的笑声,是海外同步剪彩的呼应,是自鸣钟记录的光阴,是青檀年轮铭刻的守艺路。
这仪式如青檀树,根扎四十年前的传艺班,干连着新校,枝桠伸向海外,叶片是每一张笑脸、每一滴泪水、每一次刻刀起落。它不是瞬间的动作,而是岁月的叠加,是代代相传的心跳,在这庭院里愈跳愈响,愈跳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