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党霄咏(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最新章节。

“您这些年创作的灵感来于哪里?”

党霄咏清冽干净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展厅:“我的爱人。”

台下安静了一瞬,随后爆发出阵阵窃窃私语。记者眼睛一亮,立刻跟进:“那您想对她说什么?”

镜头推近,特写画面里,那个被誉为世纪天才的男人喉结微动,声音隐隐沙哑,眼眸直直盯着屏幕,仿佛能穿透镜头看到某人:

“你永远都不会是累赘。”

沈琳手中的咖啡杯猛地一晃,深色液体溅出几滴,落在她白色的护士服上。医院值班室的电视屏幕里,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庞似乎正看着她,隔着五年光阴,隔着无法逾越的距离。

“沈护士?你没事吧?”同事小陈探头问道。

“没事,手滑了一下。”她匆忙抽纸擦拭,心跳如擂鼓。

五年了。她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平静,可以坦然面对任何关于他的消息。可当他真的出现在屏幕上,用那种熟悉的眼神凝望时,她才发现,时间只是给伤口覆上一层薄纱,轻轻一掀,依旧鲜血淋漓。

电视里,采访还在继续。党霄咏的头发比五年前稍长,轮廓更加分明,唯有那双眼睛,依然清澈如少年,只是多了几分深沉。他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袖口随意挽到手肘,露出那串她再熟悉不过的浅色疤痕——他十二岁时为了保护她不被孤儿院里的大孩子们欺负,被铁丝网划伤留下的痕迹。

“能多谈谈您的爱人吗?她是个怎样的人?”记者问道。

党霄咏微微低头,嘴角扬起一个几不可察的弧度:“她是我十七岁那年的所有色彩。”

沈琳关掉了电视。

值班室的时钟指向晚上十点。还有两个小时交班。她站起身,深吸一口气,试图将翻涌的情绪压下去。

五年了,党霄咏。你终于成了万众瞩目的星辰,而我也终于不再是你的拖累。

她这样告诉自己,却不知为何,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

十七岁的党霄咏已经显露出惊人的艺术天赋。

那年春天,他的油画《光》在全国青年美术大赛中获得金奖,一夜之间,“天才少年”的名号传遍了整个城市。

而那时,沈琳刚被送到城南的孤儿院三个月。

她不像党霄咏,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她是十五岁时失去双亲,辗转几个亲戚家后,最终被送来的“大龄孤儿”。

“你不该来这里,”初见时,十七岁的党霄咏对她说,“这里是大孩子的坟墓。”

沈琳缩在角落,不理会这个奇怪的少年。她沉浸在失去一切的痛苦中,拒绝吃饭,拒绝交流,拒绝接受现实。

党霄咏却不放弃。每天,他都会在她旁边坐一会儿,有时说话,有时只是安静地画画。

“你看,”有一天,他递给她一张素描,“这是你。”

纸上是一个抱膝坐在窗边的女孩,阳光从窗外洒入,在她周围形成一圈光晕。奇特的是,他画出了她眼中的悲伤,却也画出了她自己都未察觉的坚韧。

“不像。”她轻声说,这是她三个月来第一次开口。

党霄咏笑了:“像。我看到了你的灵魂。”

从那天起,他们成了朋友。或者说,更像两只抱团的流浪狗,在冷漠的世界里互相取暖。

党霄咏带她熟悉孤儿院的生存法则——哪个护工心软,会多给一点食物;哪个孩子头目需要避开;哪里的围墙最低,可以爬上去看城市的夜景。

“看见那片灯火了吗?”有一天晚上,他们偷偷爬上屋顶,党霄咏指着远处说,“总有一天,我会让所有人都记住我的名字。然后,我要买一座有大院子的房子,种满向日葵。”

“为什么是向日葵?”

“因为它们总是朝着光生长。”他转头看她,“就像我们,不管出身多么阴暗,还是要向着光。”

沈琳沉默片刻:“我的光已经灭了。”

“那就借我的。”党霄咏毫不犹豫地说,“直到你找到自己的。”

他确实这么做了。当她因为口吃被其他孩子嘲笑时,是他站出来说:“她说的每句话都比你们的废话有价值。”当她因数学成绩差而自卑时,是他耐心辅导:“你看,这些公式就像音符,找到节奏就好了。”

那年夏天,党霄咏开始创作那幅后来让他一举成名的画。

“别过来看,”他对她说,“完成前我要保密。”

