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萨姆之子"连环杀人案(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1977年的纽约,酷暑笼罩下的城市仿佛一座巨大的蒸笼。持续的高温使电网超负荷运转,许多地区不得不实行24小时的"灯火管制"。在这片黑暗中,一个自称"萨姆之子"的连环杀手正在城市的阴影里徘徊,他的出现让整个纽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他专门狙杀约会中的情侣,往往隐藏在小巷中趁情侣们缠绵时从车窗口向女方射击。每次作案后,他都会留下记号,并持续给报纸和专栏作家写信,挑衅警方。纽约警察局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欧米茄"专案小组,抽调了一百多名警力,力图阻止这场疯狂的杀戮。

一、黑暗降临:第一声枪响

1.1 初次作案:布朗克斯区的血案

1976年7月29日凌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街道上,劳里亚夫妇带着18岁的女儿多娜·劳里亚和女儿的同龄挚友乔迪·瓦伦蒂聚餐后驾车回家。在将两个女孩送到家附近后,劳里亚夫妇离开了,留下多娜和乔迪在车中继续交谈。此时,一个黑影悄然靠近。

突然,五声枪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多娜·劳里亚颈部中弹,当场死亡;乔迪·瓦伦蒂也中枪受伤,但幸运地活了下来。警方赶到现场时,发现了一枚口径为0.44英寸的弹头,但当时并未意识到这只是一系列恐怖事件的开始。在调查初期,由于犯罪现场不同,警方并没有将这起案件与其他案件联系到一起。

1.2 再次作案:皇后区的情侣袭击

三个月后的10月24日凌晨,"萨姆之子"再次出手。20岁的卡尔·德纳罗在皇后区坐在车里与一位女性朋友交谈时,遭到了袭击。子弹击中了卡尔的头部,造成他严重受伤。同样,现场留下了0.44英寸口径的弹壳。然而,警方仍然未能将这两起案件联系起来,调查陷入了僵局。

1976年11月26日深夜,"萨姆之子"第三次作案。两名女孩在纽约皇后区遭陌生男子枪击,一位姑娘侥幸逃生受擦伤,另一女孩脊椎被击碎,余生需在床上度过。同样的作案手法,同样的0.44英寸口径子弹,警方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同一凶手所为。

二、"萨姆之子"的诞生:恶魔的来信

2.1 匿名恐吓:来自"萨姆"的警告

1977年1月30日凌晨,悲剧再次上演。情侣约翰·迪尔和克里斯蒂娜·弗伦德在纽约皇后区遭到袭击,两颗子弹击中克里斯蒂娜要害致其死亡,约翰仅受擦伤。此时,警方开始怀疑这是一名凶手所为,但由于缺乏完整的子弹样本,无法进行弹道比对。

1977年4月,卡尔夫妇收到两封匿名恐吓信,信中称他们家的拉布拉多犬哈维太吵,随后哈维被陌生人用枪击伤。这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事件,最终将成为揭开"萨姆之子"真面目的关键线索。

2.2 恶魔现身:"萨姆之子"的自白

1977年4月17日,18岁的瓦伦蒂娜·苏里亚尼和20岁的亚历山大·以索在哈钦森河公园大道附近停着的车里接吻时被同一把枪射杀。这一次,"萨姆之子"留下了一张纸条,在纸条上他自称为"山姆之子",并声称自己是在执行恶魔的命令。这是警方第一次明确知道凶手的自称,也是第一次收到来自凶手的直接信息。

随后,"萨姆之子"开始频繁地给媒体和警方写信,详细描述自己的犯罪心理和计划。他在一封信中讲述了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怪异的思想转变过程,并声称自己是受到了恶魔的控制。这些信件不仅增加了案件的恐怖氛围,也成为了警方追踪凶手的重要线索。

三、城市恐慌:"萨姆之子"的恐怖统治

3.1 持续作案:恐慌蔓延纽约

1977年6月26日,"萨姆之子"再次行凶,打伤了朱迪·普拉西多和萨尔·卢波,当时他们刚离开皇后区一家迪斯科舞厅,坐在车里。此时,公众对这个狂暴的连环杀手的担忧已经达到了恐慌的程度,纽约的夜总会和餐馆的生意急剧下降。7月中旬的热浪和25小时的停电更加剧了紧张局势。

1977年7月31日,也就是伯科维茨第一次杀人周年纪念日的两天后,他在布鲁克林一辆停着的车里射杀了一对正在接吻的年轻情侣。20岁的史黛西·莫斯科维茨受了致命伤,她的男友鲍比·维奥兰特失去了左眼和右眼几乎全部视力。这是"萨姆之子"的最后一次作案,也是他最为残忍的一次。

