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当埃里克和迪伦进入图书馆时,里面大约有40名学生和教职员工。有些人听到枪声已经躲到了桌子底下,有些人则吓得动弹不得。
一进入图书馆,埃里克就朝管理柜台旁的展示柜开枪,然后大喊命令所有人"站起来"。克莱伯德先对坐在北边一排电脑前的凯尔·维拉斯贵兹开火将其杀害,两人将装满弹药的行李袋放在南边一排电脑桌上,重新装填弹药后走向窗户向外面疏散学生的警方开火。
随后,克莱伯德用散弹枪朝旁边桌子射击,击伤派翠克·爱尔兰等人。他脱下军用外衣,埃里克拿起散弹枪走向南边一排电脑桌,射杀躲在桌下的史蒂文·克诺,击伤卡西·鲁塞格,还询问趴在桌子旁的布丽·帕斯奎莱是否想死。
埃里克瞬间打死打伤两人后,转头看到同班同学卡西·博纳尔躲在桌子下面,他把她拖出来说:"你在和我玩躲猫猫吗?"然后近距离用霰弹枪爆头。由于近距离击毙卡西,埃里克自己的鼻子也被跳弹或者碎片击伤,他此时精神更加亢奋,抓起身边一个女生问她是不是想死。
与此同时,迪伦发现先前被他用霰弹枪打伤的三个伤者正在互助,于是他再次开枪,派翠克·爱尔兰被击中,但幸免于难。迪伦朝爱尔兰方向走去,发现了藏在桌子底下的以赛亚·休尔斯,他把以赛亚从桌子底下拖出来,并对埃里克说:"你看我发现了个黑鬼。"埃里克随即射杀了以赛亚。
同样藏在桌子底下的马修·凯特则被迪伦射杀。当时躲在这个桌子底下的还有格雷格·斯科特,他是第一个死者瑞秋·斯科特的弟弟,当马修和以赛亚被枪击的同时他也倒下装死,才侥幸逃过一劫。
接下来,这两个年轻人开始在图书馆内肆无忌惮地闲逛,一会儿踹书架,一会儿丢烟雾弹。迪伦顺手打伤了马特·金特根,随后用霰弹枪击伤丽莎·克罗伊茨、劳伦·汤森德以及瓦琳·施努尔,又掏出Tec-9手枪补枪射杀了劳伦。
埃里克走到图书馆东北角,看到蜷在桌子底下的诺伦和汤姆林,随即开枪击伤他们。受伤的汤姆林想逃出去,被迪伦补枪击杀。接着埃里克回到之前击杀劳伦的桌子边,开枪击伤帕克和克鲁兹,杀死了凯利·佛莱明。
4.4 最后的疯狂与自杀
当埃里克和迪伦身上携带的弹药快用完时,他们回到图书馆中央开始在包里拿弹药重新装填。这时,一个叫约翰·萨维奇的学生,他和迪伦很熟,鼓起勇气问迪伦为什么要这么做。迪伦轻描淡写地回答:"只是想杀人而已。"约翰问迪伦会不会也杀了自己,迪伦回答:"不会,你滚吧。"
约翰逃出图书馆后,埃里克随即向边上的丹尼尔·毛瑟开火,丹尼尔被击伤后试图拿椅子阻挡埃里克,但随后被爆头打死。
埃里克和迪伦随后走到朝南的桌边,杀死了科里·德波特,并打伤了珍妮佛·道尔和奥斯汀·尤班克斯,德波特也成了这场大屠杀中最后一名死者。
到11点36分,在造成12名学生和1名教师死亡,24人受伤后,埃里克和迪伦意识到自己的弹药已经不多了。他们回到图书馆中央,相互看了一眼,然后各自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头部。两声枪响后,这场持续了约77分钟的血腥屠杀终于结束了。
当警察在12点08分左右进入图书馆时,他们看到了一幅地狱般的景象:10名学生和1名教师倒在血泊中,12人受伤,29名幸存者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而埃里克和迪伦则躺在图书馆中央,已经死亡。
五、后果与调查
5.1 震惊全国的悲剧
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之一,造成15人死亡(包括两名枪手),24人受伤。受害者名单包括12名学生和1名教师:
姓名 年龄
Cassie Bernall 17
Steven Curnow 14
Corey DePooter 17
Kelly Fleming 16
Matthew Kechter 16
Daniel Mauser 15
Daniel Rohrbough 15
William "Dave" Sanders 47
Rachel Scott 17
Isaiah Shoels 18
John Tomlin 16
Lauren Townsend 18
Kyle Velasquez 16
这起事件震惊了整个美国,引发了对校园安全、枪支管制、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广泛讨论。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校园暴力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美国学校的安全措施,也对流行文化和社会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5.2 调查与追责
枪击案发生后,警方展开了大规模调查,总共收集到了近200卷调查材料。2000年11月21日,杰斐逊县警长办公室发布了其关于1999年4月20日科伦拜恩高中大屠杀的大规模调查报告,以及精选的911和警方通讯录音。
调查发现,埃里克和迪伦早在1997年就开始计划这场袭击,他们在互联网上研究了自制炸药的技术,还列出了一份"射击名单",来罗列那些他们想用枪杀掉的人。他们的计划非常详细,甚至精确到了分钟。
在调查过程中,警方发现了埃里克和迪伦制作的"地下室录像带",这些视频是在埃里克的地下室拍摄的,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计划和动机。由于内容非常令人不安,治安官办公室决定不向公众公开,甚至连地下室录像带的存在也隐瞒了好几个月。
2001年4月,通过案件审判,30多名受害者的家属获得了肇事者家属的2,538,000美元和解金。为埃里克和迪伦提供枪支的罗宾·安德森因为配合调查没有遭到起诉。
5.3 未解之谜与争议
尽管调查已经相当全面,但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仍然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和争议。
首先,关于埃里克和迪伦的真实动机,仍然存在多种说法。最初,媒体和公众普遍认为他们是因为长期遭受校园霸凌而实施报复,但后来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动机可能更为复杂,涉及对社会的普遍仇恨和对"自然选择"的扭曲信仰。
其次,关于是否存在其他共犯,也存在争议。一些目击者声称看到有第三名嫌疑人,但警方始终未能找到确凿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此外,警方的反应时间也受到质疑。从第一声枪响到特警队进入学校,中间间隔了近一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埃里克和迪伦能够在校园内自由走动,造成更多伤亡。
最后,关于这起事件的影响,也存在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开创了一种危险的模仿效应,导致后来一系列的校园枪击案;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只是美国社会深层次问题的一个症状,而非原因。
六、阴影与遗产
6.1 社会影响与变革
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成为了美国校园安全的一个转折点,促使全国各地的学校加强了安全措施,如安装金属探测器、监控摄像头,实施更严格的访客政策等。
这起事件还引发了关于枪支管制的激烈辩论。尽管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公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但科伦拜恩惨案后,许多人开始呼吁对枪支销售实施更严格的限制。
此外,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也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这两个年轻人都曾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困扰迹象,但这些迹象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6.2 模仿效应与纪念活动
令人遗憾的是,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开创了一种危险的模仿效应。自1999年以来,美国发生了多起模仿科伦拜恩的校园枪击案。例如,2012年12月14日,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发生枪击案,造成28人死亡,包括20名儿童。
为了纪念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的受害者,科伦拜恩纪念馆于2007年9月21日向公众开放。该纪念馆由科伦拜纪念委员会建造和维护,景点包括纪念戒指和纪念之墙。
2002年,着名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将这起校园悲剧拍成纪录片《科伦拜校园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并于次年夺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这部纪录片探讨了美国社会中的暴力问题及其根源。