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试验陶罐制作难题(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学渣穿越:我在星际荒野求生》最新章节。

炉窑的冷却指示灯由红转绿,陈浩凑上前,一把掀开侧门。

热气裹着灰扑在他脸上,他眯着眼伸手进去,小心翼翼把T-01陶罐捧了出来。罐身通体焦褐,表面泛着一层薄釉光,看着还挺像那么回事。

“成了?”他咧嘴一笑,“我亲手做的第一件艺术品,要不要签名?”

娜娜没接话,只接过他递来的罐子,指尖在口沿处轻轻一划,随即翻转过来,对着光仔细看底部接缝。

咔。

一声轻响,细得几乎听不见,但两人同时顿住了。

一道裂纹从底角斜向上爬,贯穿了三分之一罐身,像是有人拿针尖划过烧结层。

“呃……热胀冷缩?”陈浩挠头,“要不咱再烧一遍?加固一下?”

“二次烧结会加剧结构崩解。”娜娜放下罐子,从工具架取来放大镜,“断面呈阶梯状断裂,说明内部应力未均匀释放。黏土收缩率超标,干燥时已产生隐性裂隙,烧制过程只是让它显形。”

“所以……泥的问题?”

“是。”

陈浩盯着那条裂纹,有点不敢信:“可这土是我亲手挖的,东坡那块地,踩上去都粘鞋底,按理说黏性够强啊。”

“黏性强不代表适合烧陶。”她调出数据板,“可塑指数勉强达标,但颗粒级配不良,砂粒分布不均,烧结时各区域收缩速度不同步,必然开裂。”

“那怎么办?掺点别的?”

“知识库建议添加骨架材料以降低整体收缩率。可用细砂、稻壳炭或粉碎陶渣。”

“有现成的。”陈浩转身拉开柜子,掏出一袋筛好的河沙,“昨儿还特意晒了三小时,一点潮气没有。”

接下来半天,工作间里全是搓泥声、搅拌声和陈浩哼的小曲。

新配方:三份原土,一份细砂,加水调匀,揉到胳膊发酸。他一边搅一边嘀咕:“这哪是做陶,这是养生——练臂力。”

第二轮泥胚成型,这次他格外小心,左手压外壁,右手托内膛,转盘慢悠悠转着,泥团一点点拔高,口沿也收得比上次圆。

“怎么样?”他抹了把汗,“这回像个正经罐子了吧?”

娜娜点头:“外形合格,进入阴干流程。”

他们把T-02放在通风架上,盖上湿布,控制湿度缓慢脱水。二十四小时后,泥胚变硬,颜色转深灰,摸上去凉而致密。

第二次入窑,升温曲线更平缓,每半小时升五十度,全程监控热流分布。

出炉时,陈浩屏住呼吸等着结果。

这次罐体完整,没大裂,但他凑近一看,眉头皱了起来。

“这……怎么一圈圈的?”

罐身上布满细密环形裂纹,像树年轮,又像干涸的河床,不深,但密密麻麻爬满了中下部。

“温差疲劳纹。”娜娜用探针轻触,“外壁冷却快,内层仍在收缩,形成剪切应力。说明材料抗变形能力不足,即便调整工艺也无法根除缺陷。”

“也就是说,再怎么折腾,只要还是这土,就迟早裂?”

“结论成立。”

陈浩一屁股坐在小马扎上,仰头盯着屋顶铁皮,长长叹了口气:“我以为捏个罐子顶多费点劲,没想到连土都要挑三拣四。古人没这么多仪器,咋活下来的?”

“早期陶器多为露天堆烧,失败率极高。考古记录显示,同一遗址出土完整器不足两成。”

“难怪那时候人不爱存东西,估计刚存完就碎了,干脆吃多少弄多少。”

他站起身,走到角落的废料桶前,把T-02扔了进去。咔嚓一声,罐子应声裂成几瓣。

“再来一次。”他说,“换个添加剂。”

这一回,他翻出上次烧坏的陶片,用锤子砸成粉末,混进泥里当晶核;第三次尝试,则加了半勺稻壳灰,说是模仿古法“夹炭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