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立雪承光(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英雄谱》最新章节。
在这样沉重又压抑的日子里,舜每日都在田间辛勤劳作,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可换来的却是家人的冷眼与刁难。尽管如此,舜依旧默默承受,从未有过丝毫怨言。他知道,这个家虽然冰冷,但毕竟是他的根。
就在这样沉重又坚韧的日夜中,命运再次降下冰雹。一日田间归来,太阳已渐渐西沉,晚霞如血般洒在大地上。远远便望见家门前围拢着一圈邻人,个个肃然无言。舜心头一跳,手中的农具险些滑落。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加快了些脚步,穿过人群缝隙。人群中有人轻轻叹息,有人投来怜悯的目光,但更多的是无奈和沉默。
门内竟只有空荡与零乱。原本摆放整齐的桌椅东倒西歪,地上满是杂物。父亲坐在凌乱的竹榻前,面若寒霜,平日里那深邃的眼眸此刻布满了阴翳,仿佛被黑暗笼罩。后母背对他立在角落里,脊背僵直,像一尊冰冷的石像。她微微颤抖的双肩,却透露出难以抑制的愤怒。
“收拾你的零碎,现在就滚出这个家门!”父亲嘶哑地喝道,声音中带着决绝与狠厉。那声音如同重锤,狠狠砸在舜的心头。“立刻滚,没有第二次机会了!”那嘶哑的吼叫在泥墙内回旋撞击,震得人耳膜生疼。
舜的身体僵立原地一刹,仿佛被定在了时间的洪流中。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错愕,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而后,深深埋首,无声地走向自己逼仄的角落。那角落阴暗潮湿,仅有一张破旧的草席和几件简陋的器具。他俯身拾掇起少得可怜的几件随身之物,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迟缓而沉重,仿佛背负着整个世界的重量。
这已是第三次了,驱逐的利刃一次次砍向那本就孱弱的纽带。每一次被驱赶,舜的心都如被撕裂一般疼痛,但他从未反抗,从未抱怨。他知道,亲情是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即便被一次次伤害,他依然渴望着家人的接纳。
他平静地收拾着仅有的几卷简册和破旧衣物,眼神清明似水,毫无杂质。那些简册是他闲暇时的珍宝,上面记录着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破旧衣物虽然缝缝补补,但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他对生活的坚持。
老叔爷闻声急忙赶来,他拄着拐杖,脚步匆匆。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正撞见舜背着微薄的包裹走出柴门,那包裹在舜的背上显得那么渺小,却又仿佛背着整个天地初辟时的荒凉。舜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那么孤独,那么无助。
老叔爷上前一步,几乎带了哽咽的腔调:“重华,到叔爷屋里挤一挤,暖炉有柴,灶上有粥。”他伸出干枯的手,轻轻搭在舜的肩上,眼中满是慈爱与怜惜。舜抬起头,望向老叔爷,眼中泛起一丝泪光。
冷风如刀割着大地。舜缓缓停下脚步,单薄的身影在凛冽寒风中微微颤抖。他转过身,朝着身后不远处那位步履蹒跚的老叔爷,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
“叔爷,您的恩情重华铭记五内。只是重华早已习惯了四处奔波,自有立锥之地,这劳碌之身,实在不敢再去搅扰您的清净。”舜的声音在风中有些沙哑,但透着一股坚定。老叔爷望着他,眼中满是怜惜与无奈,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些什么,却终究只是叹了口气,挥了挥手。
谢别老人后,舜独自一人朝着田头那座窄小的草棚走去。那座草棚,曾经是存放农具的地方,堆满了草料,如今却显得破败而孤寂。夜色如墨,渐渐彻底吞没了他那孤寂的影子。
走进草棚,一股寒意扑面而来。棚顶四处漏风,冷风呼呼地灌进来,四壁也透着凉意,仿佛置身于冰窖之中。舜轻轻叹了口气,却没有丝毫抱怨。他小心翼翼地解开薄薄的被卷,这是他为数不多的家当。
想起蒲衣子所授的沉静端坐之法,舜缓缓坐了下来。寒风呼啸着,犹如万鬼嘶鸣,棚顶的茅草被吹得瑟瑟响动,发出令人胆寒的声音,似乎顷刻间整个草棚便要被狂风刮散卷走。然而,舜却不为所动,他慢慢合上双目,集中精神,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
