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徐教授的“大课”(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江奔流》最新章节。
“那么,加入WTO,难道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吗?难道我们辛辛苦苦谈判十五年,是为了引狼入室,自毁长城吗?”
他停顿,目光扫过一张张困惑而年轻的脸。
“当然不是!”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看到了差距,感受到了压力,我们才更需要主动打开国门,融入世界!”
“同学们,请记住我今天要强调的核心观点——”徐教授提高了声调,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机遇与挑战并存! 而且,从长远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但这机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需要通过艰苦卓绝的改革和奋斗,从挑战中硬生生抢夺过来的!”
他开始阐述“机遇”所在:
“这首先是倒逼改革的巨大历史机遇!”他用力敲了敲讲台,“过去的改革,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阻力,还有这样那样的缓冲带。现在,狼真的来了!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这会极大地凝聚改革共识,破除内部阻力,推动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环境优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进行下去!这是用外部压力,催化内部变革的催化剂!”
“其次,这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绝佳舞台!”他继续说道,“我们的企业,只有在全球竞争的惊涛骇浪中搏击,才能真正成长为大鱼、强鱼!固步自封,永远是井底之蛙。通过竞争,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营销经验,逼着自己创新,逼着自己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最终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第三,这为我们赢得了稳定、可预期的国际贸易环境。”他分析道,“我们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我们的贸易利益,减少过去那种动不动就被‘特殊关照’、被歧视的局面。这对我们的出口,对我们吸引外资,都是长期利好。”
“更重要的是,”徐教授的目光变得深远,“这代表着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 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我们的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与全球的资本、技术、管理结合起来,极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他从严峻的挑战,自然过渡到光明的机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将“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个在后世看来近乎常识的论断,在当时那个激动与迷茫交织的时刻,清晰而深刻地烙印在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最后,徐教授将目光重新聚焦到台下的年轻面孔上,他的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带着无限的期望:
“所以,同学们,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你们这一代人手中。”他的声音回荡在寂静的教室里,“一个更加广阔,但也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界舞台,已经向你们敞开。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能否在这场‘人世’大考中交出优秀答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
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如同探照灯,扫过林雪,扫过徐航,扫过每一张充满朝气的脸:
“未来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自问自答,声音铿锵,“不再是只熟悉国内情况、闭门造车的人才!而是真正懂国际规则、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是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在国际场合为中国利益发声、辩护的人才!是能够洞察全球产业变迁趋势,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站得住、打得赢的人才!是能够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再创新的人才!”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林雪心中炸响。全球视野、国际规则、跨文化沟通……这些词语以前或许只是概念,此刻却与她未来的职业路径、个人成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徐教授最后抛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作为这场即兴“大课”的结尾:
“面对这样的时代召唤,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与严峻挑战——”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炬,
“你们,准备好了吗?”
问完这句话,徐教授没有再停留。他深深地看了台下的学生们一眼,那目光中有期盼,有嘱托,也有信任。然后,他拿起讲台上那个旧的公文包,依旧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下了讲台,离开了教室,将巨大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这群刚刚经历了情感过山车和思想风暴的年轻人。
教室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没有人立刻欢呼,也没有人激烈讨论。徐教授的话,像一块巨大的磐石,投入了他们原本因入世成功而沸腾的心湖,激起的不是浪花,而是深沉的漩涡。兴奋被理性冷却,迷茫被方向指引,一种更加厚重、更加负责的思考,开始在空气中弥漫。
林雪久久地注视着徐教授离开的门口,仿佛还能看到他那沉稳而坚定的背影。那句“你们准备好了吗?”在她耳边反复回响。她转过头,看向徐航,发现他也正看着自己,眼神里是同样的震撼与思索。
“机遇与挑战……”林雪低声重复着这五个字,感觉它们重若千钧。
“看来,光是学好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了。”徐航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
他们都知道,徐教授的课结束了,但关于中国入世后道路的思考与辩论,才刚刚开始。一种想要更深入探讨、更清晰把握未来的冲动,在林雪心中涌动。她渴望听到不同的声音,渴望与同龄人,甚至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碰撞,来验证和深化自己的思考。这个强烈的渴望,像一颗蓄势待发的种子,只待一个合适的环境,就要破土而出,引向未名湖边那场即将发生的、跨越文化背景的激烈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