于是沈琳就乖乖坐在他画室门外,听着里面画笔摩擦画布的声音,像春蚕啃食桑叶,沙沙作响。

两个月后,《光》完成了。

画展前一天,党霄咏拉着她跑到孤儿院后面的小树林。

“我给你看样东西。”他神秘地说,然后从背包里取出卷起来的画布。

当画作展开时,沈琳愣住了。

画上是她。坐在窗边,阳光从身后照来,勾勒出她的侧脸。她手中捧着一片破损的树叶,眼神既悲伤又充满希望。最令人惊叹的是,他画出了她右脸上那道浅浅的疤痕——她七岁时摔倒留下的,一直是她心中的瑕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你...你怎么画了我的疤?”她轻声问。

“因为它是你的一部分,”党霄咏认真地说,“就像我的孤儿身份是我的一部分。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强大。”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突然变得紧张:“而且,我觉得你很美。所有的你。”

那一刻,沈琳感觉心中有什么冰封的东西开始融化。

《光》一举成名。艺术评论家称赞党霄咏“以无比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人性中的脆弱与坚韧”,“将平凡的瞬间升华为了永恒的美”。

没人知道,画中的女孩就住在城南的孤儿院,正和画家一起,在众人的视线外悄悄牵手。

成名后的党霄咏获得了艺术学院的破格录取和奖学金,还得到了一间学校提供的小小工作室。

他十八岁生日那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院长申请做沈琳的监护人。

“我十九岁,她十七岁,按照规矩,我可以做她的监护人,带她离开这里。”他拿着艺术学院录取通知书和已经开始接洽的画作合同,有理有据。

院长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的年轻人,终于点头同意。

他们搬进了党霄咏那间兼作工作室的小公寓。房间不大,只有三十平米,却被党霄咏用帘子巧妙隔出了两个睡眠区。

“等你觉得准备好了,我们再在一起。”他红着脸说。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却充满光亮。党霄咏上学、画画,沈琳则继续高中学业。晚上,他们挤在小小的餐桌旁,一起做饭、学习、分享一天的见闻。

沈琳的成绩越来越好,尤其是科学科目。“我想学医,”有一天她突然说,“想成为能减轻别人痛苦的人。”

党霄咏欣喜若狂:“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医生!”

然而,命运并不总是眷顾努力的人。高三那年,沈琳在连续的高强度学习后晕倒在教室。诊断结果是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长期治疗和休息。

“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你经常胸闷?”党霄咏在医院里握着她的手,眼圈通红。

“我不想让你担心,”沈琳轻声说,“你已经够忙了。”

医药费成了沉重的负担。尽管党霄咏的画开始卖出好价钱,但艺术市场的付款周期长,而医疗费用却是即时发生的。

沈琳住院期间,党霄咏接了大量商业插画的活儿,常常通宵工作。她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脸庞和越来越深的黑眼圈,心中的负罪感与日俱增。

一天晚上,她无意中听到党霄咏和医生的对话。

“如果做手术,成功率是多少?费用需要多少?”

“手术成功率在70%左右,费用大约十五万。但这只是初步估计,术后护理和药物还需要持续投入。”

“我需要时间筹钱。”

“党先生,我必须提醒你,你自己的艺术事业正处于上升期,这样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对你来说...”

后面的话沈琳没听清,但她已经听到了足够多。

那天晚上,她望着窗外城市的霓虹,做出了决定。

分手前的最后一晚,记忆如刀刻般清晰。

党霄咏刚从画廊回来,脸上带着难得的兴奋。一家知名画廊同意为他举办个人画展,这是年轻艺术家难得的机遇。

“他们说我的画里有种罕见的真实感,”他抱着她转圈,“特别是人物肖像,像是能捕捉到灵魂的本质。”

沈琳勉强笑着,心里却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那天晚上,他环抱着她,下巴埋在她的颈窝,呼吸渐渐平稳。月光从窗帘缝隙溜进来,照在他疲惫的脸上。

沈琳失眠了,睁着眼睛直到凌晨。她轻轻抚摸他脸上的轮廓,想要把这一刻永远刻在记忆里。

党霄咏在睡梦中察觉到她的不安,将她抱得更紧,声音带着少有的慌张:“怎么了?”

她声音有些颤抖:“我们还有以后吗?”

他愣住,然后笑了,吻着她的额头:“当然了,党霄咏最最最爱沈琳。”

这句话像一把刀,扎进她的心脏。

第二天清晨,党霄咏早早出门去画廊洽谈画展细节。沈琳收拾了简单的行李,留下那张纸条:

【我们分开吧,我不想拖累你】

她没有提及自己的病,没有说去哪里,没有道别。她知道,只要给出任何线索,党霄咏都会找到她。而她必须彻底消失,才能让他飞得更高。

临走前,她最后看了一眼他们共同生活了两年的小空间。窗台上的向日葵开得正盛,那是党霄咏最喜欢的花。墙上挂满了画作,大部分是以她为模特的肖像。桌上还放着昨天吃剩的半包饼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