在这狂风肆虐的草棚中,舜的周身仿佛套上了一副无形的硬甲。这硬甲并非由钢铁铸就,而是由他内心的坚定与信念凝聚而成。它抵挡住了草棚内外肆虐的寒流,也抵挡住了命运的无情颠簸。
舜在心中默念着蒲衣子所授的心诀:“……目之容宜端,气之容宜肃,立之容宜德……”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种子,在他的心田种下了希望与力量。心中那片由古老的礼与敬构筑的微光,此刻正奋力地想要刺穿草棚内外无尽的黑暗。这微光虽弱,却如同一束永不会熄灭的倔强星火,在黑暗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寒气越来越重,仿佛渗入了骨头深处,每一寸肌肤都被寒冷侵袭。但舜端坐的身姿却似水底沉石般稳固,纹丝不动。他沉静地想着日间在田间劈开的荆棘,那些荆棘的利刺十分锋利,轻易地就划破了他的皮肉,鲜血渗出,疼痛难忍。
可是,舜明白,这些外在的伤痛算不了什么。真正重要的是,在与荆棘的一次次对抗中,他体内正默默成形的坚毅之骨。蒲衣子传授给他的沉静、专注和内在的韧性,此刻仿佛汇聚成了一面隐形的盾牌,无声地抵御着这彻骨的风寒,也抵御着那将十六岁的他反复推出家门的世俗风雨。
东方初现一丝薄青时,天地还沉浸在一片静谧的朦胧之中。舜从短暂的坐息中缓缓睁开眼,草棚里简陋的床铺硌得他浑身不适,寒意仍如万千细针扎向关节,那深入骨髓的冷意让他微微皱了皱眉。但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起身走向门边,伸手取过昨日遗留的旧镰刀。这把镰刀跟随他多年,刀刃早已迟钝,可在这艰难的日子里,它依旧是舜最得力的帮手。
他在草棚角落找了块平整的石片,席地而坐,开始默默打磨起来。石片刮过迟钝的刀刃,发出嘶哑的磨刃声。那声音在寂静的草棚里回荡,单调却又带着一种原始的力量,仿佛是岁月在这简陋的空间里奏响的独特乐章。随着石片一下又一下的摩擦,刀刃上渐渐泛起一丝微弱的光,那是磨砺后的锋芒,虽然还很黯淡,但却透着一种坚韧。
在这单调刺响中,舜的思绪飘远。他想起了这些年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劳作,想起了父母的期望,想起了乡邻们在困难时刻给予的帮助。每一次磨砺镰刀,都像是在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的种种艰辛。那磨刃声在料峭晨光中渐成律动,如同春潮在坚冰之下积蓄暗力,每一下都像是力量的积攒,静待破开封锁奔涌而出的时刻。
天色终于彻底亮透,风依然寒冷如刀,割在脸上生疼。舜放下磨好的镰刀,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他推开吱呀作响的草棚矮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晨露的湿气。他立于田埂之上,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宁静而壮阔的画卷。
朝阳虽未喷薄而出,薄雾里却弥漫着万物复苏的潮气。田地里,已经有一些勤劳的鸟儿在觅食,它们欢快的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不远处,邻人陆续出门走向各自的田地,他们扛着农具,步伐坚定而沉稳。当他们望见舜挺立的身影时,皆微微一怔,随即停下手头的活计。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敬意和信任,舜在这片土地上,早已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善良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就在这时,一双手忽然拍在舜的肩上。他回过头,竟是个头不高却一身健硕的汉子。这汉子原是早年在河边一起捞过河蚌的伙伴,两人曾在艰苦的岁月里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汉子的眼睛泛着关切的热光,笑着说道:“重华,我田埂上那块石头横在那里好几代人了,挡路不说,实在看着碍眼……你是能扛住山的硬骨头,帮老哥一把,劈了它?” 汉子声音洪亮,带着朴素的信任,那话语在空气中回荡,传得很远。
舜的目光缓缓扫过汉子期盼的脸,那张脸上写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改变的渴望。他又掠过那些悄悄停下农事、投以无声支持的身影。一个又一个,目光相接之处,皆是乡邻无言而厚重的期许和认同。他们都知道,舜是个有担当的人,只要他答应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