3.2 恐惧笼罩下的纽约

"萨姆之子"的出现让整个纽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据幸存者和目击者描述,凶手是一个25-30岁的年轻男性,身高1.7-1.75米,专门袭击年轻情侣,尤其偏爱一头黑色波浪长发的年轻女性。他开枪时的射击姿势非常特殊,警方推测他可能受过专业射击训练。

纽约市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年轻女性纷纷剪掉长发或改变发型,情侣们不再敢在车里约会,夜总会和餐厅的生意一落千丈。警方甚至动用警员假扮情侣在"萨姆之子"可能出没的地段诱捕,但都宣告失败。整个城市仿佛被笼罩在一片无形的阴影之下,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四、真相浮现:警方的不懈追踪

4.1 关键发现:弹道分析与心理侧写

在调查初期,由于犯罪现场不同,警方并没有将不同的案件联系到一起。直到侦探乔伊·科菲对某一案件中现场保存的弹头进行检测,才确认其来自于.44大口径手枪,并以此确定,凶手是连环作案。这一发现成为了案件调查的重要转折点。

FBI犯罪心理侧写师也为"萨姆之子"进行了心理侧写:推测其为单身男士,不善正常人际交往,挑选女性下手可能因曾受女性严重心理伤害,可能是在母亲处未获足够母爱呵护致心理创伤而仇恨女性,童年缺父母细心呵护易有暴力倾向;爱慕虚荣,希望被关注;有重新回到案发现场的渴望。这些分析为警方缩小嫌疑人范围提供了重要参考。

4.2 天赐罚单:关键线索的出现

1977年7月31日的最后一次作案后,"萨姆之子"把车子停在迪斯科舞厅不远处的一个禁停区,因此被开了一张罚单。这张看似普通的违停罚单,最终成为了警方破案的关键线索。

在最后一次作案现场,一位名叫汤米·扎伊诺的19岁青年目睹了枪击过程。此外,还有一位目击者曾在其中一起凶案后看到一人从非法停靠车上揭掉罚单。警方据此罚单顺藤摸瓜,开始排查所有相关车辆和车主。

同时,在最后一次作案现场附近,一位名叫塞西莉亚·戴维斯的居民提供了重要线索。她在案发当晚看到一辆黄色大众汽车停在公园附近,三名男子从车上下来。大约凌晨1点,枪击发生后,她看到这辆车两次经过她身边。凌晨2点05分,一名警察给这辆车开了罚单。塞西莉亚还看到车主与警察发生了争执,随后驾车离开。这些信息帮助警方拼凑出了凶手的行动轨迹。

4.3 锁定嫌犯:大卫·伯科威兹的真面目

经过对大量线索的分析和排查,警方最终锁定了24岁的邮局职员大卫·伯科威兹(David Berkowitz)为主要嫌疑人。伯科威兹在体貌特征、身高年龄、服兵役经历及曾为皇后区保安公司工作等方面与"萨姆之子"的分析高度契合。

更重要的是,笔迹比对发现,1977年4月卡尔夫妇收到的匿名信笔迹与"萨姆之子"凶案现场及寄往报社信件笔迹极其相似。此外,伯科威兹曾向邻居抱怨其养的狗叫声太大,而"萨姆之子"在信件中也提到过狗的问题。种种线索都指向伯科威兹就是"萨姆之子"。

五、恶魔现形:伯科威兹的被捕与供述

5.1 精心策划的抓捕行动

在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后,警方精心策划了抓捕行动。1977年8月10日晚,也就是伯科威兹最后一次作案后的第11天,警方在纽约扬克斯市将其逮捕。据报道,当警察出现在伯科威兹面前时,他显得非常冷静,甚至反问警员:"你们终于抓到我了。是什么事儿让你们耽搁了这么久?"

被捕时,伯科威兹身上带着一把半自动步枪,他解释说他正在去杀人的路上。警方随后在他的住所找到了那把.44口径的左轮手枪,正是作案时使用的凶器。此外,警方还发现了伯科威兹写给媒体和警方的多封未寄出的信件,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罪行。

5.2 恶魔的自白:从纵火犯到连环杀手

被捕后,在FBI资深特工的盘问下,伯科威兹承认所谓的魔鬼山姆只不过是自己编造出来的故事,目的是将来一旦被抓,可以以精神错乱为由逃脱法律的制裁。他说自己杀女人的真正原因是出于对生身母亲的憎恨和自己的性无能。他供认,每次杀完人,自己都能"正常"地勃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