在众人的目光中,舜的背脊不自觉地又更挺拔了一些。他感受到了这份信任的重量,也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他没有丝毫犹豫,点了点头,返身走进草棚,取过那柄磨利了的镰刀与沉重的石锤。镰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石锤则沉甸甸地握在手中,仿佛握住了力量和希望。
蒲阪的清晨总是被薄薄的晨雾轻柔包裹。田间的阡陌交错如大地的脉络,其中一条旁,一块磐石突兀地矗立着,宛如岁月的守望者。
这磐石青黑的表面,像是凝固了千年的时光,其上纹理纵横,仿佛刻写着无数古老的传说与苦难。它长久地横亘在此,挡住了农田的扩展,阻碍了灌溉水渠的修建,成为乡邻们心中一块沉甸甸的大石。
阳光刚刚在晨雾中透出一丝微光,乡邻们便早早聚在了磐石周围。大家的脸上带着期待与忧虑交织的神情,目光时不时落在那磐石上,仿佛在与这顽固的庞然大物进行一场无声的对峙。
舜来了,他迈着蒲衣子锤炼出的稳健步伐,从容穿过人群。来到磐石前,舜没有丝毫犹豫,屈膝蹲踞下来。他的脚跟稳稳地扎在地上,如同深深楔入土地的木楔,肩背绷紧,恰似开满之弓,蓄势待发。这寻常的姿态里,竟有种奇异的山岳矗立般的镇定力量,让在场的乡邻们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信心。
舜手中的镰尖轻轻抵住磐石棱边的一丝微小破绽,那是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的希望所在。石锤高高举起,带着破局的决心,重重敲击在镰背上。“铛”的一声脆响,宛如晨钟鸣响,震动了弥漫的晨雾,在空旷的田野间久久回荡。然而,磐石却岿然不动,仿佛在嘲笑这渺小的挑战。
舜眼目清明如冰鉴深潭,没有丝毫焦躁。他缓缓调整气息,如同与大地融为一体,感受着那磐石的坚韧与顽固。再次沉落双臂,石锤精准地叩击在青黑色的磐石上,一下,又一下,节奏沉稳而有力。
第二下,石面微微震动,那细微的颤抖仿佛是磐石发出的一声低吟,似乎在宣告它并非坚不可摧。人群中传出一阵轻轻的吸气声,大家的目光中燃起了一丝希望。
第三下,碎石细屑簌簌滚落,如同雪花般飘洒在土地上。这小小的胜利让乡邻们的心跳陡然加快,一股热血在胸膛中涌动。
第四下,一道白痕如闪电般在磐石表面显现!石屑飞溅,那裂缝由细而深,一点点曲折攀爬,仿佛一条苏醒的灵蛇,正努力挣脱束缚。
“裂开了!”人群中响起低低的惊呼,声音虽轻,却如一颗火种,点燃了众人胸中积蓄已久的烈焰。那青石中细如发丝的罅隙,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希望的门。
更多人默默靠拢过来,一双双粗糙的手握紧自己随身携带的石锤、镢头。这些农具,平日里是他们辛勤劳作的伙伴,此刻却成为了挑战磐石的武器。不知谁先喝了一声:“再来!”这一声呼喊,如同战斗的号角,划破长空。
紧接着,石锤纷纷扬起,带着千年的憋屈和今日积聚的情谊,一同奋力锤击在那冰冷的磐石上。“铛!铛!铛!”金铁交鸣之声在晨空之下汇成震耳的雷声,仿佛整个天地都在这激昂的节奏中颤抖。大地的震颤传递至每个人滚烫的掌心,那是力量的共鸣,是团结的象征。
磐石上的裂缝逐渐扩大,碎石如雨点般洒落。但磐石毕竟顽固,每一次的敲击都像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有人累得手臂酸痛,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依然咬牙坚持;有人的手掌磨出了血泡,鲜血染红了石锤的把柄,却没有丝毫退缩。
一块又一块碎石自巨大的磐石上剥落,每一块碎石的掉落都伴随着村民们用力的呼喊和沉重的喘息。青壮年们挥舞着石锤,一下又一下地砸向巨石,石锤与巨石碰撞,火星四溅,震得他们双手发麻。女人们也没有闲着,她们用镰刀割去巨石周围丛生的荆棘和杂草,为男人们的工作创造条件。孩子们则在一旁帮忙传递工具,小小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虽力量微薄,却也为这场战斗增添了一份活力。
舜更是一马当先,他的石锤每一次落下都带着千钧之力。镰刃染上了石沫,也染上了他因发力绷紧而裂开的掌心血渍。汗水顺着他的额头不断滑落,浸湿了他的衣衫,头发湿漉漉地黏在颊侧,但他浑然不觉,眼中只有眼前的巨石。
巨石在众人的合力攻击下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巨大的磐石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远古巨兽发出的不甘咆哮。村民们却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更加振奋精神,手中的工具挥舞得愈发有力。
终于,在一次齐心协力的撬动之后,巨石发出一声巨响,开始缓缓坍塌、瓦解。巨大的石块裂成了几块相对较小却依然沉重的顽石。村民们欢呼起来,那欢呼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带着他们压抑已久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战斗并未就此结束。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顽石挪开。众人用粗绳捆绑住石块,喊着整齐的号子,试图将它们拖走。每挪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人脚下打滑摔倒,膝盖擦破了皮;有人手上的绳索磨破了手掌,鲜血直流,但没有一个人喊疼,没有一个人放弃。
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努力下,顽石终于被众人合力滚入田边的沟壑。烟尘随汗水一同飞散,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形成一片朦胧的雾霭。一条崭新的、不再受青石羁绊的宽阔道路在阳光下蜿蜒舒展,宛如一条金色的丝带,连接着村子与外面的世界。
当最后一块碎石滚入深洼,溅起的泥点在朝阳里映出细小彩虹。那彩虹如同一道绚丽的桥梁,架设在村民们的心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众人拄着农具喘息,胸膛起伏如风箱。汗水早已湿透单薄的春衫,更有人手上划破血痕,伤口处的鲜血与泥土混在一起,显得格外触目惊心,但无人在意这些。他们望向那道新辟之路的目光,充满了炽热的希望,仿佛看到了某种破开蒙昧与阻塞的新生力量。
舜放下石锤,镰刀还紧紧握在掌中。他望着眼前的道路,心中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一条道路,更是全村人无数个日夜的期盼,是大家用汗水、鲜血和不屈的意志换来的希望之路。
在短暂的寂静里,周围灼灼的目光比方才的烈日更使他感到滚烫。村民们看着舜,眼中满是敬佩与感激。这时,老叔爷颤巍巍地拨开人群,紧走几步上前,粗糙干枯的手不由分说死死攥住了舜的手腕。老叔爷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声音因激动而哽咽:“孩子!叔爷家里那点粮食、那点破草席,你不嫌弃,那就是归你的家!”
突然,四周不知为何热闹起来,人群迅速聚集,将舜围在中央。众人的眼神中满是关切与热情。
“重华!我东头的茅屋虽然漏雨,暖和火坑总还有一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大声喊道,他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却又透着无尽的真诚。他那因常年劳作而变得粗糙干裂的手,在空中挥舞着,仿佛在向舜展示他的心意。
“重华!我家娃子们打地铺挤一挤就成!多你一个不怕!”一位朴实的农妇也急切地说道,她的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驱散了舜心中的阴霾。
一双双因常年劳作而皲裂的手掌不由分说地伸过来,拍着他的背,握着他的臂。这些手,有的粗壮有力,有的纤细却满是老茧,它们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磨砺,传递着无尽的温暖。众人的热情如此高涨,几乎要将舜托举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舜感到一股酸涩的热流冲上眼眶。这些年来,他在孤独中挣扎,在困苦中求生,从未感受过这般真切的关怀。此刻,那覆在他周身的坚冰,突然被这众生的暖意一击即穿,裂响清脆。他仿佛听到了冰层破碎的声音,那是心防瓦解的声音,也是希望重新燃起的声音。
他深深吸进一口气,那气息深长沉静,竟带出了蒲衣子平日点拨才有的肃穆之意。蒲衣子,那位智者,曾给予舜许多教诲,让他在困境中坚守善良与正直。此刻,舜的心中满是感动与坚定,他在这温暖的包围中,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在灼灼目光的环聚中,舜缓缓跪了下去。他的动作沉稳而庄重,仿佛带着千钧的重量。他以额头触地,泥尘沾染了他清瘦的额角,那泥尘,是土地的象征,也是生活的印记。再直起身时,那双眸子清亮得逼人,透着无尽的真诚与决心:“重华一介微尘,何敢受此大恩!但……但此身此心,从此皆在此地,在此田亩!不负诸位父老!”他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如古井投石,沉沉坠入每一颗聆听的心中。那是誓言,比磐石更重,比脚下的土地更坚实。
乡邻们被舜的话深深打动,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敬佩与欣慰。人群中一个精瘦汉子大声喊道:“还愣着做什么?重华说了,咱们的地便是他的家!地里的活儿,大伙儿今日务必干得齐心、干得敞亮!咱们不能薄待了自家的兄弟!”
“说得好!”人群中一个高亢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年轻力壮的汉子,高高扬起手中的锄头,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随即,人群轰然应诺,那声音如同滚滚春雷,在田野上空回荡。铁器与土地的叩击声,瞬间密集地响了起来,仿佛是大地与人们之间奏响的一曲雄浑乐章。
舜被这热烈的氛围簇拥着缓缓站起。他身形挺拔,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沉稳。此刻,他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随着人群的洪流向前移动。
在舜的手中,锄头、耒耜仿佛有了灵性。每一次下击,都带着千钧之力,深深地嵌入土地,稳如扎根的大树,坚不可摧;每一次抬起,又含蓄着难以言喻的力量与精准,恰到好处地翻起一片泥土。那动作流畅自然,一气呵成,仿佛他与手中的农具已然融为一体。
蒲衣子所授的技艺,此时已如同他身躯里自然流淌的血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舜清晰地记得蒲衣子那深邃的眼眸和温和的话语,每一个动作的要领,每一次用力的分寸,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田垄在众人的努力下,缓缓翻开。深黑色的泥土散发着浓郁的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岁月沉淀、生命孕育的独特味道。泥土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直沁入心脾,让每个人都沉醉其中。
在这片深重的泥土翻涌起伏之中,舜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无数粗粝的手掌彼此递送着热气,那是劳动者之间相互传递的温暖与力量。在这股力量的包裹下,一个少年被命运反复捶打的心魂,正悄然凝聚成形。
舜自幼命运坎坷,亲人的误解、生活的磨难如重重阴霾,笼罩着他的成长之路。但他从未放弃,在困境中不断挣扎、奋进。此刻,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他心中那团被压抑已久的火焰,正被重新点燃。
如同破土而出的新禾一般,舜的内心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力量。他深知,眼前的这片土地,不仅孕育着农作物的生长,更孕育着他的希望与未来。他坚信,终有一日,自己能迎向那高悬穹苍的浩浩天光。
泥泞在脚下深沉低语,仿佛在诉说着土地的故事和岁月的沧桑。每一步踏下去,都能感受到泥土的厚重与坚韧。汗水从舜的额头滚落,滴入脚下的土地,与热血在他挺直的脊梁中交汇成河。
蒲衣子点化过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寸筋骨屈伸,此刻都化作了沉埋在垄亩之间的无言天籁。舜在劳作中,渐渐领悟到了一种境界:当躯体紧贴古老的大地,灵魂便在那低垂的姿态中学会了最接近苍天的姿势。
太阳渐渐升高,炽热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劳作的人们却丝毫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舜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的动作愈发娴熟,力量愈发沉稳。
中午时分,劳作的人们暂时停下手中的活计,在田边的大树下休息。舜坐在一旁,望着眼前这片被他们翻耕过的土地,心中满是感慨。
休息片刻后,众人又起身投入到劳作中。午后的阳光更加炽热,但大家的热情丝毫未减。舜在劳作中,不断思索着老者的话,心中对未来的信念更加坚定。
日落时分,天边被染成了一片绚丽的红色。劳作的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却又满足的身躯踏上归途。舜走在最后,回头望着这片被他们精心耕耘过的土地,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期待。
夜晚,舜躺在简陋的房屋里,回想着白天劳作的点点滴滴。蒲衣子的教诲、老者的话语,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了他的内心。他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未来或许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但他已不再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